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对铁路电力供电方案的可靠性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指标。为了掌握各种铁路电力供电方案的可靠性指标,该文提出对高速铁路电力供电方案进行可靠性(R)、可用性(A)、可维护性(M)和安全性(S)定量评估,即RAMS指标定量评估。文章根据高速铁路10kV配电网的结构特点,采用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各种供电方案的RAMS指标,提出了RAMS指标最佳的供电方案。  相似文献   

2.
GSM-R系统在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中承担连续传送列车控制命令和语音信息的业务,实现车-地间双向数据通信,满足CTCS-3级列控的功能要求.基于GSM-R系统的无线闭塞中心( RBC)是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高速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系统,与现有闭塞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很强的兼容性,为铁路调度指挥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对GSM-R传输网络及其传输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10kV电力系统RAMS定量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在工程建设中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对铁路电力供电方案的可靠性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指标,因而在高速铁路供电方案设计时,难以掌握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方案的经济性之间的合理平衡。为了掌握各种铁路电力供电方案的可靠性指标,提出对高速铁路电力供电方案进行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定量评估,即RAMS指标定量评估,为今后工程设计提供借鉴。研究结论:为评估RAMS指标,针对高速铁路10kV配电网,建立了基于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的评估模型,利用自行开发的软件,研究了高速铁路10kV配电网的各种供电方案的RAMS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外部电源可靠的前提下,双贯通、单贯通加接触网备用的各种供电方式的供电可用率均在99.99%以上,电缆双贯通、负荷环网开关接人为最佳供电方案,供电可用率可达99.997%;单贯通的各种供电方式可用率低于99.99%,因此,双贯通供电方式是改善RAMS指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若仍沿用传统的平面纵断面设计方法难以适应高速铁路设计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对高速铁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平台的功能要求,归纳了高速铁路平面纵断面设计中各种控制因素,对高速铁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平台进行了模块划分及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和开通里程迅猛增加,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大提高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但同时也对新运营形势下的牵引供电设施维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供电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提升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对供电设施维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多条已开通高速铁路供电维修的设计经验及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编写心得,对我国高速铁路供电维修的机构设置、总平面布置、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应用等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因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计算机联锁系统增加了新的控制功能和外部接口,如正线车站的点灯和灭灯功能,以及与列控系统的安全通信接口等。计算机联锁的新增功能和通信接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科学的、全面的测试方法,设计适合高速铁路的计算机联锁测试平台,对提高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点对测试平台的结构、测试案例、测试方法等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占比较高,随运营年限增加,部分高速铁路桥梁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保障高速铁路安全舒适运营,应加强高速铁路桥梁病害检测。通过列举不同国家高速铁路桥梁安全性、舒适性控制指标,结合工程实践,归纳了中国运营高速铁路桥梁的典型病害类型。从高速铁路桥梁的性能要求及桥梁病害现状分析运营期高速铁路桥梁的检测及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运营期高速铁路桥梁检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道床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高速铁路区间通信业务需求及MSTP区间传输网方案,重点分析山区高速铁路区间FE通道业务的特点及MSTP区间传输网方案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工业以太网在高速铁路CTCS及SCADA系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山区高速铁路区间宽带数据通信采用工业以太网的解决方案,供工程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接触网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简称“6C系统”)为高速铁路接触网临时修、综合修、精调精修(三级修)提供数据来源,为保证状态修奠定基础。分析检测监测技术,研究6C系统功能,为6C设备开发、优化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采用纯电缆贯通线路,对配电所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电缆贯通线路特点的分析,提出高速铁路10kV配电所供电系统的电流保护方案。该方案能够保护贯通线路全长,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樊杰  朱德功 《铁道建筑》2006,(10):93-96
轨下垫板特性设计、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等是高速铁路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通过研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轨下垫板的特性要求,供高速铁路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里程达到了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等级、高速度的客运专线要达到1.6万公里以上。面对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如何持续提升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铁路从业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安全数据网承载着我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核心业务,对网络和设备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具有极高要求,目前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尚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信号系统安全数据网。采用软件定义网络架构,从网络统一管控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并设计实现了针对我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安全数据网的安全防护方案SD-SSDN(Software-defined Signal Safety Data Network)。实验结果表明:该防护方案可以有效阻断黑客攻击,提高信号安全数据网的安全性;同时,为了保障高实时性和可靠性,还提出基于SDN多级流表的冗余流表映射技术和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在10个交换机组成的环网中,链路失效恢复时间约为8ms,可以满足列控系统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振玉 《铁道学报》1998,20(1):72-80
论述了纠错与加密兼容系统的编码,解码器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纠错与加密兼容系统比纠错与加密分开地技术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采用(24,12,8)码研制的编码解码器系统,能自动纠正3位错码,检测出4位以上错码。该系统在无线数据通信中,极大地提高了无线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国外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阐述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框架组成,建立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线为核心的调试基地,以高速试验段为试验验证手段,配备各子系统实验室,具备先进检测手段及数据分析系统的国家级实验平台,集中体现我国铁路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围绕高速铁路系统开展综合性能试验研究与测试,对高速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等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性能进行检测与验证,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当前铁路不断增加的通信需求,结合TD-LTE通信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铁路TD-LTE无线专网系统方案。在保证铁路无线网络业务安全性和设备可靠性的前提下,详细说明系统网络中各网元的具体功能,对此方案中的实现难点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满足铁路通信中的有线和无线综合业务的同时,也满足了铁路企业多样的通信需求,真正实现高速铁路通信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智能高速铁路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国智能高速铁路战略发展规划和当前时期的体系架构,结合成渝中线(重庆—成都)高速铁路主要特点和全生命周期应用需求,提出了以智能铁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平台为核心,包含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3大板块智能应用的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智能化方案,阐述了智能高速铁路AI平台主要功能、智能应用主要工程内容和通信网络构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速铁路与高速列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列车密度的加大,如何保证行车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关键设备监控单元的可靠性水平检验方法,能够完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提高监控单元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