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船舶自动避碰仿真平台的构建与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避碰智能决策的自动生成是实现船舶自动避碰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利用船舶操纵模拟器技术来检验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船舶避碰智能化方法的研究现状,简述船舶避碰智能自动化方法的基本思想;着重论述基于船舶操纵模拟器技术的“航行安全及自动避碰(NSACA)仿真测试平台”的构建及其实现船舶自动避碰仿真试验的方法;并列举一个典型的仿真试验示例加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平台已实现了宽水域船舶避碰决策自动生成与避碰过程自动监控的测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与实船试验相比,这种测试方法具有灵活高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船舶碰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避碰双方行动不协调。本文从通讯角度讨论船舶避碰协调问题,首先分析现有避碰通讯手段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避碰通讯的内容与要求,进而提出船舶避碰协调通讯系统的构想。目的是在避碰范围内建立船舶间的快速自动通讯,各船适时通报本船的位置、航向、速度等信息,需要避碰时预先将避碰方案通知对方,在一致认可的条件下执行避碰方案。从而根据改变各自行动产生的不协调问题,减少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3.
此文主要讨论了基于案例推理技术在船舶避碰决策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对避碰案例的表示、案例的检索和案例的修正等关键技术问题作了研究,并提出基于案例推理的船舶避碰决策系统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船舶避碰始终是航行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意问题.它涉及船舶条件、船员条件及通航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船舶避碰技术已由"经典避碰"(几何避碰和雷达避碰)发展到‘智能避碰"(目前日本等国正在率先研制开发)--计算机集成驾驶系统的自动避碰.但无论何种避碰,都基于对避碰信息的有效采集和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5.
船舶避碰系统可在船舶存在碰撞风险时给出避碰决策,是确保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系统,其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船舶技术的发展程度.通过对现代船舶避碰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子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剖析,阐述了现代船舶避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智能化、规范化和集成化避碰系统需重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水上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船舶避碰一直是各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和比较现阶段的船舶避碰技术基础上,利用AT89c52单片机为硬件平台,实现对激光测距仪的控制,开发了船舶主动避碰预警系统。本系统具有精度高、价格低廉同时又具有测距测高功能。  相似文献   

7.
CBR与RBR相结合的船舶避碰辅助决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BR和RBR的船舶避碰决策各有优缺点;鉴于避碰领域既有丰富的规则可用于会遇态势的求解,又有丰富的避碰经验可利用,本文提出了CBR和RBR相结合的船舶避碰辅助决策系统,并对系统的实现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了既有演绎信息又有类比信息的避碰决策问题的求解效率和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避碰训练是船舶驾驶员都应接受的基础训练科目,依据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和用户需求,在计算机平台上,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船舶避碰模拟训练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教员机和学员机的功能及各终端的作用,详细论述了系统的网络通信流程、数据结构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该系统既可作为船舶驾驶员的避碰模拟训练平台,又可用作教练员对避碰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演示平台.系统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功能齐全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上多船会遇情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开阔水域船舶自主避碰方法.该方法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在考虑船舶操纵性和避碰规则的条件下,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船舶航行过程中的碰撞危险度,进而构建避碰算法的评价函数,实现船舶自主避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解决开阔水域多船会遇情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问题,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给船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为了最大限度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智能算法,人们已经能够实现船舶的自动避碰,这极大地降低了船舶的事故率。但是传统的避碰决策系统并不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船舶航行数据,因此必须借助Multi-agent技术,提高船舶的避碰数据处理速度,在显著提高避碰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航运成本。本文通过建立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船舶避碰模型,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舰载导航系统对准的实际需求,介绍一种在舰艇动态条件下,利用GPS完成导航系统航向对准的方法,对其中的对准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通过精度分析,证明该对准方法满足航向对准的要求,同时对保障条件要求低,便于操作,为舰载作战系统的航向对准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船舶建造过程,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过程复杂的工程;全过程目标投资动态控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船舶管理模式、企业制度、员工行为和支持系统等方面综合寻求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投资的全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郭维  商云祥 《船舶工程》1997,(6):19-21,51
本文分析了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针对目前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存在的2,结合现场总线在船舶机舱经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即现场总线式机舱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利用AIS船站作为岸基设备组成海事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原始信息存储在各安装点并将数据送往中心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存储到中心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水上目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船舶航行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船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嵌入式控制设计,组合船舶C站和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组建系统,利用C站的卫星通信功能接收陆地远程控制指令,通过嵌入式控制系统实现对C站和AIS设备的远程控制。采集C站和AIS设备中的船舶航行信息,通过卫星通信将航行信息传送到陆地船舶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数据的远程采集,为提高船舶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江航运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提高航运安全性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PDA设计的航运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由3个层次(航管中心、航船助理、船况代理)组成,综合利用了嵌入式、数据库、现场总线、GPS、GIS、GPRS、多媒体、传感器等多种技术,能实现对长江在航船只的导航、监控、管理、通信等功能。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界面经测试表明该系统使用非常方便,具有很多优点,为实现长江航运的智能化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连造船厂为瑞典STENA公司承造的STENA-Runner滚装船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船舶,其突出的性能之一是船上采用了先进的综合监控报警系统,该系统为该船具备一人操控全船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该系统能够成功装船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在海事智能交通系统(MITS)中的应用问题,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见解。基于目前研究遇到的困境,提出将MITS抽象成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从而可在WSN环境下引入数据融合技术来研究海事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处理问题,如船舶的定位与导航以及避碰等;紧接着,总结了现有定位、导航、避碰和船舶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基于GPS的MITS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各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建设现状,提出利用MITS内其它元素的信息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来实现船舶的相对定位和导航这一新思路;最后,从网络数据融合技术角度出发,具体指出了MITS网络融合系统构建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给出该融合系统的一般性框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在现代舰船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该控制系统采用了三层总线结构,同时给出了结构图,介绍了各层所需的设备及其功能,并提出了舰船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殊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A new method for ship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preprocessing is presented as well as its program development.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all kinds of ships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a whole ship, cargo hold parts or detailed structures. The 3D parametric technique is used when creating ship structures, which improves the modeling efficiency greatly and makes the model easy to modify. A 3D geometric constraint solver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constraint system of the parametric model. A meshing procedure is presented to automatically convert the parametric structure model into a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which high quality mesh is generated in the stress concentrated area. It also becomes possible to create finite element models for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same structure model. Using this method, the engineers avoid much of the complex and laborious work of FEM preprocessing, which consumes a very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i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post-processing. This method has proved to be practical and highly efficient by several engineering trials. This work is sponsored by “Liaoning BaiQianWan Talents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