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在国外实行的汽车召回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主认证,强制召回模式;二是欧洲执行的强制认证,主动召回模式,在我国,从国内环境看,实施汽车召回制度尚有困难,但从世界背景看,汽车召回制度应急,应快实施,因此,我国汽车业应该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稳中求急,求快”的主动召回路。  相似文献   

2.
美国汽车排放缺陷召回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汽车排放缺陷召回制度实施的背景美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美国每年生产的汽车总量都超过了1300万辆,在国内销售的汽车总量也都在1600万辆以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何时实行“汽车召回”制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美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以来,其汽车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得到大大提高。目前,其它国家如加拿大、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也仿效衽汽车召回制度。中国入世后也将与世界汽车业及有关法规接轨。为此,中国也应积极制订汽车召回制度,以促进汽车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汽车召回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都已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召回制度实质上是对已经造成社会危害的汽车产品的生产企业的惩戒和对尚未造成危害但已经发现问题的汽车产品的挽救,它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规范了汽车市场,在我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社会基础,需要制定一套权威而稳定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4,(48):36-37
汽车产品的召回制度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汽车产品实施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在美国和日本通过立法对汽车产品实施法制化的召回制度,而在欧洲主要实施汽车生产企业自愿召回、政府只负责监督管理的自愿性召回制度。在法制化的召回制度中,尤以美国的制度最为典型.最为复杂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各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3,(23):38-40
目前开展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调和统一工作的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正在调查各国不同的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体制。以寻求今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汽车产品召回体制。而我们比较熟悉的美国的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并不能代表整个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世界各国开展的汽车产品召回工作都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大小不等的差异。本文现有选择性地将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的汽车产品召回制度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此能有一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刘伟杰 《汽车情报》2004,(15):39-46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也是空间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召回的管理一直是一个空白。汽车召回制度这个关系到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2004年选择在中国消费者维权日——“3.15”正式出台了。对于汽车制造厂如何正确理解召回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需要每一个汽车人认真对待的问题。提出个人一些认识与看法以期望促进神龙公司早日完善企业的召回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汽车产品召回通告,对部分进口兰博基尼盖拉多汽车和部分普桑轿车实施召回。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1至9月共有约54起汽车召回事件,在实施召回的汽车产品中,既有奔驰等跨国汽车公司的产品,也有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还有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自2004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召回"两字便常见报端。奥拓的召回,曾是国产经济型汽车召回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近期,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又相继主动召回有缺陷汽车。可见,我国的汽车召回从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汽车召回制度和产品强制认证的推行,不但使汽车企业必须保证投入市场的产品就应满足政府法律、法规要求,而且企业还应保证投入市场的产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市场变化、顾客需要、科技进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汽车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大量出口,再加上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和汽车产品强制认证的推行,使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促使国内汽车企业直接参加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汽车是由几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产品,其产品可靠性一直困扰整车企业。因此,世界各国汽车企业都在研究建立与竞争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昆 《专用汽车》2011,(6):34-36
汽车强制性认证概况目前的汽车产品强制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23:2008共引用标准95项,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71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6项,行业标准3项,行业推荐性标准3项,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从2003年强制认证制度推出至今,一共有超过1000家企业获得认证,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蔡志华 《北京汽车》2008,(5):11-13,23
汽车召回制度早已正式实施,无论是各汽车企业针对召回制度所建立的各种预案,还是在已实施的召回行动中的具体做法,均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在零部件供应环节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文中从说明零部件供应在汽车召回中的重要作用出发,逐一分析了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实施召回时,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每一问题,指出关键原因所在,然后简要介绍欧美日等成熟市场的现有做法,分析其在中国运用的利与弊,批判地加以借鉴,进而提出进行应对的主张,以期能对汽车企业在实施召回时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建伟 《世界汽车》1995,(1):16-19,45
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在实施中的存在很多弊端;建立型式认证制度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到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法律为基础,技术法规为依据,汽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型式认证制度;在过渡阶段,应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依据,利用认证委员会开始起步,以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为技术依据,进口汽车质量许可制度逐步与型式认证制度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4.
历经10年的等待,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终于出台了,并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落实《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企业、用户、专业人士对其褒贬不一。不过支持也好,反对也罢,目前我国实施召回制度已是当务之急。因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出发点是保护消费者、维护消费者权益,是以用户利益至上为宗旨的。尽管在实际中,执行、落实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还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是要不断地去维护和完善它。本刊编辑部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前夕开始陆续刊发有关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15.
汽车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于2004年10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但是对于缺陷产品和召回制度的理解.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分歧,甚至在汽车行业内也有一些争议。正确理解汽车召回的有关概念,对于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的顺利推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重型汽车》2010,(1):37-38
<正>1国内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历程1966年美国国会出台《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正式确立汽车召回制度,主管部门为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至今美国已总计召回了2亿多辆整车,2400多万条轮胎。涉及的车型有轿车、卡车、大客车、摩托车等多种,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厂在美国都曾经历过召回案例。  相似文献   

17.
●3月15日,中国汽车召回制度出台; ●6月中旬,一汽轿车和广州本田率先执行汽车召回; ●7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汽车召回配套办法; ●从9月8日开始,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就有长安奥拓、沃尔沃、东风雪铁龙、福特、奔驰5家企业实施召回措施。 ●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汽车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18.
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制度已于2004年10月 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但是对于缺陷产品和召回 制度的理解,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分 歧,甚至在汽车行业内也有一些争议。正确理解 汽车召回的有关概念,对于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 的顺利推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概念的内 涵和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产品缺陷 1.1 产品缺陷的内涵 美国的产品责任法中所说的缺陷是指已售出 的产品若其危险程度超出购买该产品的普通消费 者所共知的常识所能够预见的程度,则具有危险 性。 英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中所说缺陷是指产品 …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在京召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及汽车三包座谈会,就贯彻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提出工作要求,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到会并讲话。刘平均指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产品缺陷是难免的,对此企业要正确认识。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主动消除产品缺陷,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安全,维护企业质量信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8月1日,中国缺陷汽车召回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轿车领域,全部载客车都将逐渐纳入召回范围,中国版的汽车召回制度也将变得更加全面。对此,业内人士反映不一,更多的客车人对该项制度的实施感觉有难度,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了召回真正实施的一些关键,由此形成了企业与政府在召回制度上的一种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