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重卡市场的斯太尔技术在中国早已枝繁叶茂。如今,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推出了高于斯太尔平台的重卡产品与之展开竞争,以东风天龙、解放J6为首的新一代重卡产品如今正在对斯太尔平台产品构成威胁,新形势下,新生的J6、天龙能否四两拨千斤?历久弥新的斯太尔重卡又能否承受如此严峻的市场考验?  相似文献   

2.
龙翔 《城市车辆》2003,(2):44-45
安全、高效、快捷和准时,是现代物流发展对运输车辆的基本要求。载质量30t以上时,单位运输成本最低的是重型半挂列车,长途运输车辆的趋势和主宰必将是重型半挂列车。长寿命、高可靠性和高效牵引车的基本特征是配置10L及以上发动机,功率在206kW以上。中国重汽根据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和愿望,着力于产品的差异化设计开发工作,在全面继承斯太尔重型汽车优势并提升基本性能、吸收部分欧洲著名重型卡车优点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产品升级版——斯太尔王系列重型汽车。欧洲造型 尽显王者风范全新的斯太尔王的驾驶室在吸收…  相似文献   

3.
《时代汽车》2007,(10):86-90
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重卡市场的斯太尔技术在中国已根深蒂固。如今,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了高于斯太尔平台的重卡产品与之展开竞争,那么,历久弥新的斯太尔重卡技术能否承受如此严峻的考验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2002年第一台斯太尔王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重卡人对斯太尔重卡技术已完全消化、吸收,而这一研发过程却经历了13年。尽管斯太尔王来得太迟,但是它作为中国重汽在斯太尔重卡之后由中国重汽人独立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车型,依然在中国重汽的发展史上再次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庄严 《商用汽车》2008,(4):83-84
2007年对于中国的重型卡车制造行业来说,是高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中国重汽、陕西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为首的斯太尔集团军,在整体数量上实现了突破,改变了中国重卡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6.
斯太尔作为中国重货的代名词已悄然走了20个年头。伴随其技术引进的斯太尔桥也统治了一个时代,随着我国公路条件的改善和重型汽车物流的变化,重型汽车驱动桥技术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单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峰 《专用汽车》2015,(3):75-78
中国重汽公司成立于1981年,中国重卡人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全面完成了斯太尔重卡技术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与成长的历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以斯太尔平台为基础的重型汽车产业发展平台,而这一成就也被细致入微地体现在斯太尔系列车模上。从本期开始将分四期连载中国重汽的代表车型——斯太尔S29、斯太尔王、豪沃7系列-336、豪沃-A7汽车模型,重温中国重汽发展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8.
曼上一次来到上海车展,是和他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重汽同台展示的.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他们的展出策略有所变化,"抛弃"了中国重汽,和大众旗下的另一个品牌斯堪尼亚并肩亮相.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曼的中国战略有什么样的调整? 曼对中国卡车行业的影响 曼的卡车产品以高端著称,我们很少能在中国的道路上看到曼公司的产品.其实这个德国高端商用车品牌和我国的重卡行业有着不解之缘.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重卡领域大家都熟知的斯太尔技术.1983年,经中国政府批准,德国曼子品牌的斯太尔91系列重卡技术被引入中国,这也是中国首例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斯太尔技术成功帮助中国解决了当时载货汽车"缺重少轻"的问题,这堪称德国曼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的典范.从后来我国中国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曼的斯太尔平台对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意义相当深远.多年过去了,技术也已经更新好几代了,如今曼的市场触角已经全面深入中国市场,他们又将重点推什么产品?  相似文献   

9.
吴通 《重型汽车》2010,(5):46-48
斯太尔汽车是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引进奥地利技术生产的系列产品,是我国重型汽车发展的主要车型之一,在运输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我公司为了承运总公司及各分厂的保岗运输,先后投入了几十台斯太尔自卸车,现以该车型为例对车辆的气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军利 《商用汽车》2004,(11):100-103
早在20年前,MAN旗下的斯太尔卡车就以技术转让的方式进入中国.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今天的结果,国产15 t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用斯太尔技术制造的卡车,在中国的保有量接近20万辆,斯太尔也因此成为中国重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1984年到2005年,斯太尔相伴中国重型汽车产业走过了22个春秋,中国重卡人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全面完成了斯太尔重卡技术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与成长,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以斯太尔平台为基础的中国重型汽车产业发展平台。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而今天,中国重型汽车产业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发展,创新与挑战。试问,谁可再相依?  相似文献   

12.
言论     
《运输车辆》2008,(5):67-67
在近几年的国内重型卡车市场中,主流技术大部分都是源自当年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即使是技术改进也没有脱离斯太尔平台,所以,我们公司在合资的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具有竞争力,并且能够满足现在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合作伙伴,意大利依维柯公司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最近,重汽公司根据重型汽车市场的需求,在充分消化和吸收斯太尔91系列载重汽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6×2货车。该车除支承轴外,其它零部件完全与斯太尔4X2货车通用,其良好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是斯太尔货车积木式结构优越性的充分体现。该车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中国卡车市场在不断突破中发展。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物流行业的日渐繁荣,未来中国卡车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众多卡车企业在年末召开年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表示出对2014年卡车市场的信心与期望。通过这些年会,可以了解2014年卡车企业的最新动向和新一年的布局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时代汽车》2007,(10):92-93
刘科强(陕汽市场部经理):陕汽新车型将更多采用MAN技术;柳献初(潍柴动力上海研发中心):中国重卡已进入后斯太尔时代;徐东霆(中国重汽市场部政策室主任)。斯太尔技术仍在发扬光大;李强(重庆红岩市场处处长):新的红岩重卡会大量采用依维柯技术;齐兵(济民工贸经理):斯太尔正处在产品变形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苗森 《中国电动车》2006,(12):127-128
本文以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为大前提,以物流快递为主要研究方向,搜集了大量的现实数据,分析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动因、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物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和劣势;用对比的分析手法,以FedEx和EMS为例,快递为切入点,剖析了国内外物流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年前,MAN旗下的斯太尔货车就是以技术转让的方式进入中国。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今天的结果,国产15吨以上的货车中每10辆就有B辆采用了斯太尔货车技术用斯太尔技术造出的货车在中国的保有量接近20万辆斯太尔也因此成为中国重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跨国巨头中国零部件采购的加速以及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趋势,为汽车物流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这一迅速增长的市场,国际物流巨头纷纷进入,华轮威尔森、天地物流(TNT)、美集物流(APLL)、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等均已在中国布下了阵营.日前,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又在华宣布了正式进军中国汽车物流市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斯太尔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文件的中国化、学习和运用引进技术中蕴含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的自主开发、建立社会化的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的操作,系统地总结了实施斯太尔项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8月21日,中国重汽曼技术新斯太尔创富品鉴会在山东省济宁市盛大开幕,中国重汽为济宁用户带来了全新升级的斯太尔产品。中国重汽商用车销售部总经理鲍红亮、企业代表、行业代表以及客户代表在内的30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现场斩获126台订单。鲍红亮表示:"中国重汽将"曼技术"引入斯太尔品牌旗下产品,使得斯太尔产品在原有优越性能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