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崔燕 《中国船检》2011,(12):76-78
海上救助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海事界的地位。中国救捞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一次次大风浪中的救助,一次次应急抢险打捞,中国救捞人用他们的忠诚、热血和专业能力化险为夷,保障了海上人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航海技术》2006,(6):F0004-F0004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成立于2003年6月28日,是为适应我国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并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而新组建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机构之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海上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我国东部沿海及相关水域的水上人命救助;以人命救生为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揭牌,标志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承担实施三沙周边海域应急救助和抢险工作,为区域内救助船舶、航空器实施救助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运行,将进一步优化南海救助力量布局,为建立中国救捞24小时管辖海域应急救援网络夯实基础,对保障南海海上人命环境财产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部署海上救助力量,提高海上应急救助效率,结合北方海区专业救助力量部署现状,对救助力量部署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基于P-中值原理建立救助力量部署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方海区救助力量部署相对合理,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优先考虑在青岛与北海4号位之间、靠近南北航线适当位置处设置船舶重要待命点。该研究方案可有效解决海上救助资源配置问题,对于解决我国海域救助力量优化部署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4月1日起,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的交通部救助打捞系统,将按照国务院的批示精神,实施救助和打捞分开的体制改革。改革后,救助单位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打捞单位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但实行经费自收自支。因此,打捞单位未来如何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课题。一、国家专业打捞队伍的存在是经济发展、政治、军事、战备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改革后,打捞单位除了自身发展的任务外,还要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战备)、救灾等抢险打捞任务;履行有关国际公约;负责我国海域的沉…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成立于2003年6月28日,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海上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在我国沿海及相关水域的国内外船舶、水上设施和在我国沿海水域遇险的国内外航空器及其它方面的水上人命救助;负责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海上消防;承担以人命救助为直接目的的船舶和水上设施及其它财产的救助。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救捞事业是党和国家构筑的海上德政工程,以救助人命、保护环境、服务社会、保障安全为宗旨,突出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执政为民的理念。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队伍,承担着海上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等重要使命,是海上德政工程的重要践行者之一。救捞事业诞生以来,几经重大海难的考验和  相似文献   

8.
王祖毅 《航海》2008,(3):14-17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担负着中国东部海域和黄海以南海域的救助任务,救助辖区北起连云港绣针河口,南至厦门宫口头,华东三省一市大陆海岸线长7202公里,岛屿海岸线长8532公里,包括长江口、舟山和台湾海峡等重点救助海域,代表政府履行海上人命救助神圣使命和国际海上安全义务。东海救助局下辖单位设有:救助船队、应急反应救助队和后勤保障部。救助基地有连云港(在建)、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和厦门共6个,各基地均建立了应急小分队,  相似文献   

9.
在救捞体制改革完成后,交通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实行了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建立厂海空立体救助体系,提高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并且已经从海上逐渐延伸到内水。海上专业队伍抢险打捞成绩斐然。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必将进一步繁荣。但随着海上船舶的大型化、  相似文献   

10.
正海上救助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公约应尽的义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深远海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上运输特别是原油、危化品运输持续增长,因极端天气等引发的海上遇险事件增多,国家政治军事、海洋维权等非传统应急任务时有发生,海上救助力量保障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救助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人员待遇与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救助工作不相匹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特殊岗位人员(船员、飞行员、  相似文献   

11.
谢伟基 《世界海运》2013,36(6):31-33
对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搜救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势,并从海上搜救概况、船员适任培训、船舶搜救设施配备和搜救专项基金设立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力量的积极性和搜救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海上人命财产和环境损失。  相似文献   

12.
肖克平 《水运管理》2021,(3):4-6,13
1救捞系统是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中坚力量我国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包括救捞系统(1)专业队伍,海事、港航公安、渔政、公安水上执法等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志愿者等,过往商船、渔船也有义务参与海上应急救援行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海上应急救捞专业力量,具有执行空中、水上水下立体救助任务和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综合能力,最危险、最紧迫、最艰巨的海上救助打捞任务大多是由救捞系统专业队伍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职能及构成(一)职能划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职责包括对水上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组织协调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工作,承担重大险情的救助和船舶溢油的控制清除任务,并代表国家履行国际海上公约,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承担国际搜救义务。主要涉及安全监管、航海保障、搜寻救助、溢油应急、抢险打捞等五大职能。安全监管:水面巡逻、护航、船舶及水上设施查验;违法(章)和肇事逃逸船舶追查;非法进入我国水域外籍  相似文献   

14.
翁志敏  李鑫健 《航海》2014,(5):56-59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作为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从事东海辖区内海上人命救助及以人命为直接目的的财产、海洋环境的救助,全力守好海上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救助值班待命机制,提高救助成效,笔者对东海救助局2008-2012年执行的海上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对救助力量部署提出一些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救助打捞发展目标是在我国管辖内海域基本建立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救助打捞体系,具备快速高效应对群体性人命遇险、大规模溢油和危化品污染、大吨位沉船等重特大事件的能力,同时具备深海、  相似文献   

16.
围绕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和抢险打捞、特殊政治军事保障任务等救助打捞核心业务,面向我国管辖海域内的救助、打捞、飞行三大业务领域,以支撑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的加快构建为最终目的,从运行监测、应急指挥、通信保障、数据资源、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对中国救助打捞2015—2020年通信及信息化能力建设进行规划研究,提出规划水平年内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对远期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航海技术》2006,(4):F0004-F0004
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争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协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 近海快速救助船为我国北海、东海、南海救助局的救助公务船。用于承担在我国近海海上人命快速救助的社会公益性救助任务。近海快速救助船首批共三艘。“北海救201”为首制船,由广州海上巴士工程有限公司设计。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建造。  相似文献   

19.
北方海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海上交通条件复杂,海上险情多发,海上救助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根据对《航路指南》、气象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北方海区的风、浪、海流、能见度、海冰等自然条件和船舶交通流量、客船航线、海上险情统计等交通条件。通过对北方海区海上救助环境的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北方海区海空救助力量部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工搜救工作现状 我国于1985年加入<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承担公约赋予的对海上遇险人命及时救助的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和责任;海上搜救工作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