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军 《公路与汽运》2006,(2):132-134
桩基施工中,由于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地质资料存在差异,导致桩基实际承载力小于设计承载力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实践,采用锚杆静压桩法进行桩基承载力补强,不仅能节省桩基处理费用,对施工工期的影响也很小,处理后,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桥梁工程位于岩溶地区时,溶洞会降低桩端承载力,加剧桩基沉降,一旦桩基因沉降而发生失稳甚至失效,可能引起桥梁开裂或破坏,威胁公路运输安全。为合理设计桩基参数,保障岩溶区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的安全,文中结合某工程案例,建立串珠状溶洞-桩基-岩土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得到3个桩基在不同桩基长度、直径及弹性模量下桩基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溶洞会加剧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的沉降;桩基沉降量随桩基长度、直径、弹性模量增大而减少;为保障桩基安全,防止桩基沉降量超过最大容许沉降量40 mm, 5,6,9号桩基的长度不应小于36.62 m,直径不应小于1.73,1.92,1.79 m,弹性模量不应小于33.47,35.37,34.58 GPa。  相似文献   

3.
桩基沉降控制方法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佳佳  庄冬利  肖汝诚 《上海公路》2015,(1):34-37,42,11
桥梁桩基除了承载力要求之外,对沉降变形还有诸多限制。随着交通量不断增长,拓宽工程也越来越多,桩基沉降变形的控制标准趋于严格。相比传统设计方法,将沉降变形作为桩基设计控制要素的桩基沉降控制方法更加适用。实例比较了多个桩基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能,并进行了桩基参数对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4.
桩基的沉降计算是桩基工程设计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探讨高承台桩基沉降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提出一种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并采用多组不同参数对某高承台群桩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比较计算和深入分析,得到了多个影响因素下群桩沉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公路桥梁高承台桩基沉降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桩基的沉降计算是桩基工程设计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探讨高承台桩基沉降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提出一种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并采用多组不同参数对某高承台群桩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比较计算和深入分析,得到了多个影响因素下群桩沉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杨青 《北京公路》2001,(6):18-21
本文通过对影响地基沉降的几种因素的分析,分析沉降理论计算,对常用的几种桩基处理地基沉降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CFG桩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广州市某三跨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在主墩桩基发生沉降后,利用钢管支架对箱粱进行顶升及采用嵌岩钢管桩对桩基进行处理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大直径盾构隧道近穿及下穿对填土地基中桩基的扰动影响,依托某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结合FLAC~(3D)数值软件,对大直径盾构隧道近穿及下穿对桩基础的位移特征及承载力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盾构近穿及下穿过程中,对桩基础的位移及沉降存在扰动影响,其中盾构到达前10 m和通过后12 m范围,对桩基沉降影响较大,盾构近穿桩基时,桩基沉降速率较大,盾构下穿桩基时,盾构靠近桩基前20 m,桩基沉降速率变大,通过桩基后,桩基沉降趋于平缓。随着盾构的掘进,桩基靠近隧道处侧摩擦阻力波动较大,且隧道正上方的桩侧负摩阻力增大,易导致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9.
以北阳河桥为研究对象,对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典型拼宽梁桥的桩基差异沉降进行了分析。基于设计和施工方案,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改造过程中主要工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扩建对既有桩基内力和变形有一定影响,目前拼宽桥梁新旧桩基最大差异沉降在5mm以内,当新桥桩基增加5m,桩基差异沉降减少约25%,当采取桩底注浆桩底土参数提高30%时,桩基差异沉降减少约20%,增加桩长和桩底注浆等措施可以减小新旧桥桩基差异沉降,达到控制沉降、减少上部结构内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合地基是指在天然地基中置入竖向增强体,在基底压力作用下,天然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受荷载的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不同于复合桩基,复合桩基中桩承受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桩间土基本不受荷载,而复合地基则强调桩体与土体协调变形。承载力和沉降问题仍是复合地基中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两个问题是分开处理,实际上承载力与沉降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处理承载力与沉降的对应关系是复合地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层状异性流变地层中桩基长时沉降位移预测计算难题,基于荷载传递模式、Poyting-Thomson模型和土体一维虚拟结构等效模型,建立了该类地层中桩基承载模式判别以及桩基服役全过程长时沉降位移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了稳定蠕变地层桩基承载模式演变及其沉降位移时效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承载状态下桩基沉降呈现瞬态弹性;土体的层状异性特型导致桩体压缩变形具有明显的台阶突变;摩擦+桩端共同承载时,桩基总体位移等于桩体形变位移和桩端沉降位移的叠加,具有显著时效特性并随时间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徐宇  李永奎 《路基工程》2019,(6):108-113
以西南地区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桥梁为例,运用有限元软件,以地基沉降量和桥梁桩基最大竖向应力为研究对象,在路基填筑施工阶段和安全运营阶段,对有无CFG桩地基加固处理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CFG桩可有效减小新建铁路的沉降量,降低其对桥梁桩基最大竖向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在不影响既有桩基建筑物安全条件下保证盾构法隧道正常施工问题,以深圳地铁9号线大鹿区间盾构长距离连续切削群桩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及实测分析,研究盾构切削穿越桩基对地表沉降和桩基的影响,分析推力、扭矩等施工参数以及沉降监测数据,总结盾构切削穿越桩基时施工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建筑物沉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切桩时刻产生的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比例较大;2)桩基的数量、直径或位置不同时的地层响应各有不同的特点;3)合理选取施工参数需要综合考虑桩基情况和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魏玉省 《隧道建设》2011,31(5):583-587
根据工程所处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情况,通过桩基托换多方案比选,选择采用微型钢管桩群桩方案,对广州内环路高架A匝道A4桩桩基进行被动托换,并对凿桩和盾构通过后的桩基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数值和施工监测桩基沉降数据是接近的,说明桩基沉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选择微型钢管桩托换方案是可行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值计算手段,研究地铁车站穿越既有桩基过程中,地表沉降、既有桩基变位以及在建车站主体结构应力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车站下穿既有桩基托换过程中地表沉降最大值为85mm、承台桩基最大沉降为46mm,其沉降位移均满足规范允许控制值;但桩基托换过程中在建车站主体结构基本上均超过了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需要配筋予以加强。研究结论对类似穿越工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根据国内不同的规范对桩基软弱下卧层验算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实例对连续梁桥桩基承载能力、桩端软弱下卧层验算、桩基沉降及桩基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进行验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某建筑工程竣工5个多月后,墙体出现严重的斜向裂缝,室内地面也开始出现锅底状变形。经分析,斜向裂缝是由于同一桩基的桩坐落在不同的持力层而产生严重的差异沉降所致;而地面的锅底状沉降,则是由于墙体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所致。上述工程问题分别采用高压旋喷水泥桩加固处理,基础和地面设置沉降隔离缝处理,经观察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许多桩基设计人员在考虑负摩阻效应时往往存在误解.文中列举了这些误解中的一部分,描述了一种设计承受负摩阻桩基相对简单的方法.该方法考虑桩基一部分位于"稳定区"(即地层剖面中不承受地面沉降的部分).通过设计这部分的桩基使其具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可满足与土工承载力、结构承载力和桩端沉降相关的关键设计要求.还简要描述了当地面沉降达到较深时,宜于将桩基设计为与地面一起沉降,而不是试图阻止桩基的沉降.文中验证了影响桩基对地面的反应的一些其他因素,包括桩基中存在的残余应力、活载作用及群桩效应,证明了对桩基的预压可减小由于地面沉降在桩基中产生的轴向力.  相似文献   

19.
以国道322零陵段萍州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找出不同尺寸溶洞、不同溶洞与桩体的距离及不同岩体溶洞对桩基沉降的影响规律,并用MIDAS和ABAQUS软件分别就溶洞对桩沉降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桩基沉降随着溶洞水平尺寸的增大而增加;当溶洞竖向尺寸增大时,桩基沉降量增加较少;在一定范围内,当洞顶至桩尖的竖向距离增加时,桩基沉降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福平铁路岱岭段斜下穿一栋6层宿舍楼,楼房基础形式为桩径0.8m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和柱下独立基础,桩长4~6m,隧道拱顶距最近桩基底端约12m,为保障楼房安全,针对掘进导致的桩基沉降变形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开挖距离的逼近,隧道拱顶位移与桩基沉降量逐渐增大,开挖断面处于建筑最下方时增长速率最快,桩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其中最大沉降值为11.6mm。通过验算确定该沉降不致造成楼房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