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权斌 《珠江水运》2006,(Z1):166-168
回顾郑和航海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历史,总结郑和航海在国际传播与区域海事资源整合、博采众长与探索性实践、人尽其才与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成功举措;并以此为启示,提出现代航运企业在海事资源科学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应对航运“全球一体化”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区的格林尼治公园内,与皇家天文台、皇后屋、19世纪运茶船"卡蒂萨克"号(Cutty Sark)共同构成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规模之大、藏品之丰、积淀之深堪称世界海事类博物馆标杆。追溯该馆发展历程,其浓郁的航海氛围、丰厚的航海文化遗产,令人印象深刻。一、格林尼治区的航海背景格林尼治区历史悠久,航海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伦敦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海》2005,(1):86-86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日前透露,今年7月11日是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郑和精神,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将筹建“航海博物馆”。据悉,航海博物馆拟分为航海史展厅、高等航海教育展厅、船模展厅等部分,重点展示近现代中国航海历史和高等航海教育成果,反映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于7月5日正式开馆。而备受海事系统瞩目的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海事博物馆——中国海事博物馆经过了近3年的筹建准备,终于揭开了神秘面  相似文献   

5.
《水上消防》2014,(3):F0002-F0002
<正>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了21000m~2。馆内展区分为三层,第一层设置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海员馆,以及渔船与捕鱼专题展区;第二层设置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以及航海体育与休闲专题展区。博物馆还建有天象馆、4D影院和儿童活动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建成对于推动航海事业发展、弘扬我国航海文明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是一个航海  相似文献   

6.
巴恒星 《珠江水运》2012,(19):70-71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据说是全球最大的海事博物馆。它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区,由海事陈列馆、皇家天文台和皇后之屋三座相连的馆址组成。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景色优美、建筑风格迷人的格林威治世界海事遗产遗址。因此,游客来此游览,在饱览博物馆之余,还可以造访本初子午线和伦敦唯一的  相似文献   

7.
赵莉  黄乐 《航海》2015,(1):31-33
<正>河边博物馆(Museum aan de Stroom)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城市博物馆新馆。该馆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为轴线,展现安特卫普这座城市与世界的关联,即城市通过港口走向世界,世界通过港口影响了城市。博物馆由前国家海事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以及城市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成,来自前国家海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构成新馆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主题还是馆藏,河边博物馆都体现出鲜明的航海特征。  相似文献   

8.
辛元欧  谷雨 《机电设备》2005,22(6):12-14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开海远航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的传大壮举。可是中国自出现郑和后,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郑和级的航海家,反而退居东洋,中国自此衰落;而西方自哥伦布之后,却出现无数个重量级的航海家,从而使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的新时代。郑和与哥伦布从事的同为远洋航诲活动,前者的时效远较后者要大,影响亦广,而后效却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也许哥伦布航海遭遇及其后效应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却是一种历史偶然性,而其后果则又是历史之必然。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发生,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它是由东方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重农抑商与西方的重商主义两类完全相悖的传统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正初冬的扬子江畔,温暖的阳光把微笑写在了南京海事人的脸上,南京海事局《守航百里,船行如歌》海事文化品牌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了"2017年度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是怎样炼成的呢?立足驻地追本溯源南京是一部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历史。扬子江畔,宝船厂、天妃宫、静海寺,是郑和七下西洋留下的印迹。600多年前,他以"敢为人先、不畏艰险、鞠躬尽瘁、济世安邦"的胆识,开辟了海上丝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在中国查阅整理的研究资料,利用访问新加坡机会,在新加坡检阅图书馆、学会的有关文献、图书、网讯,并到野外考察有关港口遗址、地貌,进行再研究。论证了郑和下西洋时并未曾到访和利用过新加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说现时的中国是对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发展,那么"转型"无疑是对当前形势最贴切的研判。十几亿人民的中国正经历着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改革创新,海事亦身处其中。尽管自1998年中国海事局成立以来,海事系统的改革就从未停止过,然而当前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多样、决心之坚决却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在国家传递了转型的信号后,海事的方向也发生了调整:一是监管模式的突破性改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7日,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营运助理行政总裁Capt M Segar在第七届新加坡海事周上宣布"新生代集装箱港口设计挑战赛"(以下简称挑战赛)正式启动。本次挑战赛是由MPA携手新加坡海事机构(SMI)共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运》2011,(10):68-73
六百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浩瀚的航海史上,记载着惊喜,也记载着悲怆。从徐福、法显、鉴真、汪大渊,到鼎盛时期的郑和,构成了中国航海史的主线。在“郑和时代”,其船队之浩大、技术之精良,航线之久远世界无出其右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辟了航海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内的大变革。但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让世界无数人扼腕痛惜。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自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接下来中国经历的是一段段耻辱的历史。2005年7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被中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航海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海的姿态——航海壮志去又回!  相似文献   

15.
陈一路 《珠江水运》2006,(Z1):82-84
弘扬郑和远航精神,增强海洋意识,提高海事监管能力,推动我国海事建设,发展我国航海事业,巩固海防,增进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世界接轨,铸造中国高效的海事监管平台,建设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6.
<正>3月25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主办,广东海事局承办的马六甲—新加坡海峡智慧海事管理与服务研讨活动在广州启动,来自沿岸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3国及中国代表共4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海事信息化智能监管、智能船舶给海事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等热点话题,特邀国内信息技术、船舶检验、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等领域一线的专家分享前沿信息,还到广州、佛山实地考察"智慧海事"智能平台、"海事之眼"、电子巡航、"口袋工程"便民服务等智慧海事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据挪威咨询公司Menon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是世界领先的海事城市。据悉,该报告围绕四个海事领域进行海事城市排名:航运、财政与法律、技术和港口物流。同时也展示了城市的总体竞争力和对海事企业的吸引力,参与调查的对象是来自33个国家的200名行业专家。报告显示,新加坡凭借业务友好型政策和欧亚贸易航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2月4日,组织安排,我到广州沙角海事处报到。跨入"知天命"第五天,成了沙角海事人。于是,有了机会,走近珠江口,并亲密接触。再走进去,慢慢地体味这块从内河伸向海上必经之水域的交通秩序、海事监管,及其背后所蕴之无穷魅力。沙角海事:水上执法的缩影从"沙角海事"说起。这里的"沙角"起名,源于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之地名;加上"海事",则不离中国海事之渊源与内涵。沙角海事处,是地名与功能的融合,历史积淀与因缘  相似文献   

20.
<正>新加坡,在国际航运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创新基因和前瞻性优势助力其成功抵御了市场波动及其他风险。《世界领先海事城市》(2022)研究报告更是将新加坡评选为海事技术之都的第一名。而现如今,行业去碳化、数字化转型风生水起,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以进一步推动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成为2022年9月5日就任新加坡海事局(MPA)局长的张英智先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张英智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