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铁车辆从应用了三十多年的止轮器、手制动机发展到现代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应用的停放制动技术,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停放制动装置利用列车风源压力的变化,有风缓解、无风制动,与列车制动系统中踏面制动单元有风制动、无风缓解,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从而彰显出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试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编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地铁车辆编组的主要原则、行车间隔的确定以及改变编组的困难因素和合理的编组设计方案。特别是提出了应该用列车超员载客量对设计的编组数进行校核的新观念,减少了原来按照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确定编组数的方法,避免了因为编组数通常较大而造成列车在平时运能上的虚靡。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场坪标高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和工程投资巨大。车辆基地的场坪标高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基础数据,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按照《地铁设计规范》有关条款规定,沿海或江河附近的车辆基地必须按照100年一遇的洪水位确定场坪标高。通过对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车辆基地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停车场工程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出现《地铁设计规范》条文未包含情况或按照条文要求而又明显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确定场坪标高的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期列车交路方案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同时保证乘客的服务水平,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期客流不均衡情况,对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期列车交路方案进行研究。考虑列车OD客流量、列车运行间隔、列车车底数及线路交路限制等特征,建立运营商成本最小化及乘客等待时间最小化的双目标多约束优化模型。其次设置不同的权重,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偏好程度不同,模型指定的优化方法不同。该模型能够灵活地设计非高峰期列车交路方案,这为城市轨道交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迅速扩张和客流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针对现有的单线运营模式导致的乘客换乘次数多、系统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研究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以弥补上述不足。根据设施设备跨线运营基本条件、列车跨线次数和跨线客流需求生成跨线交路备选集,以备选跨线交路和本线交路的发车频率为决策变量,考虑线路通过能力、列车满载率和区间交路数量上限约束,以乘客换乘次数最少和出行时间最短为原则,对各OD乘客组进行客流分配,建立线网层面的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最小化列车运行成本和乘客出行成本。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模型。南宁地铁线网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线运营模式,跨线运营模式可使总成本降低6.18%,其中乘客时间成本降低7.33%,乘客换乘次数减少13.79%,可实现成本节约,提升线网服务质量和乘客出行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根据客流量的分布及大小交路列车共线运行的特点,以投入运用的车组数最少为目标,建立了列车均衡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得出在运用车组最少的情况下各行车组织参数的设置,包括折返点位置选取、大小交路的行车间隔和周期、列车在中间站的折返时间及运用车组数等。模型考虑了大小交路行车的相互影响问题,在满足行车安全性及线路客流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基于大交路的行车间隔来调整小交路的行车间隔及行车周期的思想,描述了各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以成都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本模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为运营企业的行车组织安排,特别是运行交路设计及车辆配备等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客流需求的时变特征、乘客在车站的等待行为和列车与运行线的匹配关系。以轨道列车运行要求、动车组数量和运营企业利益为约束条件,以最小化乘客的等待时间为目标函数,构造拥挤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设计基于二进制结构的特殊编码方法。以南京市地铁1号线为背景,应用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了仿真测算。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模型得到的非均衡列车开行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和运营企业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9.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卸车场规模和布局的确定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为了对卸车场规模和布局的确定建立相应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工程实践,分析影响卸车场规模与布局的因素,建立卸车场规模与布局理论模型,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卸车场规模与布局评价体系,并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张仪村卸车场为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不仅涉及车辆专业本身,还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个专业的设计、选型,同时对环境、运营服务水平和工程投资等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每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都高度重视车辆选型.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提出车辆选型的主要原则.阐述了胶轮、钢轮钢轨、独轨、线性电机、新交通系统、磁浮等6种车辆制式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性.对车辆的主要技术及参数的选择提出建议.车辆及其几个主要技术和参数的最终选择是诸多因素反复比较和综合平衡的结果,在决策时还应考虑投资和国产化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停车场建设存在的问题(规模大、占地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阐述停车场综合开发的概念和意义;比较分析上海轨道交通某停车场综合开发中的停车场布置方案,对停车场上盖物业的综合开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城际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就机动车发展水平、出行需求特征、换乘设施、公路运输发展状况、停车换乘费用等方面分析停车换乘影响因素,并选择公路运输发展状况、城市道路和公路交通状况、出行效用3个指标评价城际轨道交通停车换乘的可行性,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这些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大都市空间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一小时通勤时间控制,分析轨道交通与步行系统结合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探讨符合TOD(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的混合开发和高密度土地利用;从绿色城市的角度,分析大都市尺度下的城市开发、土地利用与轨道建设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轨道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组成之一,基本理论和设计技术都比较成熟,本着精细化设计的理念,从施工的角度,将以往设计中一些有待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加以总结,对轨道系统设计的优化和细化提出一些建议,供未来的新建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轨道交通线网匡算模型指标取值难度大、主观性强、灵敏度差的缺点,从可量化角度,以减少指标参数主观取值为目标,首先在远景城市全方式出行距离与全方式出行量之间分段方程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构建了理想交通结构测算模型,其次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基于收支平衡点的理想负荷强度平衡方程,最后通过构建的综合模型对成都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匡算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测算灵敏度明显优于线网服务覆盖面法且能有效避免传统算法中因指标取值不当带来误差放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运用车设计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轨道交通运用车的配属数量直接决定了轨道交通线路的“输送能力、服务水平” ,并对工程总投资有很大影响。在简要总结目前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用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上海市已建成线路 ( 1号线和 3号线 )的实际运营情况 ,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基于功能和定位的新的计算思路 ,并提出初步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车辆选型与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基地的布局、车辆的组成及检修资源的共享等优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岛式站台纵列式停车线为例,阐述了双停车线方案、4渡线单停车线方案及3渡线单停车线方案的停车线总长度计算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对停车线总长度的影响,进而得出各方案的最优设计条件,为降低工程造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选型及道岔型号确定的条件下,双停车线方案的停车线总长度与正线线间距呈正比,与停车线线间距无关...  相似文献   

19.
由于建筑高度低、降噪性能好、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U型梁在轨道交通高架桥中广泛应用,但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Abaqus6.14-1的优化模块,依托某实际U型梁项目,首先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在保证列车行驶空间等必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体积限值等为约束条件,研究不同支承条件下轨道交通30 m标准跨径简支高架U型梁的最优结构形式。对拓扑优化结果进一步采用形状优化,以消除截面应力集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上承式桥梁,当支座间距较小时,优化结果类似于小箱梁,当支座间距较大时,优化结果类似于T梁;对于下承式桥梁,其拓扑优化形态比较接近于实际项目的 U型梁设计方案。经形状优化后,局部应力降为原数值的71.39%,应力集中明显改善。结果还表明,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技术可有效地运用于桥梁结构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0.
王睿 《机车电传动》2019,(2):107-110,127
车辆自动驾驶技术是基于环境感知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根据获得的信息,通过车载中心电脑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行驶,并达到预定目的地的车辆控制技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机器视觉,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载摄像头识别车标及车辆信号灯,允许车辆在没有人工参与的前提下,在自主进站停车过程中,识别车辆的位置并实施制动停车。机器视觉通过传感器及相机来代替人类双眼的功能进行测量和判断,是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对标停车只是机器视觉可以完成的功能之一。未来,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摄像头可以实现轨道交通的机器视觉,实时掌握路面信息,感知周围环境,在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提升能量利用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