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悬挂式单轨车辆试验线项目为依托,针对悬挂式单轨轨道梁"梁-轨"合一的结构特点,对兼做轮轨走行面的开口箱型轨道梁的加工制造工艺进行研究。介绍了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的结构形式;分析了单轨轨道梁制造过程中的难点,并对制造方案进行比选;系统阐述了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的制造工艺及精度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内首个悬挂式单轨试验线项目,中车四方股份悬挂式单轨试验线通过产学研联合科研攻关,解决了悬挂式单轨在国内应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创新了试验线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本文对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与功能定位、总体布局方案、土建工程设计、组装静调工艺、运营监测方案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1)试验线定位为车辆的辅助研发、出厂前静态和动态调试的综合平台。(2)基于试验线功能需求,结合现场条件,通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优化的总体布局方案。(3)确定了各种建筑限界以及限界加宽值,尤其是在道岔区段;创新了桥梁结构设计方案,尤其在墩梁连接方案较德国方案有大幅提升;设计了可同时满足两种不同转向架运营条件的倒T形辙叉道岔方案。(4)针对组装静调工艺流程,设计了专用调拉车以及检修作业平台。(5)根据悬挂式单轨的轨道梁、道岔梁等结构特点,设计了运营状态监测系统,可实时观测结构的振动、变形与外部环境参数。  相似文献   

3.
以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悬挂式单轨车辆试验线为工程背景,分析提出了轨道梁内部巡检设备功能需求,研究确定了其总体设计、检测系统、定位系统、控制系统、安全系统以及主要技术指标等巡检设备技术方案,研制出巡检设备并在该试验线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体系。为探索和完善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技术标准,以湖北恩施青云崖度假区旅游观光线设计为例,结合国内多条悬挂式单轨试验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经验及乘坐体验,对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车体最大允许倾角确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根据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的时变率计算缓和曲线长度;根据最高运行速度计算竖曲线半径;为了降低轨道梁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认为平曲线、缓和曲线、平面夹直线及纵断面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一节轨道梁的长度;并给出了最大坡度、坡段最小长度等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悬挂式单轨系统在山区旅游轨道中的可行性与适应性,采用分析、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在提出山区旅游轨道制式选型原则的基础上,介绍了适用于山区旅游的轨道制式,并重点研究悬挂式单轨应用于山区旅游轨道时的适应性。研究表明:(1)悬挂式单轨对山区的地形和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2)灵活编组的方式可满足景区淡旺季不同时段的客流需求;(3)悬挂式单轨轨道结构轻盈,与景区周边环境协调性好;(4)牵引供电方式可根据线路及周边环境灵活选择;(5)受制式本身的制约,悬挂式单轨在山区中的故障救援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以列车自救和工程救援车救援为主;(6)悬挂式车厢内部视角通透,观光效果较好,可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7)作为景区旅游产品,其票价可根据旅游客流消费水平、运营公司效益等方面,经综合考虑后制定。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悬挂式单轨单开道岔在段场应用时存在道岔数量多、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文章提出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总体方案,并对道岔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该方案采用“八字”型道岔梁结构布置方式,解决道岔三开转辙换向问题;设置齿形梁间连接装置和锁定装置,增强道岔梁与轨道梁对接定位安全性、平顺性、准确性和牢固性,避免道岔端部与轨道梁干涉的问题;通过驱动及走行装置,在门式梁的支撑下,解决道岔梁平移导向平稳性的难题;设计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控制系统,实现道岔平移运动中的控制。经与其他方案对比可得,采用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时,会使段场中道岔数量更少、横向长度更短、占地更小、投资更低。  相似文献   

7.
悬挂式单轨已取得一定应用,但对轨道梁结构设计参数取值缺乏系统性研究。对悬挂式单轨系统轨道梁的结构进行探索性设计和计算分析,在能满足各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轨道梁的合理跨度、梁板厚度和加劲肋间距等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轨道梁的稳定性、应力、变形。研究不同跨度、梁板厚度及加劲肋间距对轨道梁强度、变形及用钢量的影响规律,从而为轨道梁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8.
悬挂式单轨采用胶轮走行系统,具有爬坡能力强、振动噪声小、转弯半径小、乘坐舒适、观景效果好、可防冰雪、适合在低温气候条件下使用等特点。悬挂式单轨属中小运量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补充,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辅助线或旅游观光线采用。详细介绍悬挂式单轨的技术优势,并对中唐试验线的建设概况、轨道梁桥、道岔系统、车辆、电池技术、信号控制系统等进行重点阐述,指出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悬挂式单轨列车走行轮和导向轮均采用实心橡胶轮胎,导致轨道电路和传统计轴等常用轨道占用检测设备无法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电磁式计轴方案,设计了一种车载感应板及其与转向架的接口,利用车载感应板模拟钢制车轮的方式,使得电磁计轴设备能够在悬挂式单轨中有效工作.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作为一种中低运量交通制式,在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及景区观光线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总结国外悬挂式单轨交通应用的基础上,对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类型、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选型建议;结合悬挂式单轨交通特点,提出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系统设计建议。研究结论:(1)悬挂式单轨道岔可采用可动心辙叉道岔,道岔侧股采用单圆曲线线型;(2)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设计应系统考虑道岔线型、道岔梁结构设计、道岔转辙系统设计、道岔梁支座及供电轨等接口设计、运营维护设计等因素;(3)为了提高维修维护效率、减小维修维护工作量,降低后期运营风险,建议设置道岔运维监测系统;(4)该研究成果可为悬挂式单轨道岔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中唐悬挂式单轨试验线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模型,分别计算了3种列车制动力作用下轨道梁桥的动力响应.结果 表明:在列车制动力作用下,轨道梁梁端纵向位移和墩底剪力呈波浪式增大;列车在轨道梁上制动完成时,轨道梁在纵向呈衰减振动;列车制动力越大,轨道梁梁端纵向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墩底剪力也越大,并且列车制动完成后的振幅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悬挂式单轨制式的发展历程,并以成都中唐悬挂式单轨试验线为例,对该系统中关键技术部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悬挂式单轨系统工程及建设特点。在目前国内尚未大范围应用的背景下,结合国外建设案例以及系统自身特点,对悬挂式单轨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悬挂式单轨系统当前在车辆研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此对城市决策者和车辆厂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着重探讨了基于美式信标的列车绝对定位技术在悬挂式单轨交通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车载查询器与车辆、地面信标与轨道梁的接口方案,确定了信标系统的安装位置。针对悬挂式单轨列车在运行时会出现车身摆动的情况,模拟现场搭建测试环境,对基于信标的定位系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悬挂式单轨列车在最高速度70 km/h条件下,能够可靠读取信标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悬挂式单轨的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对地形地貌的适应能力强、景观效果好等特点,并就常用信号系统复杂、在悬挂式单轨上安装困难和成本高昂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信号系统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动力学方面对构建的悬挂式单轨车辆模型结构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采用A级路面公路谱模拟轨道梁振动,并用Sperling指标校核车辆在通过小曲率半径曲线时的车辆平稳性。同时分析了一些部件对车辆振动的贡献。可供车辆部件选型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第一条悬挂式单轨交通试验线开展行车动力学试验。试验线轨道梁桥为底部开口的钢结构箱梁,试验列车为基于锂电池驱动的悬挂式单轨列车,最高试验运行速度为60 km/h。试验结果表明:轨道梁桥结构具有良好的竖向和横向刚度,其垂向一阶自振频率和横向一阶自振频率分别为5. 60、2. 27 Hz,自振频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轨道梁桥结构的振动加速度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跨中垂向和横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为0. 19g、0. 11g,满足铁路桥梁相关规范要求,轨道梁桥动态位移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表明列车对该轨道梁桥的动力冲击作用受速度影响较小,在所有测试工况中,轨道梁桥挠跨比小于1/1 100,动力冲击系数小于1. 1;列车在各种速度工况下,其横向平稳性指标较垂向平稳性指标略大,但两者平稳性指标均小于2. 75,表明运行车辆具有良好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采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现悬挂式单轨列车位置检测的方法和系统。在室外轨道区段分界处设置一套光纤光栅传感器,并将其安装在列车车轮走行的轨道梁底板上;室内调制解调仪内置信号发送器,通过光缆将光信号发送给光纤光栅传感器。列车车轮作用在轨道梁底板所产生的应变导致光纤布拉格光栅出现波长漂移,调制解调仪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的变化,计算出轨道梁产生应变的大小,并将解调数据(应变信号)发送给信号处理主机。信号处理主机根据解调数据的突变点,识别悬挂式单轨列车的运行位置。该系统除了可以识别列车所在轨道区段的占用状态以外,还可通过对列车轮对数的统计,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测。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为工程实例,分析了跨坐式单轨轨道梁直击雷防护的必要性.结合2号线工程实际,提出了利用墩柱安装避雷针、安装架空避雷线及安装独立避雷针等3种轨道梁直击雷防护设计方案.从安全可靠性、经济成本、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3种方案的适应性.介绍了如何利用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和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悬挂式单轨工程由于车辆不设置车载电阻,其制动时产生的再生能量依靠设置于变电所的再生能量吸收装置吸收。目前国内悬挂式单轨工程供电系统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方案,大多照搬地铁或有轨电车惯用做法,并未对该制式的再生能量特性进行细化研究。文章以国内某城市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列车和不同行车密度运行时仿真模型,研究各牵引变电所再生能量吸收装置吸收峰值功率、能量值、吸收范围和吸收趋势,总结悬挂式单轨车辆再生能量特性,研究结论对悬挂式单轨工程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选型及布置方案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合理地确定车辆动态包络线是保证系统经济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基于一种自主开发且通过试验验证的悬挂单轨车辆,分析了悬挂式单轨车辆与传统轨道车辆动态包络线构成要素的差异,提出了悬挂式单轨车辆动态包络线计算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理,详细说明了动态包络线的构成要素,给出了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