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多年来,有关烟大海底隧道建设的话题,一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建设跨海大桥一样,建设海底隧道是人类将大自然的阻隔和屏障变为通道和坦途的一个壮举。事实上,海底隧道的建设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42年日本在关门海峡修建了第一条海底隧道。然而,早在19世纪的拿破仑时代,在英法海峡之间修建一条隧道  相似文献   

2.
介绍丹麦大贝尔特海峡隧道在采用隧道掘进机(TBM)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施工难点及事故,为长距离隧道在高水压下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英法海峡隧道(Channel Tunnel),工程界都已非常熟悉。隧道通车首日英法联手发行的纪念邮票、英国的首日实寄封,拙文也曾介绍。这里补充介绍其它国家为此发行的纪念邮品。1991年6月英法海峡隧道贯通后,因设备、经费等问题而迟迟未能通车运营之际,远在非洲的几内亚却率先发行  相似文献   

4.
在隧道建造条件的极端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变革的双重影响下,隧道智能建造成为了隧道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隧道智能建造是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隧道建造模式,实现隧道建设的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转型,从而成为推动隧道建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聚焦于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的最新技术发展,对隧道智能建造必要性、整体解决方案、“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服务”信息流进行阐述,最后对隧道智能建造的未来进行展望。通过综述目前隧道智能建造领域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和服务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提出了“数字-数值-数据一体化分析理论”、“人-机-环境全要素数字孪生”、“采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和“全工程设备自动化”四大关键难题,以期实现隧道智能建造,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建造效率。  相似文献   

5.
海峡隧道铁路联络线2区段上的运营隧道包括2.52km长的泰晤士河双洞隧道(Thames Tunnel)和17.5km长的伦敦双洞隧道(London Tunnels)(CTRL 2区段隧道,T&TI杂志2003年9月,增刊).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回顾近几年铁路隧道建设技术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展望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应尽快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海大连路、南京玄武湖隧道及丹麦厄勒海峡隧道等隧道供电系统介绍,从技术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分析、比较,得出了引自江(河、湖)两岸的三路电源隧道供电系统既满足了特大型城市隧道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又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正海峡像一道天堑将大陆与大陆,大陆与海岛,海岛与海岛之间隔开,这给人们的生活、旅行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人们设计建造接通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事实上,人类建海底隧道的梦想和尝试早在19世纪的拿破仑时代已经萌芽,当时的法国人就设想着在英法海峡之间修建一条隧道,并进行了两次  相似文献   

9.
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备受两岸人民的关注,同时也是发展海西经济和打造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重要基础,而其中平潭海峡大桥所在的海坛海峡历来以海区岛屿,礁石,浅滩星罗棋布,气象水文环境复杂而著称,是福建沿岸较复杂的航道之一,大桥的建设期间给过往船舶通航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以平潭海峡大桥建设为例,具体介绍施工期间船舶通航现状,以实际案例说明施工期间船舶通航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海上桥梁施工期间建立完善通航指示标志的规范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施工技术复杂多样、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和所处不良地质复杂多变是制约高速铁路隧道安全高效建设的主要因素,要实现隧道工程的高效建设,就要提高隧道建设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基于此,文章首先研究提出高速铁路隧道精益化建设管理应用模式;然后重点深入研究BIM、超前地质预报、隧道围岩量测、三维断面扫描等关键技术在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精益化建设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并研发了轻门户移动端和云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进行验证,实现了对隧道工程建设中重难点风险源监控、关键任务红线管控和安全质量问题的有效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各参建单位协同作业效率,达到了精益化建设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跨海通道是由大型结构,如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或由这些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型工程项目.在项目开发期间,至关重要的是确定最佳结构形状及其组合方式,以便以最小的施工成本提供所需交通运力.为此开发了FAUST方法以考虑和优化跨海通道各种结构的结构性能.该方法分析了不同的结构类型,评估了每种跨海通道组合方式的最终施工总成本.基于结构几何形状与结构特征变化对结构进行优化,采用最经济可行方案标准,通过比较其造价,以此评估各种跨海通道方案.该方法在厄勒海峡跨海通道的应用实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目前公路建设时期的环保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创新引入PDCA循环理论和建设项目全寿命集成化管理(LCIM)理论应用于公路建设期环保管理工作中,尝试构建出一个新的公路建设期环保管理体系。使得在该体系下人员分工明确、工作流程缩短、环保工作和监管真正落实,最终使环保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该体系构建完成后应用在江津至习水高速公路(江习高速)重庆段的建设过程中,最终使得该项目的环保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PPP工程总承包是国家现阶段正在推行的建设项目组织模式,以专业投资公司联合专业施工单位及设计院为主进行PPP工程总承包是新兴的一种探索模式。在国内环水保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做好PPP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环水保管理工作成为新的挑战。通过张扁高速公路PPP模式的应用,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环、水保问题的原因与危害着手,分别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方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环、水保管理责任以及具体的控制措施;建设单位作为环、水保工作的总组织者、总协调者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建设单位统一布局与领导下,通过有效管理可将环、水保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向着生态公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建设者所重视,如何真正做好公路建设过程的环保工作是每一个公路建设者应当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粤赣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理念与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做好三江源地区生态公路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施工期可能会出现的水、空气、声、生态环境等问题,基于依托工程,从环境监测点位布局出发,明确监测指标,开展基础数据采集,构建相应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平台,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分析。该体系面向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可为生态公路相关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压平衡盾构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是在市区施工,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场地狭小,若采用传统多级平流沉淀池进行污水自然沉淀,已很难满足城市污水排放要求和施工需要。文章针对盾构法施工污水排放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施工污水经过该系统处理后可以直接排放到城市下水道;其处理后的产物——清水,可以循环利用,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系统并具有处理效率高、性价比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大气污染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首要内容,也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摄制大气中的颗粒物,保持空气质量持续达标,始终是环保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公路工程施工的动土面积大,路基工程土方作业、结构物工程作业、碎石等散状颗粒物堆场等,给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当前环保政策及治理要求,普遍都要求公路工程施工做到施工现场100%覆盖。本文就从对当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产生扬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的密目网覆盖机理进行探讨,以期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勾勒了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线图"。而在公路建设领域,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路面类型大多为沥青路面,沥青路面在新建、改扩建中所面临的能耗巨大、污染严重、旧料回收等环保问题日渐凸显,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将传统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与低碳、节能等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综合分析,阐明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环保问题,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环保沥青的发展态势进行界定,提出了环保沥青材料在不同内外部环境下发展的应对举措,梳理思考了基于传统工法下几种环保沥青路面的发展路线,借以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公路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国道109线那曲至拉萨公路改建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技术。根据设计资料、施工现场调查和主要施工方法,总结出10项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态理念的公路施工背景下,针对高原冻土地区的植被保护与恢复问题,在施工场地及临建、取土场、弃土场以及路基边坡采用了原有植被草皮表土回填法;针对泥浆、污水、噪声、扬尘排放等引起的水环境、声环境及空气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studied and compared differen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the road subgrade, embankment and pav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roundabout intersectio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was carried out on double lane, turbo- and flower roundabouts.We considered virgin materials and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 for the pavement construction. Also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due to in situ lime stabilization of fine-grained soils were assess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se of virgin material in road subgrades.The use of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 can lea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specially due to the lesser material transport) – though with a slightly different imp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ercentages employed – compared to the pavements constructed with virgin materials. The same consideration can be made for fine soils with in situ lime stabi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technique allows to improve significant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which would be otherwise dumped and, on the other, to provide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pave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PaLATE software (by comparing different maintenance scenarios) while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se phase at interse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means of closed-form models (to estimate vehicle delays and speeds of vehicles) and the COPERT software.Finally, the generalized costs covered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roundabouts (i.e. sum of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were assessed and associated to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o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