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利用检测汽油机转述单一参数来进行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并着重从实用角度出发,在保留原汽油机分电器的基础上,将微机自适应控制和原发动机分电器开环控制结合起来进行联合控制。当汽油机处理稳定转速和缓变速时,由微机进行自适应控制;发动机运行在急变速工况时,则由分电器单独控制。  相似文献   

2.
数字式点火模块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了在常规汽油机上仅利用分电器输出的点火触发信号进行点火提前和点火能量自适应控制的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了自适应点火控制模块的软硬件设计,经道路和发动机台架试验证明该点火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车辆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汽油机点火提前角控制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目前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常用控制方式及其优劣,提出将计算机开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相结合以解决自适应控制方式动态特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点火提前角过大或过小均会使汽油机的功率下降,理论和试验表明,使汽油机临近爆震燃烧的点火提前角为最佳的点火提前角。目前,一般采用分电器点火提前调节装置和微机控制点火提前调节系统来调节点火提前角。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我们知道燃油摩托车的动力来自汽油机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的燃烧,而燃烧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汽油机输出的驱动动力:良好的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二十条件即良好的混合气、充分的压缩和最佳的点火。其中,点火包括点火时刻和点火能量。点火时刻和点火能量的控制则由点火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常规汽油机上实现电控点火提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点火提前的机械控制和电子控制两种方法的特点以及电子控制方法中的自适应 控制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常规机械控制的汽油机上仅利用分电器输出的点火信号进行点提关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该理论方法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讨论了汽油机增压长期以来由于增压压力Pk与点火提前角θ控制不当所造成的爆燃,介绍了采用微机技术来精确控制Pk与θ的方案。在论文中,描述了Pk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非线性的问题,不同工况下变Pk控制方式。θ优化控制是该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本文介绍了从台架试验中获取基本数据的过程以及如何来建立θ优化控制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微机系统的硬软件并着重讨论了微机在汽油机汽车上应用的抗干扰问题。最后,简单介绍了整个增压系统的配置、台架与整车道路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带爆震检测并由微机控制的汽油机点火系统。该系统对由缸盖振动信号得到的爆震和基础噪声进行滤波和比较后,检测出爆震信号。并由电脑分析爆震强度和不断地调整点火定时使汽油机跟踪在轻微的爆震状态下工作。而在找不到爆震的那些工况上,电脑则根据转速给出不同的点火提前角。文中还提出了在压缩比提高后本系统控制480汽油机时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维模型的电喷汽油机MAP图的数值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DPIK点火模型和单步燃烧模型集成在K IVA-3V中,构建汽油机MAP研究的多维模型。对汽油机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以动力性、经济性和指示功为控制条件,结合试验数据对点火提前角和喷油脉宽进行优化。研究表明:用多维模型模拟的方法生成的MAP可以作为电喷汽油机的初始MAP。  相似文献   

10.
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就是电子方式对汽油机实施控制。 汽油机电子控制包括燃油定量电子控制(称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和点火系统电子控制(即点火提前角电子控制)称为汽油机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1957年Bendix公司在底特律正式推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1958年被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所采用,该技术后被Bosch公司买断并加以改进,开发出D-  相似文献   

11.
《JSAE Review》1996,17(4):375-380
A total control system using a powertrain model is investigated for an automotiv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 system provides e efficient control for both the engine and transmission which leads to better fuel consumption and acceleration feeling by optimizing shift timing and throttle valve opening. The new driven power control method using a total control system is described. A test vehicle equipped with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throttle valve is develop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is verified.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正时链可靠性的评价方法和新型试验台的工作原理,设计了试验台的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凸轮轴转矩加载系统、凸轮轴位置调节机构和测控系统。该试验台符合发动机双顶置凸轮轴正时链传动系统的结构,用变频电机驱动正时链条,通过调节测功器的制动力矩来改变凸轮轴的负载转矩,通过调节供油油泵的供油压力来改变张紧器的张紧力,能模拟发动机的实际运行工况,从而考核正时链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设计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运用适合我国交通现况的定时式线控制系统理论,以南京市太平北路与珠江路的十字典型交叉口为例,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信号配时方案产生的全过程,提出使城市道路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得到综合优化利用的交叉口车道渠化方法和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并应用交通仿真模拟软件VISSIM对交叉口配时方案进行模拟,将优化方案与现状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船用柴油机可变气门机构试验平台设计了试验平台电子控制系统,具体设计分为控制单元、上位机、传感器和执行器四部分。根据系统需求选取了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开发了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接收传感器信号,精确输出控制信号驱动电磁阀改变气门正时和升程,使得在凸轮额定转速186~425r/min范围内,气门关闭正时可变范围达到0°~70°曲轴转角,最大附加升程达到5mm;在凸轮最大转速550r/min下,附加升程亦能达到5mm,满足了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幽彤  李国岫 《汽车工程》1999,21(5):285-289
本文介绍了小型高速柴油机分配式喷油泵综合电子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实际工程中聚氨酯混凝土因强度形成影响因素多而导致压实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便捷直观的压实时机确定方法。首先针对自主研发的聚氨酯混凝土设计了一种贯入阻力测试系统,将容许空隙率(1.5%~4.0%)作为压实效果评价标准,通过重复性试验确定可压实贯入阻力范围值,提出以聚氨酯混凝土贯入阻力量化其固化反应程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以催化剂用量为唯一可控因素的施工可压实时间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湿度及催化剂用量代表性组合的试验条件下,当聚氨酯混凝土的贯入阻力在可压实贯入阻力值范围(0.20 kN±0.03 kN)内时,其马歇尔试件空隙率可满足容许空隙率(1.5%~4.0%)范围要求,相应的可压实时间预测模型相关系数高(R2=0.89)且差异性极显著。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张幽彤  刘兴华  杨青  李建纯  李铁拴 《汽车工程》2000,22(3):150-153,213
本文介绍针对国产X6130柴油机进行的电控多点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系统的开发研究。系统采用了电控高速电磁阀实现天然气的多点喷射控制,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电控单元实现信号采集和电磁阀驱动控制,进行了系统控制软件的匹配开发,开发的综合系统通过台架匹配试验证明了系统的性能,并通过1000km试车验证了系统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特大桥梁供配电工程供电和配电的特点,结合黄埔大桥工程的实施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实施时施工时序合理安排对特大桥梁供配电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供配电工程施工时序的合理调配,是特大桥梁工程施工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对隧道衬砌空洞和地质病害的无损、高效检测,基于分时复用原理,通过FPGA编程和时序电路设计实现一种瞬态脉冲型多通道探地雷达时序控制模块,并应用于多频多通道隧道病害检测探地雷达系统。该时序控制模块可以产生多路同频等相位差时钟,分时触发各个通道脉冲信号的单次收发,从时间上分离通道间串扰信号和有效雷达回波,实现探地雷达多频段多通道的高效工作。试验测试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 该时序控制模块在脉冲重复频率为500 kHz时,能实现8通道雷达测试系统相邻通道间240 ns左右的触发时差,并在触发时差范围内保证观察时窗内雷达回波信号的稳定性; 同时,该模块也能应用于3频段6通道隧道病害检测探地雷达系统,并在距离介质分界面65 cm时反映出实际隧道预埋病害的深度和尺寸信息。  相似文献   

20.
An idle speed engine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and appli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dle speed controller for a 125 cc two wheeler spark ignition engine. The procedure uses the measured 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 (IMEP) at different speeds at a constant fuel rate and throttle position obtained by varying the spark timing. At idling conditions, IMEP corresponds to the friction mean effective pressure. A retardation tes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engine. Using these data, 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idle speed fluctuations, when there are unknown torque disturbances, was developed. This model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losed loop idle speed controller based on spark timing. The controller was then implemented on a dSPACE Micro Autobox on the actual engine. The Proportional Derivative Integral (PID) controller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were found to match fairly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indicat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developed idle speed model. Finally, the optimized idle speed control algorithm was embedded in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with an in-house built, low cost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 (EM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wo-wheel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