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16年综合运输研究后,我被机遇推到了《综合运输》杂志主编的位置。多年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使我感到,要使我国交通运输实现健康、高效、有序发展,适应和支持新世纪国民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积极发展综合运输,推进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各界的共同关心、研究探讨和努力实践。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近几年以国债支持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创造了良好的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枢纽港口、大型机场和庞大的油气管网等交通运输基础条件,交通运输业终于实现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向初步适应国…  相似文献   

2.
罗萍 《综合运输》1995,(8):1-3,5
<正>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力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局面,然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反而呈逐年加剧之势。交通运输严重紧张,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入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将沿着持续、高速、健康的轨道发展,保持8~9%的增长速度,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货运量将增至190亿吨、4.7  相似文献   

3.
<正> 运价是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实行的低运价政策,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交通运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向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的投入。据粗略估计,要真正缓解我国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突破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2000年前至少需要6000亿元以上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六五”以来交通运输业投资概况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但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比较,目前的交通运输业仍处于滞后状态,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从历史上看,我国的交通运  相似文献   

5.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客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客运量增长迅猛;尤其是80年代,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全面增长;旅客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买票难”一时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客流的成倍增长,加剧了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引起了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交通建设速度加快,投资力度有所增强,尤其是“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把交通运输作为重点加快建设;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段时期成为交通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历史时期。时入90年代之后,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社会需求的趋缓,致使全面紧张的交通运输逐步得到了一定缓解。对于旅客运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一、我国交通运输市场供求 关系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运输结构正朝着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 (一)市场供求变化 1.总供求分析 在1993年前后,交通运输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从1995年开始,运输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到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30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和大框架下,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不断转变,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实践证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的黄金时期与我们以往的重大机遇期又有所不同。一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不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当前如何使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与西部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尽快解决严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战略构想提出初浅的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国家和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交通运输网络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民经济仍以较高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很不适应的交通运输更加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瓶颈”。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商品流通的渠道,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强劲的运输市场需求,要求中国交通运输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为此,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予以扶持,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将大量引进外资和新技术、新装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的四川综合运输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输》2002,(4):12-14
<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时期的加快建设,四川省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全省“九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近700亿元,是“八五”的2倍。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重点骨干项目,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长期制约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已得到基本缓解,促进和加快了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节约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化解运输供需矛盾,“十五”期间交通部门纷纷出台跨越式发展方针,运输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但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耗能飞速增长,交通运输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能源供给紧缺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开辟出一条节能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4.
李茜  冯浩 《综合运输》2003,(10):8-9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再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发展目标。在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适时地制定科学、可行的国家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对于适应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交通运输业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发展战略选择考虑到20世纪末期我国经济翻两番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按照“再翻两番”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为确保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在未来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交通运输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八五”成就与问题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八五”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经验最多的时期。经过“八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八五”期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5万公里增加到6万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9.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输》2012,(10):93-93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日前接见媒体时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信息化为“引擎”,继续加快建设加快发展,大力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我国内河航运的现状 1.长期以来我国对内河航运建设的忽视使内河航运建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是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恰恰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使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建国后50年代以来,铁路长期实行了低运价政策,使作为“先行官”的铁路,不仅未超前发展,而且也未能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以致早已成为“瓶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低运价政策之所以长期延续,至今未能改变,这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交通运输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盘点2006,《综合运输》编辑部综合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评选出2006年我国交通发展十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展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几乎全面地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一段时期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梗阻的基础行业——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似乎交通发展到了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了。如何正确、全面认识这一形势,并统一基本认识,对下一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把握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