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高速铁路站房大空间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如何合理模拟灯光与环境及建筑结构间的连锁关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多模型复杂课题,特别在针对舒适度和节能有高要求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在实际BIM设计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软件特点,研究BIM建模照明仿真计算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模拟站房大空间光环境。前瞻性地利用BIM全生命周期特点从前期设计阶段准确把握光环境效果、照明系统性能和运行情况,能够在保证设计满足规范标准的同时优化设计方案与实际使用舒适度,最终真正做到三维BIM一模多算整体设计,为站房照明与节能提供方案优化设计,并为BIM电气设计未来深化推广打下坚实理论依据与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
各类客运枢纽及周边区域已成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在我国 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客运枢纽区域开发前进行适应性评价,可帮助优化分配有限的开发资源,对海量待开发 客运枢纽实现全盘统筹。综述国内外客运枢纽区域 TOD 开发政策及适应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包括面临的问题、 相关的影响因素等,指出适应性评价应从客运枢纽区域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以及枢纽、区域、城市整体功能最优 化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为客运枢纽区域开发提供指导,促进枢纽及周边区域与所 在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直观展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简称:城轨枢纽)规划和设计成果,促进相关方对工程规划和设计方案达成一致理解,确保城轨枢纽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开源的虚幻引擎(UE,Unreal Engine)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开发了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简称:三维展示系统)。该系统利用城轨枢纽项目既有的BIM数据和3D GIS数据,基于UE运行环境,完成空间数据预处理与融合、典型场景渲染处理以及环境要素添加,构建效果逼真的城轨枢纽三维实景仿真模型;提供自然采光模拟和监控视频模拟功能,满足车站地下结构引入自然采光的效果分析与评估、视频监控点辅助设计等专项设计要求。三维展示系统提供便捷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将枢纽规划和设计成果定制和输出为视频、高清效果图和规划影像图,满足现场模拟、设计验证、成果汇报、设计沟通、工程管理等多种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Bentley软件为平台,利用BIM技术对铁路站场设计流程、设计成果进行深度优化,使传统铁路设计工作符合现代铁路建设发展趋势的要求,并具备多维性、协同性、数字化、模拟性等特点,最终实现设计、建设、运营的信息化全寿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轨道交通枢纽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周边配套建筑设施越来越完善;但这也导致建筑能耗进一步增加。同时,近零碳排放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文章以深圳市某既有轨道交通枢纽配套建筑为例,通过EnergyPlus 软件建立能耗分析模型,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应用与空调系统运行优化 3 个方面,对配套建筑进行模拟分析,最后给出适用的近零碳排放措施实施路径与方向,为其他建筑的近零碳排放实施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顺应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研发基于 BIM 的建设可视化协同管理平台与基于 BIM 的安全 管控系统,依托重庆市铁路集团在建 15 号线、27 号线项目开展建设阶段基于 BIM 的数字化管控,以 BIM 模型 为数据载体,挖掘 BIM 技术的价值,重点探讨 BIM 技术在项目管理层面的应用延伸,以组织架构创新为先 导,以信息化应用重塑项目管理流程为核心,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管理层级、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管 理过程全专业覆盖、全过程实施、全维度管控,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数字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标 准化管理的转变,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正射影像采集、无人机倾斜摄影、点云激光扫描等技术的发展,在GIS平台中构建三维场景的方法日趋成熟,现有的数字化选线软件多为图形、数据分离的二维设计软件,在GIS平台下开发的具备符合线路设计业务且勘察设计流程的软件较为欠缺,因此,从统筹规划、数据筛选和利用服务进行铁路选线的角度出发,开发GIS平台下的人机交互线路方案优化功能势在必行。将目前三维GIS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系统开发中,结合铁路选线的常规调整优化作业流程,提出基于GIS三维大场景中的线路方案优化流程、三维单一及二、三维组合场景下的线路方案优化方法。通过集成线路表达参数、平面交点、断链、纵断面等线路走向控制数据,对优化区域内的线路方案进行空间变换及同步调整,为线路设计提供更加直观、全面的环境信息,以及与之契合的线路空间实体。在铁路大场景系统中开发线路方案优化模块,通过对2.3 km线路方案进行功能应用,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大型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工程通常包括房建、市政、机电、装饰装修等多个专业,具有建筑体量大、施工工期短、交叉作业多、供货厂家以及施工队伍多等特点。其中机电专业含变配电系统、强弱电系统、消防与给排水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智能化系统等多类设备及相关配套管线。复杂的机电系统为施工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可视化、模拟性以及可优化的特点,通过采取深化设计、碰撞检查等技术措施指导现场施工、辅助现场管理,达到机电管线安装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效率,优化各阶段施工方案,以锡澄线为例,介绍利用BIM、GIS等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全过程,将进度管理、质量验收、风险源管理、工程监测、视频监控等项目管理内容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并通过实践应用以达到提质增效的工程管理目标。案例表明,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引入BIM技术可减少施工问题并提高施工质量,优化设计,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效益。该研究可为轨道交通项目的 BIM技术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铁路行业内建设铁路BIM所存在的"拿来主义"及分割立项的现象,从信息技术与空间认知的角度揭示铁路BIM区别于建筑BIM的区别,针对性地提出铁路信息模型(RIM)的概念,剖析各阶段RIM的主要应用特征,并基于实际调研提出建设RIM的基本原则。研究结论:(1)铁路RIM与建筑BIM存在本质区别,RIM需要建立在数字地球空间进行表达,才能具备空间一致性、系统完整性,才具备全生命周期的长度价值与普遍适应的应用广度;(2)RIM的建设要遵从: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铁路→标准规范→业务应用RIM平台,做好顶层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建设浪费,有序推进的实施路线开展;(3)从数据资源优势与综合技术优势来讲,铁路设计企业最具备承担RIM的建设条件并提出总体解决方案与行业标准规范;(4)本研究成果可为当前铁路RIM的建设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高铁枢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协调,提出了一种基于TOD理念构建高铁快巴服务网络的方法,旨在提供快速疏散高铁站客流到城市内部重要节点的高水平服务,同时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基于TOD理念,依托GIS平台和空间多准则决策分析(SMCA)模型,提出了评估城市区域TOD指数和沿线TOD指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高铁快巴服务网络TOD效用最大和广义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高铁快巴服务网络数学优化模型。最后,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TOD指数选取部分地铁站点作为需求点,构建了高铁快巴服务网络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亦对疏散高铁站客流、增加高铁枢纽与城市内部的联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交通需求、交通空间和运输能力与受影响人群和环境之间总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检查基础设施各方面的兼容性,共同优化工程解决方案,提高其接受度,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如今的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许多创新方案,例如德国科隆铁路枢纽扩建工程所使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该工程的项目之一是在科隆列车总站东北侧边缘为轻轨11号线(S11)建设一个附加的中间站台(图1)。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常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基于铁路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应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本文通过科学构建风险管理模型,以实现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控制的目的,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研究结论:(1)应从项目全寿命周期角度,将风险管理体系集成平台、风险因素分布与风险管理流程有机结合;(2)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过程中的风险分布具有显著的波动性;(3)基于PDCA环构建循环闭合的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环,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流程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4)本研究成果对从事铁路工程勘察设计及相关工作的单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铁路行业科研环境、科研用户需求与科研管理服务技术环境的复杂变化,支撑全生命周期科研管理流程,实现科技资源安全开放及辅助科技决策的目标,从铁路行业科研管理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集科研管理、资源共享和决策支撑于一体的科研管理智能服务平台,并在铁路行业推广应用。实践表明,该平台可使科研管理更高效、数据资源更协同、决策支撑更智能,为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是国内第一条全线、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专业均应用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智能高速铁路。文章结合京张高铁重点工程—八达岭地下站和隧道工程BIM应用,基于铁路工程BIM技术标准,重点研究多专业设计数据一致性表达,构建了八达岭地下站和隧道工程的全要素信息模型,并利用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铁路多专业数字化协同设计软件,搭建了一个协同设计平台,使传统上离散的各专业设计数据能够实现集成展示,方便设计方案的对比和优化,有助于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实现铁路工程的智能化建造。此外,提出将全要素信息模型与能够反映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阶段真实状况的海量三维点云数据融合起来,为运营维护阶段基础设施一致性检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铁路桥梁设计具有环境关联性强、协作专业多、接口复杂等特性,设计时需要与多个专业主体密切配合,在开展三维设计过程中,需重视协同设计的理念。依托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在桥梁三维设计过程中,使用自主研发的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通过协同平台进行流程管理,对新建成达万高速铁路桥梁进行BIM建模。搭建基础、桥墩、简支梁、连续梁、涵洞等常规构件库作为模板,根据桥梁设计过程中数据的识别与转换,快速批量导出常规桥梁模型,对特殊结构如斜拉桥、桥梁挡墙防护等通过手动建模方式实现。结合地形地物以及其他专业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接口问题,减少施工图纸中错漏现象的发生,降低了工程风险。通过构建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为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提供数字化信息管理服务,在施工方案三维模拟过程中加入关键技术动态展示,优化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构建智慧施工平台,为施工调查、征地拆迁、动态展示等提供数据支撑。在传统三维模型仅展示漫游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三维设计在管理运维中的拓展应用,为高速铁路桥梁BIM协同设计思路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升级设计手段,提高设计质量,实现铁路工程数字化交付,文章以铁路隧道附属设施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设计流程、研究优化技术,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铁路隧道附属洞室设计方法。配合BIM软件的二次开发,该设计方法能有效打通隧道设计上下游数据,显著提升隧道设计智能化水平。实践证明,基于该方法在Bentley平台下开展附属洞室设计,能同时满足项目BIM交付及现有设计规范下二维图纸交付的需要,提升附属洞室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BIM技术与传统设计的融合,助力铁路行业从BIM辅助设计到BIM正向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铁路隧道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作君 《中国铁路》2014,(11):70-73
作为给建筑、机械、电子等行业带来革新性变化的BIM技术,在铁路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提出BIM在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定义,研究分析铁路行业BIM技术应用的现状与特点,并以某高风险隧道为工程依托,就BIM技术在铁路建设行业中的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与探索。实践表明,将BIM技术应用于铁路建设工程中,可做到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及推动行业工业化发展,为实现工程安全、质量、环境、工期、投资等目标提供有效技术保障,最终达到革新设计理念、优化设计成果、提升施工质量、加强施工安全和保证运营稳定等目的。  相似文献   

19.
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是解决铁路沿线设施电气化运维用电需求的必要途径。《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 50797―2012)等相关规范的规定或建议一般以年最大发电量为目标,主要面向均衡性负载和并网发电,直接用于铁路沿线时存在盲目性。针对铁路沿线特殊的用电场景与负载需求,提出了铁路沿线离网式光储系统的组件匹配原则及设计流程,构建了面向任意时间跨度的光伏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并基于Pytho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模型包括太阳辐照量模型、光伏阵列倾角及间距模型、发电量模型、光伏组件数量及串并联方案模型、蓄电池模型、控制器模型及逆变器模型等。计算程序实现了光伏阵列最优倾角的自动搜索,可以针对不同地理位置、用电量和用电时间跨度(月、季节、年等)的负载需求,并考虑气象条件、组件性能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完成光储系统的设计选型和安装方案优化。在准池铁路的实际应用表明,一年中光伏阵列在各月对应的最优倾角存在明显差异,6月达到最小值16°,12月达到峰值69°。以全年、夏半年、冬半年的最大总辐照量为目标时,最优倾角分别为46°、25°、61°。对于案例中冬季型负载,采用基于本文模型的设计方案相比规范建议方案节省...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实施运输结构调整战略,在短期内为铁路货运带来增量机遇,从长远来看对铁路货运市场营销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阐述北京局集团公司落实国家运输结构调整战略目标、货运市场发展环境复杂和货运市场化经营面临挑战等现状,从市场化营销激励考核机制不足、专职市场营销岗位人员力量不足、后厂保障功能尚不完善和营销手段与增值服务有待加强等方面,剖析北京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北京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市场营销优化对策,即:实施货运事业部制模式,推进自主运营;组建专职市场营销团队,开展项目制营销;强化基础功能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实施分层分类客户管理,定制谱系化产品服务;搭建全产业链经营平台,拓展增值业务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