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闵光 《海运情报》2006,(5):27-27
日本钢铁联合会的出口市场调查委员会今年春天公布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2005年的钢铁供求实绩和2006年钢铁供求预测。据预测,主要国家(地区)的粗钢生产量2006年将增长5.4%,达到10亿吨,钢材出口量增长2.8%,为2.1亿吨,进口量减少1.9%,为1.98亿吨。其中,中国的出口量增长13.6%,进口量减少33.1%,预计生产量将增长11%。  相似文献   

2.
国际钢铁协会(IISI)预测2007年全球钢铁行业又将迎来一个好年景.2007年的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1.976亿吨.较2006年的11.209亿吨增长6.8%,并且预测2008年将继续增长6.8%。最新的预测较3月份的有所上调.其中2007年的增幅上调0.9个百分点.2008年的增幅上调0.7个百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散货船30年     
钟秋 《海运情报》2006,(8):16-16
散货船大致可以分为干散货船和油轮。在全世界营运的1万载重吨以上的散货船约有7.0亿载重吨(干散货船3.4亿载重吨、油轮3.5亿载重吨、兼用船0.1亿载重吨),占世界商船队的约80%,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量的约70%(一年约50亿吨)。据克拉克森调查,2005年的世界海运量推定为71.7亿吨。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OPRF)预测,2050年世界集装箱海上货物量比2000年增长约10倍,为78.904亿吨,LNG增长约11倍,为12.279亿吨。由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矿物资源和谷物等在内的海上货流将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5.
一、钢铁产量和消耗量 世界粗钢产量从1950年的1.89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1.06亿吨,55年共增长4.85倍,平均年增率为3.62%。其中2000-2005年共增长30.4%,年增率为5.46%,这一增速的驱动力是中国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见表1和表2)。[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根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ISL)近期的统计数据,2001~2005年全球商船队运力增长1.093亿载重吨.年增率达3.3%。截至2005年1月1日。全球300总吨以上(含300总吨)的船舶共计39932艘。合8.8亿载重吨、940万TEU.与去年同期相比载重吨和载箱量分别增长了5.7%和9.1%。按船种分。液货船(包括油轮、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的运力为3.684亿载重吨,占世界商船总运力的41.4%。比2001年增长4080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7.
中国铁矿石需求增幅将明显下降。根据中国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为3.84万吨,生铁3.6亿吨,由此推算铁矿石(折铁矿品位66%,下同)需求量为5.58亿吨,比2005年仅增长8.98%,增加铁矿石需求量4588万吨;从实际情况看,今年1月生铁日产量为93万吨,2月份为101万吨,按照增幅较高的2月份生铁日生产水平测算,全年生铁产量为3.69亿吨,相应的铁矿石需求量为5.72亿吨,比2005年增5983万吨。因此,无论从预测还是实际生产水平判断,今年铁矿石需求增长都将明显低于2005年(12176万吨)、2004年(7585万吨)的水平,并且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铁矿石需求也将减少,今年列入淘汰目录的生铁产能达到4300万吨,将相应减少铁矿石需求6000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5年增长5.1%,预计2007年将增长4.9%(见表1)。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航运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克拉克松统计,去年全球海运贸易量约为75.36亿吨,预计今年将达到77.65亿吨(见表2)。[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洋航务》2014,(10):40-40
近年来,中国海运进口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进口总计达到20亿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海运贸易的增长。尽管今年的进口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从2013年的11%下降6%),但出口增速却会高歌猛进。在经历了2012年仅2%的小幅增长后,2013年中国共计出口4.59亿吨货物,同比增速攀升至了11%。而在今年的前七个月里,这一数字更是蹿升至了19%。  相似文献   

10.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6,(2):1-4,12
一、世界的钢铁供求动向 1.世界钢铁需求预测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2005年秋天的需求预测,2005年世界钢材的表面消费量比2004年增长2.7%,为9.98亿吨,已逼近10亿吨。由于中国以外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预计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主,消费量略低于上年。继续高增长的中国,预计增长10.3%,为3.0亿吨,增速也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11.
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科学调查报告称,2007年全球水运船舶年排放二氧化碳量是11.2亿吨,占全球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5%。这份报告显示全球远洋航运与海贸的快速成长和燃油消耗增加了二氧化碳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报告称,若再不加以改善,至2020年,水运船舶排放二氧化碳量将达每年14.75亿吨。  相似文献   

12.
观察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目前全球船用燃料油市场需求约为2.2亿吨/年,每年所带来的产值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轻质燃料油年消耗量为6000万吨。与此间时,LNG作为新型能源产能不断提高。根据IEA的统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粮食年物流量约为1.7亿吨,其中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为0.7亿吨。近三年跨区域粮食物流量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为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豫、冀、鲁、皖)小麦外运量为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鄂、湘、赣、皖、苏)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左右,玉米流入量为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沪、苏、浙、闽、粤、桂)粮食流入量为4500万吨,进口量为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为900万吨。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基本形成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  相似文献   

14.
航运要闻     
《海运情报》2010,(7):36-36
中国1-3月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2.2倍 进口煤炭444l万吨,其中1月1608万吨(增4.4倍)、2月1311万吨(增1.7倍)、3月1522万吨(增1.6倍)。以年率换算为1.776亿吨,超过2009年5000万吨。同期出口煤炭570万吨,减23%。1~2月煤炭生产量为4.6907亿吨,增31%。  相似文献   

15.
《航海教育研究》2012,29(3):107-107
日前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2011中国航运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根据《报告》,2011年我国水上运输船舶总规模首次突破2亿载重吨,其中海运船队达到1.1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四位;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也首次突破10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64亿TEU,双双位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6.
1、200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数据 2004年中国粗钢产量为2.65亿吨,比上年增长4500万吨,增幅为20%,占全球粗钢产量增加值(5700万吨)的79%。2004年中国的铁矿石消费为5.4亿吨(同比增加19%);其中国产矿石3.4亿吨(同比增幅为11%),进口矿石2.1亿吨(同比增幅为42%)。由此可以推算出2004年中国铁矿石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为38%,而矿石消耗和粗钢产量的投入产出比为49%。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11亿吨,同比增长15.6%,外贸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同比增长19.5%:集装箱吞吐量551.2万TEU,同比增长37%;三峡断面通过量达6056万吨,同比增长20.3%。局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亿元。实现规费收入10.3亿元,经营性收入32亿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2009年能源消费22.52亿吨石油当量,比美国(21.70亿吨石油当量)高出4%,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这标志着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运》2006,(12):74-74
煤炭生产:预计2006年煤炭产量突破23亿吨。经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最后确认,2005年煤炭行业产量为22.05亿吨,相比2000年增长69%左右,年均增长11%左右;小型煤矿数量减少约5000多处,全国大中型煤矿产量所占比例上升约7个百分点,达到54%。预计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23.5—23.6亿吨。  相似文献   

20.
江南 《海运情报》2005,(9):33-33,35
一、汉堡。2004年汉堡港货习吞吐量比上年增长7.7%,达到1.145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万TEU。比上年增长14.1%;件杂货270万吨,比上年增长2.8%;干散货3780万吨,比上年下降4.1%;液货1220万吨,比上年增长5.5%。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ISL)预测,到2015年,汉堡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2.22亿吨和1800万TEU。为加快港口建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吞吐量。汉堡市议会于今年2月初批准了一项金额高达2.62亿欧元的港口特别投资计划(SIP)。这样,加上此前中期财政其他装卸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