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铁路隧道建在地下岩土介质中,属于半隐蔽工程,其衬砌病害状况受外界的隐蔽因素影响较大,具体病害情况难以确定。本文根据铁路维护人员对隧道衬砌病害现象的调查,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权,并对多级模糊评价算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适合铁路维护人员的铁路隧道衬砌健康评价模型,找出其主要病害及各种病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该研究能定量地评价出铁路隧道衬砌的健康状况,能客观地分析出最主要的病害影响因素及各个病害的影响程度。工程应用表明,此方法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营期铁路隧道衬砌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渗漏水、剥落(掉块)等表观病害。本文首先分析了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T 2820.2—1997《铁路桥隧建筑物劣化评定标准隧道》等规范和标准评定隧道衬砌表观病害等级时存在的差异,针对QC/R 405.2—2019《铁路桥隧建筑物劣化评定第2部分:隧道》中存在的对细长裂缝没有给出判定规则、未考虑环向位置对等级评定的影响、不能依据检测图像对剥落(掉落)病害进行等级评定等问题,对裂缝长宽等级进行了细分,对病害环向位置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对Q/CR 405.2—2019中高速、普速铁路隧道衬砌裂缝、渗漏水的等级评定规则进行了细化,实现了对不同属性特征的隧道衬砌表观病害等级的比较全面的评定。最后给出了隧道衬砌表观病害关注程度分类规则和不同等级病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1 什么是B、C、E级钢? 有何特点与用途? 美国AAR标准将机车车辆用铸钢材料,按其强度递增次序,分为A、B、C、D和E级钢5个等级.其中B、C和E级钢为常用材料,其力学性能列于表1.化学成分只规定C、Si、Mn、P和S等5个元素的上限,允许加入其他合金元素.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更经济地修建铁路山岭隧道,完善中国铁路隧道标准体系,将中国与同样采用复合式衬砌隧道的典型国家——日本及德国关于铁路山岭隧道结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项目包括三国铁路隧道标准体系、荷载计算以及结构设计理念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中德日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相似、系统的隧道设计标准体系;(2)中德日铁路隧道均采用新奥法理念,但结构体系不同,中国在Ⅳ~Ⅵ级围岩下利用荷载分担比的概念考虑二衬的作用,德国则只在运营期考虑二次衬砌的承载作用,日本则是将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3)设计方法大体相似,区别在于德国隧道按逐个隧道工点设计,中国、日本颁布了通用参考图按标准化设计,德国针对性更强,中国日本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结构解析模型法,根据高速铁路16个专业建立系统邻接矩阵,计算系统可达矩阵,通过结构解析,将高速铁路系统划分成站前、站后、动车组、客运服务、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和铁路外部7个子系统.根据划分结果,从系统内、外部接口角度,识别出159个300~350 km.h-1高速铁路系统接口.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159个系统接口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划分出A级接口43个、B级接口48个、C级接口52个、D级接口16个.其中轮轨关系匹配,桥梁振动响应,路基动力性能,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响应,线路平纵断面设置,弓网受流的参数匹配,动车组直向和侧向通过道岔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动车组与站台间安全距离,隧道断面以及洞口型式设计,列车运行数据传送,桥隧连接等接口是最重要的高速铁路系统接口.  相似文献   

6.
本标准定义了列车数据记录仪的设计条款和功能要求. 本标准的知识产权属于铁路安全局.没有铁路集团标准管理人员和铁路安全局的书面同意不能全部或部分复制. 提出:标准项目负责人Laura Beales 批准:铁路集团标准主任Brian Alston目录 A部分 A1 发行记录 A2 本标准的实施 A3 铁路集团标准适用范围 A4 责任 A5 健康及安全责任 A6 技术内容 A7 提供 B 部分 B1 目的 B2 本标准的应用 B3 定义 B4 记录的信息 B5 设备要求 B6 设备及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A 部分 A1 发行记录  相似文献   

7.
重载铁路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重与速度的增加使得重载铁路隧道病害状况进一步恶化,有些已达到了威胁铁路行车安全的程度。结合国内外以往工程实践经验,将重载铁路隧道病害现象进行分析分类,结合隧道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归纳总结并分析各种病害产生的机理,初步提出对病害进行综合整治的有关建议和措施,特别是对重载铁路隧道病害有主要影响的衬砌混凝土和渗漏水的整治措施,以降低工程投入、节约资金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程使用效率,达到增加运能、提高运输效率,实现重载铁路高效运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陇海铁路上行线宝天段YK1366+650~YK1371+100段不良地质和铁路病害频发,病害整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铁路运营环境安全。从工程地质条件角度对该段线路进行改线方案比选,研究了并行陇海下行线方案(AK)、顺渭河桥方案(A1K)及隧道方案(A2K),推荐采用AK方案。  相似文献   

9.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单双洞选型是铁路隧道结构设计的前提条件。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对铁路隧道单双洞选型进行决策,在明确铁路隧道单双洞选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铁路隧道单双洞选型决策指标体系,利用AHP_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制定指标评价标准。研究结论:(1)在AHP法的基础上,借用传递熵的理念评价了专家意见的优劣程度,提高了权重计算结果的客观性;(2)建立了推荐使用单洞双线、单双洞均可、推荐使用双洞单线3类指标情况,采用5个程度符合值语言确定指标隶属度,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决策结果;(3)以川藏铁路朱岗山隧道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决策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应用及验证,决策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证明所提出的铁路隧道单双洞决策体系可以用于隧道单双洞初步选型,结果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吸纳欧洲铁路标准先进经验,适时将我国标准总结上升为国际标准,对比分析了中欧铁路隧道标准差异性。在整体上,我国铁路隧道已形成从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到运维阶段的系统规范体系,而欧盟标准对隧道设计的侧重点在安全性、通用性设计,且相关的规范条文多为开放性、原则性内容,定量指标较少。研究结论:(1)进一步推动我国铁路隧道设计方法向极限状态法转化;在提升我国列车制造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我国的隧道限界、轮廓及断面布置;(2)根据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经验,将复杂地质围岩分级方法、结构设计措施、施工方法(钻爆法)等提升为国际标准;结合超长大规模隧道群等重大项目,开展现场实测分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成果支撑,适时推动我国防灾疏散救援相关标准被采纳形成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市域列车通过隧道的气动载荷变化规律,利用三维、瞬态可压缩的标准k-ε湍流模型计算了4节编组市域列车通过3种不同断面隧道时的气动效应,并分析了车体表面、隧道壁面及紧急疏散平台的压力时程变化。结果表明:(1)隧道A情况下的列车表面压力峰值为2 600 Pa,隧道壁面压力峰峰值为4 100 Pa;隧道B情况下的列车表面压力峰峰值为2 000 Pa,隧道壁面压力峰峰值为3 300 Pa;隧道C情况下的列车表面压力峰峰值为3 700 Pa,隧道壁面压力峰峰值为5 500 Pa; 3种不同断面各隧道条件下,紧急疏散平台处压力变化规律与隧道壁面压力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隧道阻塞比越大,隧道内压力波变化越剧烈。(2)隧道A测点x(线路纵向)方向气流速度变化峰值为17 m/s,隧道B测点x方向气流速度变化峰值为32 m/s,隧道C内疏散平台测点x方向上的气流速度变化幅值最大,约为40 m/s,隧道A、B、C内疏散平台测点在y(线路横向)和z(线路竖向)方向上的速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在山区铁路隧道工程建设中,高地热将导致隧道施工环境的恶化并增加工程投资,可在铁路工程现行的造价标准体系中高地热危害对隧道工程建设投资影响的定量关系仍是空白。本文以向莆铁路中戴云山、青云山、高盖山和金瓜山隧道为研究样本,分析高地热铁路隧道的造价特殊因素,同时结合现场测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高地热铁路隧道施工费用的补充定额,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根据隧道地热在不同围岩级别、环境温度情况下测定的基础数据,量化人工、机械消耗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及采取降温措施对隧道施工费用的影响;(2)根据分析得到的量化结果编制相应的补充定额或费用标准;(3)将补充定额或费用标准运用于现场施工的投资测算,其测算值与实际发生费用的差值控制在5%以内,两者契合度高;(4)本文研究对今后高地热铁路隧道概预算的准确编制及投资控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综合检测与安全性评定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铁路电气化改造的需求,在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雷达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结合钻芯法,对铁路隧道混凝土衬砌进行综合检测,并根据衬砌缺陷和病害的量化指标,分段评定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等级。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评定该段隧道衬砌的安全等级,按各段中病害最严重地段的安全等级确定该座隧道衬砌的安全等级。最后,根据不同的病害类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问题,综合考虑复杂艰险地区地质结构、气候条件和施工方法等,利用Python对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文献资料和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进行文本挖掘,并基于事故致因理论、风险识别理论和风险因素核对表等对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针对安全风险因素从施工环境、施工技术、材料设备、施工管理、施工人员5个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博弈论对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采用二维云模型从安全风险发生概率和安全风险损失程度2个方面构建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采用主、客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采用雷达图法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确定安全风险损失程度。结合MATLAB实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相互转换,并引入贴近度的概念定量确定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对Z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IV级,施工安全风险程度为高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钻爆...  相似文献   

16.
宋锐 《铁道建设》2008,(2):37-40
随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及铁道部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新建铁路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线上工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为消除线路病害,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新线铁路设计引进了很多新技术,比如高速道岔、跨区间无缝线路、长大隧道内整体道床等。本文根据施工实践,对隧道内板式整体道床的施工进行探讨,以期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随着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隧道工程的比重不断加大,运营隧道的病害也陆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侯月线桃坪隧道病害的介绍,采用In SAR技术开展地表变形监测研究,并将监测结果与隧道洞内病害段落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深埋煤矿采空区隧道病害的成因,为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论:(1)煤矿采空区形成的地表变形与桃坪隧道病害有直接相关性;(2)深埋煤矿采空区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给隧道工程病害整治带来了困难;(3) In SAR技术是一种高效、可靠的采空区变形监测手段,对煤矿采空区隧道病害分析与整治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京包铁路旗下营隧道为重载客货混跑单线双洞隧道,在近2年的维修检查时,发现隧道有积水和翻浆冒泥。通过对车载地质雷达对隧道病害检测数据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隧道病害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铁路施工特种车辆司机心理紧张与A行为状况 ,采用SCL - 90、A型行为量表 ,对 5个生产单位的2 31名铁路施工特种车辆司机进行心理学调查。结果显示 ,A、C型行为分别占 10 82 %、8 6 6 %,A- 行为占 2 8 5 7%,B行为占 5 1 95。A型行为SCL - 90的 8个单项因子得分均大于A- 、C、B行为及常模 ,C型行为的有 4个单项因素得分大于全国常模 ,P <0 0 5。说明A型行为人的心理较其他行为人的心理脆弱 ,为此在改善作业场所劳动条件的同时 ,特别要对A、C型行为的人提供心理治疗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三台阶六部短距法在铁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新建贵(阳)广(州)铁路客运专线三都~五通间属于高原斜坡侵蚀、构造中、低山区,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多变,隧道洞身地质中Ⅳ、Ⅴ级围岩等级所占比重大,施工安全风险高。针对开挖断面为138 m2~146 m2的特大开挖断面的软弱地质围岩铁路隧道,必须采取可靠的施工工法,才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研究结论:以贵广铁路大断面Ⅳ、Ⅴ级软弱围岩地质隧道施工为背景,在总结了传统三台阶施工工法的经验基础上,施工采用三台阶六部短距开挖工法,将隧道整个开挖断面分为三个台阶六个作业面,上、中、下各台阶施工同步推进,弥补了CRD法或双侧壁导坑法等方法工序多、工期长、对围岩扰动次数多的不足,便于现场施工组织管理,且机械化程度高,缩短了工期。根据现场工程实践,该工法既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又提高了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