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驾驶人心理》2007,(5):41-43
在涉及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又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因素。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素质,专业化的实践素质,以及健康、文明、高尚的心理素质。一个没有专业素质的驾驶员是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的,单有专业素质还是不够的,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因此,要提高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在掌握和改善驾驶员的心理状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安全行车,驾驶员通过视觉与听觉获取道路和交通状况等车外信息的同时,也需要获得汽车本身的有关信息,以便作出可行的判断,正确驾驶汽车。仪表便是驾驶员通过视觉了解汽车状态的必备部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行车过程中80%以上的交通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道路视觉环境对安全行车的影响很大.文中从驾驶员的视觉角度出发,论述了行车中驾驶员视觉环境的主要内容、范围和特征,说明了道路视觉环境对驾驶员心理、行为及安全行车的影响;提出在道路设计与改造中应充分考虑驾驶员视觉特征与道路视觉环境对驾驶员的影响,合理设计道路、交通设施和道路景观等交通环境要素,为驾驶员提供一种宜人的道路环境,以利于安全行车.  相似文献   

4.
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驾驶员的视觉机能、注意品质、观测与判断能力等因素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探讨了汽车驾驶员的内在素质与道德交通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涉及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又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因素。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素质,专业化的实践素质,以及健康、文明、高尚的心理素质。一个没有专业素质的驾驶员是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的,单有专业素质还是不够的,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  相似文献   

6.
限速条件下驾驶员行车速度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速行车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导致交通事故次数、事故严重性的增加,还加重交通噪声和空气污染。对驾驶员在有速度限制的道路上行车时其速度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自身行车速度的判断是以所在路段的速度限制为依据的。即使在限速条件下,仍有61%的驾驶员超速行车。驾驶员行车速度的选择普遍受同向行驶其他车辆的影响。最后为有效控制行车速度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公路线形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公路线形质量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驾驶员行车时接受道路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概念,并作为评价公路线形质量的定量指标运用到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平纵组合的评价研究中。研究表明:平曲线半径越小,驾驶员接受的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越大,驾驶员负担也越重;此外,平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及平纵组合都对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公路线形,提高行车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汽车驾驶员驾驶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关键的问题是要善于收集道路上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注意信息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道路条件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驾驶员需要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保障行车安全。本文基于驾驶员信息处理,建立了一种新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模型,并结合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给出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一般是由于道路通行条件、情况处置方法、车辆技术状况等造成的,但驾驶员身体因素等内因引起的事故也并不少见。对此,应特别注意。立体盲:视觉感的误区健康的眼睛是驾驶员安全行车的明灯。  相似文献   

11.
魏鸿 《汽车运用》2003,(9):34-34
车速快使驾驶员视野受到限制。驾驶员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等方面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再支配手、脚密切配合,以操纵汽车按自己的意志在道路上运行。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及时感知各种交通信息。根据统计分析,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数的比例分布如下:视觉占80%、听觉占14%、触觉占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员避撞行为的行车风险状态分类方法,并综合考虑驾驶员驾驶行为、道路和环境因素对行车风险状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不同行车模式下行车风险判别算法。基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100-car"自然驾驶数据对预测算法进行了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在进行行车风险状态预测建模时考虑驾驶员行为、道路和环境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驾驶员分心状态)将有利于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另外,在满足假正率低于5%的条件下,本文构建的预测算法对未来行车过程中的高风险状态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助于对临近危险状态的驾驶员给予及时的警告或辅助纠正,为防撞预警策略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为大家总结安全行车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驾驶技术等。驾驶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驾驶技能差,事故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幅上升。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心理因素安全行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开车时需要接  相似文献   

14.
道路两旁的高大树木及枝叶在道路两侧和上空的遮障作用.形成了影响安全行车的“隧道”“闪光”“郁抑”和“幕帘”等效应。这些效应通过对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的不良干扰作用。影响了驾驶员对道路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安全驾驶操作的准确把握。对行车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危害。因此,林荫道路行车时。应抓住特点,把握关键,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避免危及行车安全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09,(4):58-58
由于夜间能见度较差、驾驶员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对安全行车构成较大的威胁.夜间行车事故发生率比白天多1.5倍。首先.驾驶员的有效视野范围只是前照灯照射到的地方.视野范围较白天大大减少。由于驾驶员的目测距离不准.当发现行车间距过小时,可能已经太迟而容易发生追尾现象。其次.在夜间,驾驶员易疲劳,判断容易失误。从驾驶员本身来说,夜间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车,  相似文献   

16.
夜间行车时,驾驶员的视距、视野受到限制,给路面状况的观察判断带来困难.这时可根据以下经验判断道路情况,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7.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许许多多的车辆事故都是因人的麻痹大意、盲目急躁、身心疲惫、心理失衡等因素引起。因此,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预防车辆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影响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因素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对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驾驶员在这种状态下行车,不仅会头脑不清醒,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而且会…  相似文献   

18.
所谓“第一信号”,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驾驶环境中最先出现的影响行车安全的信号。这种信号也可称之为某一事故的“先兆”。这种信号有的来自道路,有的来自车辆本身。准确判断“第一信号”,果断处理“第一信号”,是驾驶员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赵景合 《汽车运用》2006,(10):36-36
通过案例剖析得知,军队驾驶员因不顾车辆性能、个人技术和道路环境而盲目开快车导致发生事故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盲目开快车已成为行车安全的最大隐患。经过分析,导致驾驶员盲目开快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20.
掌握一些绿色操作技巧不仅可以提高驾驶技术,也有益于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更对环境保护有利。那么,到底怎样操作才能算是绿色驾驶呢?
  熟悉道路状况
  在发动机的各个工况中,低速、大负荷是最耗油的了。而在城市道路上行驶,车多路挤,经常需要起步、停车,使车辆在不经意之间多消耗了不少燃油。因此在每次出行之前,驾驶员应制定一个良好的行车计划,了解所经道路的情况,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经过繁忙路段,以免因堵车而白白浪费燃油和时间。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路段行车,也应随时收听交通电台的路况报道,了解最新的路况信息,保持行车的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