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风扇离合器的作用 现代汽车发动机采用风扇离合器来控制冷却风扇的工作,以达到自动调节冷却强度的目的。它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变化,当发动机温度达到设定值时,自动接合风扇进行降温,控制冷却风扇工作与否的开关;通过散热器内冷却液温度的高低来改善风扇的转速(改变冷却强度),以此控制冷却液的温度。在不需要风扇进行冷却时,使其停转或降低转速,以便增加发动机的有效输出功率和节约燃料;同时也消除了风扇噪声。其技术状态的好坏决定冷却风扇能否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
APF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冷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明 《汽车技术》2004,(11):13-16
针对目前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蜡式节温器和电动冷却风扇来进行冷却强度调节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APF型发动机上应用的电子控制冷却系统。采用该系统时,该系统对发动机只进行较小的改动,即能完成冷却循环的重新布置,使冷却液温度调节、冷却液的循环控制、冷却风扇的控制均随发动机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5)热量管理系统 N54发动机的发动机控制模块根据需要控制冷却液泵: ·冷却需求较低且车外温度较低时功率较小 ·冷却需求较高且车外温度较高时功率较大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关闭冷却液泵,例如在暧机阶段让冷却液迅速加热时,但是只有在不接通暧风且车外温度允许时,才能实现上述操作。在调节发动机温度方面,该冷却液泵的工作方式也与传统冷却液泵不同。以前节温器只考虑当前温度。  相似文献   

4.
《汽车维修技师》2013,(8):28-29
<正>根据DME冷却温度图谱控制的可变泵量冷却液泵,通过电子真空方式控制内嵌调节环的开启,该功能与节温器配合工作,通过电子电磁阀打开或关闭真空管路,来控制可变泵量冷却泵内嵌环的伸出与收回,如图28、图29所示。当发动机温度不需要大的冷却量时,内嵌环伸出,减少冷却液泵送量;当发动机温度高时,需要大的冷却液循环泵送量,内嵌环完全打开,进行全泵送量工作。这种设计能够更好  相似文献   

5.
郭弘毅 《驾驶园》2010,(7):53-53
发动机怕"热"也怕"冷",切记不要拆除节温器。说起节温器,很多车友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冷却系统中控制冷却液大小循环的开关。当它打开时,冷却液在水泵的作用下进行大循环,流经外部散热器,也就是我们说的冷却水箱,从而达到更强的冷却效果;而当节温器关闭时,冷却液进行小循环,不会流经外部的散热器,而只在发动机内部水道内循环冷却。  相似文献   

6.
老车 《汽车知识》2010,(3):86-89
<正>发动机如何冷却?发动机冷却分水冷及风冷两种。水冷是指利用冷却液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而风冷则是指用自然风或风扇来吹散发动机热气,达到降低发动机温度的目的。一般车用发动机为水冷式。水冷式发动机是通过水泵使环绕在气缸周围水套中的冷却液加速流动,并把水  相似文献   

7.
1.随意拆除冷却系的节温器 节温器是根据发动机温度的变化,改变冷却液的循环路线,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使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若拆除节温器,冷却液只能大循坏这就可能使发动机处在低温下工作,造成油耗增加、功率下降,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正>故障现象一辆2006年产丰田锐志车,行驶里程约为19.6万km,因空调不制热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发现将空调温度调节旋钮调到最热,空调出风口仍吹出自然风。连接IT-Ⅱ读取故障代码,无故障代码存储;查看相关数据流,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为96℃,冷却风扇正常运转(图1),等待一段时间后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降到93℃,冷却风扇停止工作(图2)。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可初步排除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异常和冷却风扇工作异常造成故障的可能,怀疑是空气混合系统故障。用IT-Ⅱ检查驾驶人侧和前排乘员侧空气混合伺服电  相似文献   

9.
蜡式节温器     
一、蜡式节温器的型式按冷却液的流向来分,蜡式节温器的型式有下述四种:1.直通型(见图1)。这是最普通的型式。它具有常开的小循环水路,节温器阀门关闭时,冷却液通过旁路经水泵流到发动机水套中去。当节温器阀门开启时,仍有一部分冷却液流入旁路。一般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上接2018年第3期)2.3低温、高速、小负荷当摩托车在低温环境下(环境温度30℃左右),高速小负荷作为发动机的低温极限工况,发动机最容易出现过冷象限,冷却液温度的变化应该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摩托车从温度T0启动,由于环境温度低车速高负荷小所以发动机的暖机过程缓慢。经过时间t1冷却液温度达到T2后,大循环开启,散热器中的冷却液进入温度下降,大循环很快关闭,小循环又开始暖机,因为环境温度低,车速高导致相对风速快发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