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等效电路及二端口模型,推导了串补条件下两种并联电抗器布置方案的级联传输矩阵,定义了长距离交流输电线路上并联电抗器补偿效益的有效性.然后采用500kV线路典型参数,分析了电抗器的布置等因素对补偿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多种因素条件下并联电抗器补偿有效性的数值结果.研究表明:并联电抗器位于线路中点时其有效性达到最大,而其位置向线路两端偏移时补偿有效性逐渐减小;随着线路长度增大,补偿有效性随之减小;在一定串、并联补偿度变化范围内,补偿有效性随着并联补偿度增大而减小,而串联补偿度对补偿有效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牵引变电所内并联无功补偿的一般方法。根据牵引负荷波动较剧的特点,对两种理想并联补偿方式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理想(光滑可调)并联无功补偿系统虽有极好的技术指标,但其设备容量庞大而不经济,故不宜广泛使用,与此相反,不可调并联无功补偿系统经济实用,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3.
带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两端带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问题,以长距离输电线路等效电路与并联电抗器无功补偿容量分析为基础,分析了空载时线路电流电压分布.获得了两端安装并联电抗器条件下,传输功率变化时,不同长度的超高压500kV线路功率损耗变化的数值模拟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传输功率的增大,线路的功率损耗相对值随之增大;两并联电抗器的线路间隔长度增大,线路功率损耗相对值也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平面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平面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进行了逆运动学分析,由末端执行器的位置计算得到主动关节角的位置.分别采用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和PID+速度前馈补偿+加速度前馈补偿的方法对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比较2种控制方法的轨迹跟踪效果和比较由连接在连杆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的振动大小,证明了PID+速度前馈补偿+加速度前馈补偿的方法能更好地实现轨迹跟踪.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参数变化对PRC弯梁桥动力性能的影响,推导了考虑预应力效应的弯梁桥单元刚度矩阵,并建立了考虑预应力效应的PRC连续箱形弯梁桥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预应力、曲率半径、弯扭刚度比、约束情况、截面翘曲及车速等对PRC箱形弯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研究了预应力和曲率半径对PRC箱形弯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参数的变化对PRC弯梁桥的动力性能均有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给出了各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对PRC弯梁桥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铁合金厂家实地调查,发现其所进行的无功补偿没有真正起到对整个系统的补偿,针对此情况进行了无功补偿方案的探讨,并且对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中设备的选取和参数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铁合金厂家在进行无功补偿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影响桥式整流带阻感型负载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性能的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指令延时和母线电压以及输出电感对补偿效果影响的具体原因,并通过Matlab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借助仿真波形和THD数据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合理优化了各个参数,并在一台50 KVA三相四线的并联电力有源滤波器样机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电力系统补偿与无功功率平衡是保证电压质量的基本条件,有效地控制和合理地进行无功补偿,不仅能保证电压质量,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电能损耗,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为此,本文就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舰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舰船电力系统的特点,在比较陆用电力系统各种潮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舰船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从回推/前推算法出发,利用解环点处电流补偿技术处理弱环网运行状态,采用PV节点电流补偿技术解决系统多源问题,最终得到舰船电力系统潮流统一计算流程.文中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降低端电压和容量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混合补偿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并联电容与电网谐波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在采用并联电容进行无功补偿时,必须考虑电容对电网谐波的放大和谐波对电容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关于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MRACS)的一种设计方法。所提出的MRACS由串联、并联补偿环节来补偿不稳定的零点和构成极点配置控制器,可以保证自适应系统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原位研究PRC/CMVL1与B7 2裸DNA经肌肉免疫小鼠后的细胞免疫反应 ,尤其是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方法 ①取雌性C5 7BL/ 6小鼠 15只 ,随机分为 3组 :PRC/CMVL1质粒免疫组、PRC/CMVL1质粒和PLXHD .mB7 2质粒共免疫组 ;同时设空质粒对照 ,经小鼠股四头肌肌内注射 ,共免疫 3次 ,每次间隔 3周。②免疫 9周后取脾脏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以地高辛标记的IFN γ及Perforin寡核苷酸为探针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试验小鼠脾脏的IFN γ及Perforin阳性细胞。结果 PRC/CMVL1质粒免疫组可见脾脏增大 ,淋巴小结增多 ,T细胞区及淋巴滤泡明显活化 ;与PLXHD .mB7 2质粒共免疫组变化更为明显 ;PLXHD .mB7 2质粒共免疫组IFN γ和Perforin阳性细胞较PRC/CMVL1单独免疫组为多。结论 PRC/CMVL1裸DNA疫苗免疫可诱发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 ,PLXHD .mB7 2质粒共免疫可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并联电容器投入瞬态过程及限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投入暂态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着重研究电容器投入电网时所引起的瞬态过电压,低压电容器处的电压放大现象,以及追加投入电容器时的高频涌流及解决办法,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同步合闸,预插阻抗,以及在每组电容器串联小值电感,均是减轻瞬态现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电力系统中静止饱和电抗型无功补偿装置中采用单片机取代传统的模拟电子控制技术,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软件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目前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网络能耗问题,提出了减少能耗的改进方案,可达节省能耗20~34%;同时显著改善网压水平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从而将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与计算论证,建议今后进行单线铁路电气化时,实施与推广“单相牵引变电所与链形并联供电式系统”。它在改善对电力系统的不对称度影响与减小对弱电线路的干扰影响等方面也都将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7.
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的非线性、不对称和波动性所引起的谐波、三相不对称等,会显著影响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并联电容器组无源补偿或带有复杂降压变压器混合补偿的工程措施,其动态补偿性能较差,且系统构造复杂.基于此,提出将级联H桥多电平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直接接入牵引供电网,并引入载波相移梯形波脉宽调制(CPS-TPWM)策略,实现系统的补偿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的27个单元的单相级联H桥APF主电路和控制系统模型,仿真验证了补偿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以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串联补偿电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级数分析法。该方法用多项式来描述系统中铁磁元件的磁饱和特性,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得到了可直接计算短路电流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高渗透率光伏并网导致船舶电力系统等效转动惯量降低,静态和暂态稳定性恶化的问题,以中国首艘集成并网光伏电力系统的“中远腾飞”轮汽车滚装运输船为研究对象,根据船舶电力负荷计算书和电气系统图建立了船舶并网光伏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恒功率控制策略,对比了牛顿-拉夫逊、XB快速解耦、BX快速解耦、龙格-库塔、Iwanoto和简单鲁棒算法在系统潮流分析中的效果差异;对比了8组仿真算例,研究了不同光伏渗透率下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分析了光伏并网运行中连续负载和艏侧推器顺次启动过程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牛顿-拉夫逊法的迭代次数仅为4次,动态仿真时长仅为Iwanoto算法的10.4%,其他6项评估参数与多种算法结果均值一致,在6种方法中最适于计算强耦合刚性电力系统潮流;随着光伏渗透率的提升,其系统的总有功和无功功率损失呈增长趋势,尤其当渗透率超过33.36%时,无功功率损失是有功功率损失的10倍;21.32%渗透率下,与同步发电机组相同功率等级的动力负载启动将导致船舶电力系统同时出现暂态功角和电压失稳;并网型光伏系统能够快速补偿船舶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但不能在维持或恢复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今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使用了大量变频装置,变频装置是电力推进船舶电网谐波的主要来源,随着船舶电力系统中变频器容量等级不断提高,使得电力推进船舶电网环境恶化。为抑制电力推进船舶变频装置以及负载跳变产生的谐波,针对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压环,通过对PI调节器控制电压环研究,利用PI调节器解决了直流侧电容电压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