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结构参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分析结构参数变异性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性的影响。具体分析了部分国省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及使用效果,提出了确保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一些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常见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维修技术、碎石化再生技术、沥青加铺层技术进行了讨论,为合理选择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建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改造旧水泥路面,分析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原有路基不强且病害多,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难;以及旧水泥路面破损类型多、差别大,处治难,处治后均一性较差、变异性较大;行车干扰多、受工期短的限制以及雨季施工影响大等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强基强面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理念,阐述了强基强面的概念、内涵及基于强基强面的旧水泥路面改造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案,包括基于强基强面的旧路基及旧路面处治技术、隔离层设置及蜡质隔离层应用技术,并结合南方湿热地区旧水泥路面情况及清连高速公路等旧水泥路面改造项目进行了应用分析.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表明:强基强面的改造理念适合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公路的不断使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不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保养。目前,大多数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都是选择有效的养护技术。作者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水泥混凝土的日常养护和病害处治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若干冲击压实技术处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试验路工程,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及观察,系统总结分析了冲击压实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裂和沉降状况及规律,得出了若干试验性结论,对冲击压实处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与再生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常规改造方法的分析,发现了问题的不足,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现场改造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王复明  张蓓  刘俊 《公路》2007,(4):113-116
建立了路面雷达电磁波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中传播的二维时域有限差分(2D-FDTD)方程,并针对空气耦合式天线雷达进行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存在脱空病害的路面雷达电磁波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水泥混凝土板下脱空出现水充空洞及气充空洞两种情况的路面雷达回波特性,本文的研究对路面雷达技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病害检测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原有混凝土路面加铺薄层水泥混凝土层是对传统路面技术的一个挑战,涉及材料、工艺以及力学分析等内容。基于理论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薄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铺效果及不同粘结模式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来验证和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9.
随着混凝土废弃物的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旧水泥路面再生利用成为近年来路面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水泥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旧水泥路面的碎石化技术出发,介绍了碎石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的进展;总结了碎石化后再生集料在半刚性基层建设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室内对再生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翻修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结合泉州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翻修技术及相应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评价与处治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养护工作量的增大以及维修方案的不唯一性,结合湖南省莲易公路路面改善工程实例,在调查和分析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旧路路面状况的评价和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后防止反射裂缝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岩  张涛 《路基工程》2011,(1):177-179
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到达其使用年限,或其他原因遭受破坏需要重建时,国内多采用碎石化工艺来防止沥青罩面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面板上直接加铺沥青层开裂成因的探讨,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经碎石化后防止反射裂缝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弯沉检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瑛  尹利华 《公路》2011,(11):143-147
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的检测和评定是路面检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目前,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基于落锤式弯沉仪的多级荷载回归法.该方法判定板底是否脱空时,没有考虑接缝传荷效率的影响,同时该方法限值0.05 mm的制定主要通过经验总结而来,忽视了路面结构的差异.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不同荷位、不同脱空位置、不同脱空面积时水泥混凝...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氯盐融雪造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腐蚀破坏的现象,分别从氯盐对混凝土的盐冻损伤及对钢筋的腐蚀破坏2个方面予以研究,揭示了氯盐融雪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机理,依此为据,对传统的氯盐对混凝土路面破坏评价模型从混凝土掺和料的劣化性、氯离子扩散的时间依赖性及氯离子对混凝土的应力影响因素等3方面予以了优化,得出了优化评价模型,即优化的Fick第2定律.在确定相应的临界指标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靠度分析的极限状态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极限状态评价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氯盐对混凝土的腐蚀破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规律,在临界指标确定后,利用氯盐某时在混凝土某深度下的浓度,可较准确评价氯盐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15.
复合式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辉  王选仓  徐玮  高建立 《公路》2007,(6):96-101
目前,国内在对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时,仍然参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设计方法,至今没有一个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在广泛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弹性层状体系与有效厚度法,设计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以及旧路面破损或者其他缺陷对加铺层使用寿命的可能影响,探讨了基于FW D检测和有效厚度的弹性层状体系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将原复合式路面的面层等效为水泥混凝土板,按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进行设计,并验算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抗剪稳定性,验算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混凝土层界面之间的抗剪稳定性。最后,还研究了复合式路面加铺层典型结构。  相似文献   

16.
李光明 《路基工程》2010,(5):217-219
为解决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加铺沥青面层的防反射裂缝技术问题,以提高道路的行驶舒适性,文中在分析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各种抗反射裂缝措施的特点及加铺层底的荷载、温度应力及经济成本的基础上,指出:旧水泥路面与加铺层间设置夹层的方法对改善加铺层受力状态作用明显;而SAMI橡胶应力吸收层的技术经济和环保效果最佳;在旧路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共振破碎技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关于无损预测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强度的研究成果较少.成熟度方法是一个预测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强度的无损试验方法,然而在我国公路行业未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室内试验建立水泥混凝土的成熟度-强度曲线,并通过该曲线预测水泥混凝土路面合适的切缝时机和开放交通时间.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成熟度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强度,且对于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直  戴宠丝  方明准 《公路》2007,(2):33-37
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靠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风险指标体系,确定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风险预警指标及其阀值和相应的风险预警信号。应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风险预警模型,从而增强了抵抗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宣大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六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水泥混凝土试验路面的使用效果作了比较,断板率最低的是33 cm厚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无断板现象;其次是26 cm厚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断板率1.58%。可见,通过提高水泥混凝土面板厚度和混凝土标号,或采用结构形式较好的路面(如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路面),可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水泥道面是国内机场应用最为广泛的道面类型,随着大量机场水泥道面进入维护期,水泥道面损坏后修复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道面具有“集中预制、分散安装”的特点,具有快速、环境能力适应强、经济的优点,是现有水泥道面维护的良好解决方案。现调研了国内外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道面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在浦东机场、伊春机场的成功应用案例;指出了应用在机场道面抢修的主要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提出了装配式水泥道面技术难点在于保证板底的充分填充、道面接缝传力的恢复和道面表面的平整度;经分析认为开发相应的专用设备、实现道面技术的工业化方可解决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道面技术实施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