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我国重载运输在轴重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我国重载货车的出口经验.针对我国重载运输发展需求,介绍在客货共线铁路上研究发展27t轴重通用货车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用和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研究发展27 t轴重通用货车意义重大,不但可满足铁路货运发展的迫切需要,还能使我国铁路货运全面达到国际重载要求。通过在京广线试验区段内选择跨度3.4,6.7,13.06 m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实车试验,获得了27 t轴重货车不同装载等级、不同速度级工况下梁体的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挠度和挠度动力系数,以及应力和挠度与货车邻轴距的关系等实测数据。初步掌握了27 t轴重货车对小跨度钢筋混凝土梁的作用特征,为27 t轴重货车在既有线的试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既有线桥涵实际情况,提出了既有线开行27 t轴重货车时需开展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重载运煤通道建设和客货分线的实现,车辆大型化、轴重逐步提高是我国铁路车辆的发展方向,也是重载运输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重载货车的简要介绍、减速顶调速系统设计和减速顶调速设备的研究,分析开行27t轴重货车对既有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从而适应重载车辆的溜行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即将开行的27t轴重重载货车,对编组站减速顶以及减速顶调速系统产生的影响,介绍了27t轴重重载货车由于车轮直径的变化所引起的减速顶制动功的变化,同时对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调速能力能否满足货车轴重的增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27 t轴重货车转向架均采用了轴箱悬挂橡胶堆,旨在降低轮轨的冲击动作用力,但实际的效果有待试验数据的验证。本文利用既有线27 t轴重货车适应性的试验数据,从轴箱加速度谱、侧架加速度谱、加速度扩大倍率、单位激励下轴头加速度谱等方面入手,对27 t轴重货车轴头加速度、侧架加速度、轴箱悬挂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 t轴重货车轴箱悬挂能有效降低中频段的侧架加速度,但低频段侧架加速度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7t轴重铁路货车的关键技术,包括低动力转向架技术、高可靠性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制动技术等。简单描述了27t轴重铁路货车研发过程中所采用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纵向车钩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掌握既有线开行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的技术性能,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组织了"既有线开行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综合试验"。通过分析试验列车在紧急制动、常用全制动以及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工况下的纵向车钩力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混编列车的车钩力特性,为既有线开行27t轴重混编列车提供技术支持。分析认为:在各种装载和编组条件下,试验中混编列车最大拉钩力913kN,最大压钩力1194kN,超过1 000kN的车钩力只出现过一次。由于参试的27t轴重货车制动率明显小于既有通用货车,使得混编列车紧急制动时可能出现较大的拉钩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27 t轴重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的研制过程、主要技术参数、主要结构及关键技术。分析计算及试验情况表明,27 t轴重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具有优异的低动力性能和对线路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我国铁路货车重载运输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外40 t轴重车轮需求,开发了一种采用Si-Cr合金化的车轮新材料和与之相配套的热处理工艺,通过生产实践现已形成一整套40t轴重重载车轮生产制造技术集成。经综合性能测试,实物综合性能控制稳定,相比北美AAR M107/M208标准中的C级车轮具有更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抗接触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0.
包海涛  兆文忠  于明 《铁道车辆》2011,49(4):8-11,47
提出了一种3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设计方案,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减速顶在线检测车通过检测车在编组场路线上走行,对在线应用的减速顶状态和相应的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具有一次检测数量大、效率高、适应性好、检测手段先进合理、检测方法科学的特点。针对变频调速技术在该项目上应用,介绍了通过SIEMENSMICROMASTER430变频器实现变频调速和传动控制的原理、调试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在役铁路隧道在通车之后隧底脱空病害的问题,采用有限元理论,建立隧道脱空区域在围岩压力与25 t轴重列车动载作用下的数值计算模型,主要研究80 cm与40 cm脱空宽度分别距隧道中心线0,80 cm与160 cm时脱空区域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围岩压力下,脱空区域中线上壁和外侧顶角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及内侧顶角中产生压应力,其中压应力对脱空的宽度更为敏感;同时施加列车动载作用时,脱空区域上壁出现了竖向动应力与横向拉应力,得到了脱空区域力学指标的最大响应值及其出现的具体位置,宽度的增加对脱空区上壁横向拉应力更为显著,上壁横向拉应力增幅超过200%,竖向动应力增幅达50%。因此,隧底脱空区周围应力分布复杂,拉应力与压应力在脱空区域同时存在,应力突变严重,对脱空现象应及时组织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