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介绍了贵昆线南段昆明至宣威间铜质接触网区段,三年多来受电弓使用不同类型滑板的故障情况、磨耗率以及有关指标,通过试验比较,认为铜基粉末冶金滑板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和浙江乐清粉末冶金厂联合开发的LC(LF)粉末冶金滑板,以及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和西安电瓷研究所共同开发的SS4机车用Y10W-42/105 TD避雷器,于1993年8月30日通过了由铁道部机务局和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新型粉末冶金滑板,其中LC为铜基,LF为铁基。经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车车辆检验站和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的检测,产品完全达到了TB1842-87《电力机车受电弓粉末冶金滑板技术条件》的要求。该产品配方合理,质量稳定,使用寿命长,对接触导线磨耗小。根据重庆铁路分局的实测,使用LC-250滑板,铜导线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庆3号单轨车侧轨受电弓滑板磨耗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结构激光的侧轨受电弓磨耗视觉测量的方法。通过相机标定、对受电弓磨耗图像处理后计算出受电弓最大磨耗值。样机测量结果表明,受电弓滑板磨耗测量系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谢风华 《都市快轨交通》2011,24(3):108--110
从接触网的角度,对单轨接触网在运行过程中受电弓滑板及接触线出现不均匀磨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刚性接触网布置方法对磨耗的影响及改进、接触网安装精度对受电弓的影响.在车辆受电弓性能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接触网的改进,减少不均匀磨耗的出现,改善弓网关系,延长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产电力机车上使用的粉末冶金滑板,其前进方向直角被加工成一个半径为8mm的圆弧倒角,其目的是消除所谓的滑板“刃口”,避免滑板刮削接触导线,从而减少滑板对接触导线的磨损,也可以减少弓网事故的发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厂家的粉末冶金滑板,实际倒圆角半径...  相似文献   

6.
对单轨交通接触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受电弓滑板及接触线出现不均匀磨耗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在车辆受电弓性能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接触网布置方法的改进,以及接触网安装精度的提高,可减少不均匀磨耗的出现,改善弓网关系,延长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轨列车受电弓滑板磨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测量技术的受电弓磨耗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线激光获取受电弓滑板轮廓畸变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操作从而计算出受电弓滑板的磨耗最大量。首先,当机车驶入指定区域,自动触发摄像机采集受电弓滑板实时状态的光条纹图像;然后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光条纹中心,计算滑板的磨耗量;最后根据计算的磨耗量对机车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从而保证机车安全运行。采用磨损后的受电弓滑板实物为检测对象,实测最大磨损量为8.500 mm,使用本文磨耗检测技术得出的受电弓滑板最大磨损量最大绝对误差为0.300 1 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案满足铁路技术标准要求的最大绝对误差值0.5 mm以内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城轨列车受电弓滑板磨耗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城轨列车受电弓滑板磨耗的在线非接触式检测,对城轨列车受电弓滑板磨耗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受电弓滑板磨耗检测方法,其步骤为:首先,对采集系统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图像滤波,滤除原始图像中的混合噪声;然后,采用基于直方图凹度分析的自适应Canny边缘检测方法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检测出图像内受电弓滑板边缘;最后,通过相机标定和曲线融合获得实际的受电弓滑板磨耗曲线,以判断受电弓滑板磨耗是否超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出原始图像中的受电弓滑板磨耗曲线,能有效地实现城轨列车受电弓滑板磨耗的在线非接触式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维修费用,日本铁道综研所研发了减小导线磨耗的碳系滑板材料和碳系铜粉混合烧结、多孔硬碳含浸金属的材料,以及弓架滑板托上的安装方法。采用的“鞘形槽”结构,可靠性好,装卸方便,且重量轻。  相似文献   

10.
受电弓滑板磨耗现场检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受电弓滑板的常用材质,给出了滑板厚度参数;分析了国内外滑板磨耗现场检测技术现状,并阐述了各种检测技术的系统组成和原理;最后对几种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得出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滑板磨耗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弓网异常磨耗会给列车正线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掌握受电弓碳滑板实际磨耗状况,对于制定应对措施很重要。文章针对郑州地铁1号线弓网异常磨耗现象,以列车碳滑板统计数据为基础,阐述碳滑板万公里磨耗计算方法、碳滑板轮廓分析方法,分析了碳滑板最低厚度分布值与磨耗的关系,以及碳滑板偏磨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弓网异常磨耗时期特点提出了受电弓检修计划。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简统化接触网拉出值的设置与定位器的状态直接相关,间接影响弓网运行安全。合理设置拉出值,既能使定位器受力状态保持良好,保证弓网受流性能及弓网关系安全稳定,同时能够使受电弓滑板磨耗均匀,节约运营成本。通过对曲线区段拉出值设置方案分析,得出曲线区段受电弓滑板磨耗均匀和定位器状态达标的拉出值推荐方案,可为设计、施工、运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干线的速度提高,受流电流和离线率不断增加,受电弓滑板的磨耗也随之大幅增加。为此,日本研发了300km/h以上速度范围使用的滑板。这种滑板采用一种铁系烧结合金材料,可提高受电弓滑板的耐热性和润滑性。并与过去已研发的烧结合金滑板磨耗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对比旧滑板磨耗轮廓特征和膨胀元件几何及平面布置特征发现,滑板中心±30 mm区域过磨耗产生的滑板高度差是引起膨胀元件处弓网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通过对新旧滑板工况燃弧、弓网接触力和硬点数据对比分析,验证在旧滑板工况下膨胀元件处弓网关系恶化情况,最终得出膨胀元件的拉出值零点布置是引起碳滑板中心±30 mm区域过磨耗的主要原因,也是膨胀元件烧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广州地铁9号线开通运营初期受电弓碳滑板出现较严重拉弧、异常磨耗及崩口等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以减小对列车运行的影响。方法:从车辆状态和接触网状态两方面排除了碳滑板材质不良及列车振动引起碳滑板异常磨耗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查找出受电弓跳弓点位置,发现受电弓经过膨胀元件时拉弧严重。通过对MVB(多功能车辆总线)速度数据、正线信号对标点公里标及车体数据进行分析,对正线接触网膨胀元件进行了精确定位,发现受电弓在经过膨胀元件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受电弓在膨胀元件处的弓网匹配性较差。进一步与国内同行就碳滑板异常磨耗问题进行交流,以确定受电弓碳滑板异常磨耗原因。结果及结论:膨胀元件结构问题是导致受电弓碳滑板异常磨耗的主要原因。改进措施为:优化膨胀元件辅助线过渡段长度和过渡形式,优化膨胀接头布置,优化列车牵引软件。采取上述改进措施后,弓网关系明显改善,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大为延长,牵引故障率明显下降,列车的维修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据JR西日本铁路公司称,近年来受电弓用碳系滑板会发生局部异常磨耗(阶梯状磨耗)现象,这导致了大电孤产生、接触导线熔断、受电弓破损。本文介绍了西日本铁路公司下关综合车辆所通过调查研究,查明了受电弓滑板阶梯磨耗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出了防止滑板阶梯磨耗的有效对策,并进行了效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列车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受电弓滑板磨耗问题,设计了一款预测模型对地铁受电弓滑板磨耗趋势进行有效的拟合和预测,弥补了现有的检测系统只能对受电弓进行实时检测的不足。利用线性支持向量回归(SVR-Linea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和优化后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MI-LSSVR)对检测系统得到的受电弓滑板数据进行训练和拟合,并利用训练后的模型实现滑板磨耗的预测,其中,MI-LSSVR的拟合精度最高,达到97.3%。此外,利用地铁行走的里程数据进行预测,提前得到下一次运行后的滑板厚度,在滑板即将磨耗到限时进行预测,可得到滑板还能承受的运行里程,减少受电弓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受电弓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受电弓与接触网(简称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是通过滑动接触实现的,因此在弓网运行的过程中势必会带来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的机械磨耗和电气磨损,因此有必要结合弓网系统运行的实际工况,分析影响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磨耗的主要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文章基于接触线和滑板的实际磨耗状态,设计一套试验系统,在线测试可能影响接触线和滑板磨耗的技术参数,分析该实际线路中造成二者磨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研,确定了光学图像处理检测滑板磨耗最的技术更能确保行车安全,提出了使用同态滤波的方法改善拍摄滑板图像时光照不均的问题,针对难以免服的铝包边问题,使用二次样条小波算子提取滑板边缘.实际检验表明,文中方案可以克服铝包边问题,精确地找到滑板的上下边缘,从而准确计算出滑板剩余厚度,提高了列车检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据JR东日本铁路公司称,E653系受电弓滑板的主滑板使用铜系烧结合金,辅助滑板使用铝合金,而在主滑板与辅助滑板的接合面附近常发生阶梯状磨耗,这有可能导致接触导线熔断、受电弓破损等重大运输事故,文章介绍了该公司通过深入调研,查明了受电弓滑板发生阶梯状磨耗的原因,从而据此制定出了有效对策并得到了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