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以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的车辆实测速度数据为分析对象,定量分析穿村镇路段不同交通控制分区对车速分布离散程度的影响。基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因素辨识方法,讨论平均速度、大型车比例和车道等因素对穿村镇路段车速离散性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普通干线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管理和车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运营里程高速增长,公路沿线两侧的村镇数量和规模也日益扩大,公路沿线村镇人口聚集、村镇规模外延,公路的街道化现象突出。街道化路段的交通组织、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对公路通行能力、交通组织及交通安全的影响日益严峻。那么,如何强化公路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措施,提高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提升交通通行能力,保障沿线居民、车辆、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刻不容缓。通过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特点分析,着重从公路的空间布置、实体隔离、路面结构区分、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分析、研究公路街道化路段的交通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取相邻路段车速差△V、车速降低系数SRC和速度离差作为鉴别双车道公路危险路段的三个评价指标,从道路工程措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方面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安全改善对策研究。以内蒙古S203公路为例,利用评价指标进行危险路段判析,针对K465+900急弯陡坡危险路段,通过线形改造以及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减速设施、避险车道和防护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改造措施,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4.
穿村镇公路交通冲突严重,事故频发.以密云琉辛路燕落段(总长860 m)为例,从主路及相交支路的交通调查入手,引入交通冲突分析技术,建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利用可接入管理技术对穿村镇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保留优评相交支路,合并恶评相交支路,并对交叉路口的几何设计尺寸进行改造.研究表明,利用交通冲突理论对穿村镇公路交叉支路进行优化改造,路段冲突率明显降低,居民出行安全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任峰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35(12):139-139
山区低等级公路受各条件制约,影响交通安全的危险路段较多,设置合理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可以有效的改善行车安全条件,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车辆速度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美国国会准许各州把乡村州际公路某些路段的限速从89 km/h提高到105 km/h,1995年国家公路系统取消了最大限速89 km/h的规定,并把制定限速的权力下放给各个州,1996年32个州对不同的公路都提高了限速标准.通过对比限速前后交通流的变化,研究速度和交通事故的关系,美国提出了管理车辆速度的原因和方法,分析了限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了管理车速应该考虑的因素,以及执行限速管理的要点.通过介绍美国管理车辆速度的背景、经验和效果,特别是限速作为速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国的车速管理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7.
限速标志在对速度管控的同时,对运行效率也有影响。作者以嘉兴市G320-文昌路平面信号交叉口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与VISIIM模拟,运用前后对比法分析了该交叉口设置基本路段限速90 km/h和在进口前100米限速70 km/h及全段80 km/h限速两种限速情形下的行程时间、延误时间、排队长度及停车次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信号交叉口进口范围内设置较基本路段低的限速,对交通安全改善作用不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的限速受法律、道路、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以大循高速公路为例,在分析道路设计指标适用性的基础上,综合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其最高限速值为80km/h,进而研究制定了大循高速公路的限速方案。针对长大下坡路段易出现超速的问题,研究设置相关交通安全设施,配套交通管理、交通服务措施,确保车辆不超速行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的变化、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和车辆行驶轨迹对双车道公路安全的影响,从道路工程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提出危险路段安全改善对策,并以内蒙古S203公路急弯陡坡危险路段为例,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可为其他危险路段的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的变化、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和车辆行驶轨迹对双车道公路安全的影响,从道路工程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提出危险路段安全改善对策,并以内蒙古S203公路急弯陡坡危险路段为例,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可为其他危险路段的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爱辉 《交通标准化》2009,(19):214-217
针对低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对交通工程设施设置中的诸多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介绍,并针对一些事故多发路段提出相应对策,可为低等级公路的交通安全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钱晨 《交通标准化》2012,(3):144-146
基于目前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现状,通过分析交通组成、交通参与者、安全设施及路况等多种不安全因素,提出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应从加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和提高人们对交通安全重视程度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对交通工程设施设置中的诸多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介绍,并针对一些事故多发路段提出相应对策,可为低等级公路的交通安全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某干线公路31km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现状为实例,通过收集交通事故资料,根据交通事故损失情况,划分道路交通安全度,并结合交通安全设施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实施质量进行评价,实践证明.该方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安保工程实施质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可变限速控制可减小降雨导致的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风险.提出雨天高 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对经典的元胞传输模型进行改进,构建适用于雨天可变限速 控制问题的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模型;在综合考虑交通安全和效率基础上,建立雨天环 境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固定限速相比,雨天可变限速 控制下高速公路平均速度增加了9.3%,车辆总行驶时间减少了11.7%,相邻路段最大车 速差从17.5 km/h 减小为9.4 km/h,降幅达46.3%,有效地提高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通行效 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长大纵坡路段的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体工程进行长大纵坡设计,采用运行速度和制动器温度阀值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表明该路段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低于20km/h,运行速度梯度均低于6(km/h)/100m,说明线形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当运行速度达到70km/h时,制动器的温度高达249℃,建议该路段限速70km/h。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双车道公路交通事故数量、提高运行效率,提出了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理念,基于试验数据开展了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交通量条件研究.通过双车道公路实车实验获得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双车道公路交通冲突时间与交通量、设计速度的关系模型.依据构建的模型,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的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交通量条件.基于样本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速度为80 km/h的双车道公路,单向交通量大于495 veh/h/ln 时,应设置附加车道;设计速度为60 km/h 的双车道公路,单向交通量大于454 veh/h/ln,应设置附加车道;设计速度为40 km/h 及以下的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效益不明显,不建议设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高速公路常发交通瓶颈上游路段运动波传播引发的追尾事故,在分析PARAMICS微观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变限速控制仿真平台,在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瓶颈仿真路段,采用事故预测模型定量研究路段内冲击波传播过程中追尾事故的实时风险,提出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减少事故风险效果最好的控制策略是将阈值设置为预测事故概率等于0.25,限速值变化周期为120 s,限速值降低幅度为20 km/h,恢复幅度为10 km/h,相邻路段限速值差为20 km/h.采用可变限速最优控制策略后,高速公路瓶颈上游路段追尾事故风险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19.
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交通安全隐患严重,为了提高山区二级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有必要对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基于主元素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以重庆南(岸)涪(陵)二级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为例进行宏观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确定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及影响作用大小,得出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成因,为有针对性地交通工程设施改善提供依据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限速值低于 60 km/h的公路上超速 50%以下仅给予警告处分,部分低限速公路无交通监控设施,超速现象严重.以北京市郊某限速 40 km/h的公路路段为背景,设计并实施意向偏好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SP调查),通过分析 SP数据,并建立随机效用-后悔混合模型,剖析驾驶人车速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索超速行为机理.结果表明,限速标志对车速有一定规范作用,其他车辆平均车速的影响会弱化违法监控设备的效果;性别、驾龄、驾驶车型和接受超速处罚的经历均对车速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驾驶人面对超速带来的收益和损失,遵循后悔最小化原则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