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是一个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带有三分野性的女人。“爱”上摩托车是因为我的男人。是摩托车成就了我与他的夫妻情缘,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感染了我,使我也“爱”上了摩托车。但也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使我常常会被酸酸、苦苦的感觉笼罩着,使我觉得他对摩托的痴迷超过了他对我的爱恋,车友们经常开玩笑说:“在他心里我永远都是第二位。  相似文献   

2.
《摩托车》2013,(7):43-44
如果说左宗申是摩托车行业的先锋人物,这话并不夸张。在他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生涯中,几乎每年都要为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做几个提案。随着左委员提案经验的丰富,他对如何打动社会、如何让大众看到摩托车正面形象的理解也在进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忙碌的左宗申,除了上会、听会,他还要去电台录制现场节目、给报纸做专访,并且参与了这次交通体验活动,而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做中国摩托车界的代言人。中国有近18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上千家摩托车配件企业,左宗申虽然是宗申集团的老总,却坚持在为整个行业四处奔走。他的努力也受到了摩托车爱好者们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设计师是天底下仅次于上帝的职业,同样是创造。"这是张帆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张帆,这位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四川小伙子,不到30岁就被全球豪华车三巨头之一——奔驰德国设计本部聘为终身设计师;宝马1系、奥迪A3的强劲竞争对手;上海车展上大杀菲林的奔驰A-CLASS概念车的外观设计就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4.
鲁厚 《摩托车》2007,(3):74-77
卡尔蒂斯(Curtiss),是摩托车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制造的摩托车以他的姓氏命名,我们称作卡尔蒂斯车。一、最早的大型V双缸车当读者看到这辆卡尔蒂斯车时,请千万记住它的制造年代是1906年。这一时期属于摩托车历史的蒙昧阶段,所有的摩托车都在草创,基本是在自行车上加一台发动机,是真正意义上的motorcycle。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不会因为该车没有悬挂系统、操控系统和齿轮箱,整车并无防护导流罩,显得非常初级简单而看不起它。  相似文献   

5.
人情     
阿明去年为朋友送他五匹砖为还一个人情请客以后,好几个月过去了.这几个月的阿明过得仍然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他的大部分时间和心思还是放在了摩托车和与摩托车有关的事情上,其它事情仍然是大而华之,马马虎虎.  相似文献   

6.
“发展摩托车事业是我一生的选择。”日前,宗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左宗申满怀深情地如是说道。这既平目实的话语,却是左宗申的肺腑之言,摩托车,就是他的最爱。无边落木萧萧下,在举国一派唱衰摩托车产业之时,当众多摩托俊杰纷纷竭力杀出“摩托围城”之际,左宗申逆势而上,咬定摩托不放松,令人十分钦佩他的胆识和才智。更需要说明的是,左宗申不是一介莽汉鲁夫,一心一意撞南墙,他选择摩托车事业,在于他对中国摩托车事业的独到理解,是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发展阻力  相似文献   

7.
阿飞 《摩托车》2009,(4):106-111
一个年轻而极富天赋的工程师,拜谒了本田公司的管理者。他向本田高层分析了当时运动型摩托车市场情况然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本田突破传统运动摩托车的樊篱,尝试全新的运动摩托车理念那就是将1000mL发动机动力、中量级运动摩托车的重量、超级轻捷的操纵性能完美结合推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摩托车。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带有三分野性的女人."爱"上摩托车是因为我的男人,是摩托车成就了我与他的夫妻情缘,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感染了我,使我也"爱"上了摩托车,但也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使我常常会被酸酸、苦苦的感觉笼罩着,使我觉得他对摩托的痴迷超过了他对我的爱恋,车友们经常开玩笑说:"在他心里我永远都是第二位,摩托车永远是第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只想有个温馨的家,有个疼她爱她的男人,更希望她的男人会对家有责任心.在女人的世界里这些似乎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在男人的世界里这些似乎很难,尤其是我的男人.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带有三分野性的女人."爱"上摩托车是因为我的男人,是摩托车成就了我与他的夫妻情缘,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感染了我,使我也"爱"上了摩托车,但也是他对摩托车的痴迷使我常常会被酸酸、苦苦的感觉笼罩着,使我觉得他对摩托的痴迷超过了他对我的爱恋,车友们经常开玩笑说:"在他心里我永远都是第二位,摩托车永远是第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只想有个温馨的家,有个疼她爱她的男人,更希望她的男人会对家有责任心.在女人的世界里这些似乎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在男人的世界里这些似乎很难,尤其是我的男人.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个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师傅,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杨师,一个很喜爱摩托车的性情中人。关于他对以前那辆摩托车的钟爱,我都是听他自己说的,并没有亲自看到过,不过从他对现在这辆摩托车的日常护理上,我依稀能够感觉出他对以前那辆车的珍爱之情。在1996年,他好不容易说服老婆,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在当时看来非常奢侈的五羊摩托车,这也是他们水电厂400多人中第五个买摩托车的,他因此一时也成了厂里的风云人物。从此,这车就成  相似文献   

11.
心中的期盼     
刘颖 《摩托车信息》2001,(10):38-39
我不是摩托车迷。只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女性。但我的丈夫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铁杆摩托车迷了。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他五年间换了多少辆车或往车上搭了多少钱,仅因他在摩托车身上投入的那份感情和精力,就足以配得上这一称谓了。五年间,因为摩托车我没少和他吵架,甚至都闹到了要离婚的份儿上,但不管怎么吵、怎么闹,好像对他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他仍是“摩”心不改,一意孤行。后来我渐渐地也麻木了,不愿再与他吵了,并且找到了宽慰自己  相似文献   

12.
阿明对摩托车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几年来,他买一辆车又卖一辆车,至今已换过几个品牌好几辆车了,新买的这辆嘉陵250更成了他的心肝宝贝.摩托车对他来说,上下班时是他代步的工具;散步(兜风)时似乎是他手挽手的伴侣;长途旅游时便成了他的骄傲;维护保养时就像他在精心呵护着的儿子.为此,他买了不少摩托车方面的书籍,摩托车类的杂志更是见一本买一本,日积月累,他具有的广博精深的摩托车方面的知识,不亚于一个专家.上至国家对摩托车产业的政策和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到全国及世界品牌摩托车企业产销量的增减变化,下到摩托车的结构到每一个零部件的技术的更新材料的优化,他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如果哪一次摩托车专业会议请他去作一报告,他定会亳不逊色地讲它个三五小时而且让听众口服心服.他那漂亮而贤慧的妻子经常不无妒忌地揶揄他:耶!你对摩托车好像比对我还上心呢!……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2015,(12)
<正>"如果一个人爱摩托车,请带他来米兰摩展,他会得到最大的心灵满足;如果一个人恨摩托车,也请带他来米兰摩展,他会因此而爱上摩托车……"11月19日~23日,又一次,我们迎来了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秀场"—米兰国际摩托车展览会(EICMA)。这是第73届米兰摩展,它一如既往地盛大、夺目、震撼。米兰摩展的重要性,不仅源于意大利在欧洲乃至世界的摩托车工业中心地位,更在于世界各大摩托车制造厂商、配件及部品企业、改装设计公司乃至摩托车文  相似文献   

14.
付军 《驾驶园》2004,(10):10-11
我和崔浩是在一个酒店打工时认识的.崔浩有一辆五洋本田125的摩托车,他特别喜欢晚上带着我兜风,他骑摩托车时样子很帅,还敢双手离把向前中好远,常把我吓得大叫而他却得意地哈哈大笑.我坐他摩托车最惊险的一次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是他朋友买了一台高赛还没上牌照,他借来骑着玩,他带着我在一条新建的马路上狂飙,我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呼做响,我吓得要死,让他慢点,他却说这么好的摩托车就是为了勇敢的男人设计的,我们正在飞车,身后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我回头一看,见两个警察骑着摩托车闪着警灯追了过来,边追边用喇叭喊话:"前面的摩托车停下来!前面的摩托车停下来!"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隆鑫控股公司董事长涂建华提出要进一步切实优化摩托车产业政策环境的建议。他指出,摩托车是遭遇金融危机困扰较为严重的产业.而一些长期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则与我国摩托车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际对应不够。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2017,(2)
在欧美摩托圈,"阿伦·奈斯"家族确实是神一般的传奇存在。阿伦·奈斯本人是无数改装大师的偶像,也是美国摩托车设计师和企业家,他创立的定制摩托车品牌更是盛名远播、蜚声全球。阿伦·奈斯于1939年7月12日出生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至今已77周岁,在六年级时他搬家到加利福尼亚,而他第一次接触摩托车正是在自家的车库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阿伦·奈斯搬到了东14街店面,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开发定制摩托车。当他定制的摩托车不断超越人们想象,领导潮流之后,越来越大的国际声望也令阿伦·奈斯走到了改装定制界的顶端,成为了电视台和摩托车杂志追逐的焦点人物。印第安、哈雷、胜利,无不通过与其多次合作,来推广旗下的新车款和改装零部件。在经营了阿伦·奈斯摩托车品牌三十多年后,他的生意又从美国加州搬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并建立了一个超过60台古董定制摩托车的博物馆。在公元2000年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相继成材,成为了欧美摩托定制圈里的知名人物。即便是在摩托文化盛行的国度,能够做到三代同堂的改装世家,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传承。而阿伦·奈斯本人不仅获得了"世界定制车大师协会"资格,更于2014年8月8日入驻了"摩托车名人堂",并被官方授予了"终身成就大奖"!至此,在全世界摩托车改装定制界,又铸就出了一个不可多得,也不可逾越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儿时的我对摩托车说不上是喜欢,只是很好奇,对于当时还处于童年的我而言,摩托车就是个庞然大物,它只有两个轮子却能带着人飞驰,让我觉得很神奇。那时由于人们都穷,能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都算得上是一件稀罕物,所以借给别人还要看情面才行。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摩托车却从来就没有人借,一方面是会骑的人不多,另外由于那东西贵,谁也不好意思张口。村里骑摩托车的人只有顺喜叔,他是个照相的,脖子上老挂着一部不知什么牌子的相机。那时照相的人也不多,通常都是办什么证件时才照两张,再有就是学生毕业时照毕业相。每次看到他到学校照相时,一见他走开,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凑上去看他的摩托车,东摸摸、西瞅瞅,胆大的甚至爬上座位摁几下喇叭,嘀嘀声回响在校园,很是神气。  相似文献   

18.
摩托伴一生     
31年前,第一眼看到来村里送信的幸福250A,我就预感到摩托车将在我的人生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总认为来村里送信的"电驴子"神奇无比,巧合的是命运之神也让父亲当上了邮递员,他也骑上了绿色的幸福250摩托车.贫穷的童年平淡无奇,父亲和他的摩托车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老骥行天下     
<正>夕阳红老骥,原名曹天贵,现年75岁。籍贯江苏南京市,祖籍据说是山西某地,清末其曾祖父带着六岁的祖父从宿迁来到南京定居。退休后,老骥骑着摩托车前后花了近8年时间去山东、苏北等地寻根问祖,终于把根寻到,重修曹氏族谱时认宗归祖续上了谱。而摩托车于老骥而言可不只是寻根问祖的交通工具,更是他行走四方的伴侣,载着他和他的伙伴们书写了一段传奇……  相似文献   

20.
不差钱     
李健 《摩托车》2009,(3):4-4
在意大利两轮车协会的安排下,我与意大利一家摩托车杂志的记者进行了一次交流。他问我现在中国摩托车的保有量是多少?有多少本摩托车类的杂志?发行量多大?我答,我国摩托车的保有量大概在9000万辆左右,有6-7本摩托车杂志,发行量最大的是我们《摩托车》杂志,月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以上数据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我看到他有些诧异,于是反问同样的问题。他说意大利摩托车的保有量在300万辆左右,有3本摩托车杂志,每本杂志的月发行量在30万份左右。他又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骑摩托车而看杂志的人那么少,我真的不好回答。只能说我们的杂志办的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