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墩顶转体连续梁涉及结构多,设计风险系数高。以高速铁路某墩顶转体连续梁工点为依托,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建立转体连续梁BIM模型。通过应用BIM技术实现连续梁钢筋碰撞检测、结构设计优化及二维设计出图等,可有效避免设计阶段的"差、错、漏、碰",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打通了BIM模型由设计到施工的环节,并进一步开展BIM施工深化研究,可显著提高施工现场的整体进度,保证现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西苕溪左线特大桥63#~66#墩(72+128+72)m单线转体梁为大跨度窄截面结构,上跨既有宣杭铁路线,桥区广布软土且施工点与运行线最小距离仅为3.36 m,存在施工干扰大、转体结构复杂、施工工艺繁琐等问题。对此,从既有线路基础加固防护、箱梁工装改进、转体精确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采用了钢便梁加注浆锚杆挂网喷混加固技术,创新优化了一种内模架及钢绞线辅助牵引头,总结形成一套大跨度窄截面转体梁转体控制技术,从而保证转体连续梁的安全高效快速施工,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既有线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既有线运营安全,减少对其运营干扰和增加施工效率及施工速度,大跨连续梁施工采用支架旁位现浇、下滑道牵引体系和墩顶转体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新建京雄铁路固安特大桥(72+128+72) m连续梁是全路首例创新采用"下滑道墩顶转体"技术,且是高速铁路最大跨度墩顶转体连续梁,结合该转体施工的成功经验,简述连续梁墩顶转体结构、下滑道牵引体系在施工转体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今后类似跨既有线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些铁路项目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时,墩梁临时固结体系需施工单位自行设计的情况,通过分析悬臂施工过程中的"T"构倾覆荷载、不平衡弯矩的计算工况和计算方法,确定合理有效的墩梁临时固结体系,确保连续梁施工过程中梁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东环段项目跨胶济铁路立交桥采用两幅T构箱梁(2×80 m T构与2×60 m T构)平行同步转体结构形式。根据高速公路项目结构特点、施工组织及管理模式,针对性地开展BIM建模、模型深化应用及部署BIM管理平台。通过BIM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协同化管理水平。本文结合跨越铁路转体桥高速公路工程实际BIM技术运用案例,在施工过程中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技术建模与管理平台搭建探讨BIM应用价值,为今后转体桥运用BIM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桃河大桥跨越既有石太铁路项目为依托,应用BIM与GIS技术对T形刚构桥跨既有线转体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BIM与GIS技术的融合能有效利用工程模型信息与三维地理信息,可用于转体施工仿真模拟、记录过程数据并实现仿真分析。过程中实现对转体施工工序的全过程模拟,完成施工过程对既有线的干扰分析和工程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营限界分析,并对开展施工仿真工作的流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桥梁施工水平的提高,连续梁转体施工在跨越既有铁路桥梁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降低和减小施工对既有线路的行车安全及设备运行造成的影响,是转体施工的核心。本文以新建郑万铁路(河南段)北汝河特大桥跨孟平铁路转体梁施工为背景,就转体的球铰设计与安装、正式转体前的试转、转体就位及精调、中跨合龙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特别针对中跨合龙段在面对空间受限、天窗点时间紧张等多种不利因素限制下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和思考,对转体施工进一步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桥梁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转体球铰安装是转体梁施工的基础工作,也是转体梁的核心。结合兰州—中川机场线跨铁路连续梁转体工程,分别介绍下承台、上承台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并严格按照计算要求和设计规范执行,以期为同类桥梁转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安九铁路鳊鱼洲长江大桥施工阶段采用"BIM+互联网"技术,对设计、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物料、现场监控等方面展开研究应用。研发出1套管理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阐述BIM技术在鳊鱼洲长江大桥的应用过程和方法,相关经验和成果可为其他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中的作用,针对传统项目管理方式难以解决的建造过程中信息集成、数据高效传递、业务与应用分离等难题,结合GIS+BIM技术特点,以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技术管理手段为目标,分析二者融合在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BIM模型高效渲染、轨道交通三维立体一张图、海量实景三维模型管理、BIM模型坐标转换及BIM模型元数据建立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了基于3DWebGIS的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系统,实现了BIM模型结构解析与定位、海量实景三维模型入库、BIM模型元数据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三维形象进度展示等功能。依托西安地铁8号线试点工程中的应用表明,本系统不仅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建立了轨道交通三维立体一张图,还实现了建造过程中以BIM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多方参与的项目管理质量,为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建连镇铁路重点工程淮扬联络线左线特大桥(68+128+68)m连续梁为例,对曲线半径为700 m的单线大跨度有砟轨道转体连续弯梁的适用背景、结构形式、防护措施、转台工艺、受力特点并结合转体施工方法进行详细设计与研究,通过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理论计算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对设计结果进行论证。结果表明:桥梁上部结构及下部转体结构尺寸设计合理;可通过在桥墩横桥向设置预偏心的方式有效解决小半径连续弯梁曲线梁面外不平衡问题;结合转体施工时梁体弯、剪、扭最大受力状态的力学分析,采取有效的施工控制应对措施,可确保桥梁转体施工的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与常规的墩底转体法相比,墩顶转体法减轻转体质量,降低球铰制造、运输及安装的难度和转体重心高度,减小承台尺寸,缩短基坑敞口时间,提高跨线施工的安全性,是铁路连续梁桥转体施工新的发展方向;结合转体系统布置于墩顶的特点,对支撑体系进行优化,并采用钢管混凝土转台,减少转体机构尺寸,同时增加施工操作空间;在转台设计中引入夹层钢板,通过抽取夹层钢板,将转体球铰转换为防落梁挡块,实现转体施工结构设计的永临结合;提出桥梁墩顶转体、永久支座安装、结构体系转换等全套的施工工艺,可供后续工程参考。永临结合的墩顶转体法施工铁路连续梁,丰富了我国转体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前,BIM+项目管理平台在房建类工程应用较为成熟,而在隧道工程应用较少。以欧洲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为工程背景,基于Bentley平台开展BIM+项目管理平台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BIM技术与项目管理平台结合应用,能实现构件信息查询、工程量统计与对比、项目施工计划自动编排以及隧道开挖安全监控与施工信息分析,该应用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VR(virtual reality)技术可视化的特点,解决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装修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协调、末端点位的配合及碰撞检查等实际问题.以在建的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新宫站公共区装修工程为例进行研究,在工程的各个阶段,统筹协调各个项目参与方,实现了BIM、VR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跨界应用,创新性地提出基于BIM+VR的全专业装修设计和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施工的管理思路,对该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该技术的可实现度进行分析,以"未建先试"的管理理念对装修设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三维扫描、BIM、VR技术在装修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装修工程的进度、质量,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并为后期数据化、信息化运维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西客专临潼东联络左线特大桥上跨郑西客专、包西铁路何临联络线等三条既有铁路。本文针对现场具体条件,提出了(64+68+64)m连续钢箱梁顶推施工,(45+72+72+4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转体施工,一联56 m+一联72 m钢筋混凝土T构转体施工的桥梁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比选,最终选择了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最小,施工风险最低的(64+68+64)m连续钢箱梁顶推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大西客专临潼东联络左线特大桥上跨郑西客专、包西铁路何临联络线等三条既有铁路。本文针对现场具体条件,提出了(64+68+64)m连续钢箱梁顶推施工,(45+72+72+4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转体施工,一联56 m+一联72 m钢筋混凝土T构转体施工的桥梁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比选,最终选择了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最小,施工风险最低的(64+68+64)m连续钢箱梁顶推方案。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呈现迅猛发展态势。薄壁U型梁凭借降噪效果好、外观新颖美观、断面利用率高、造价低的优势迅速推广使用。结合宁高城际轨道交通薄壁U型梁的结构特点,从钢筋工程、模板系统、混凝土配置浇筑、张拉压浆、养护及BIM技术应用等方面,研究了薄壁U型梁的关键施工技术,为今后城际轨道交通U型梁施工项目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跨武广特大桥是武咸城际铁路上跨武广客运专线一座特大桥,主跨采用(48 +80 +48)m连续梁结构,该梁采用先悬臂浇注,后转体的施工方法.本文从梁体构造、梁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等方面对本桥连续梁进行介绍.研究结论:上跨繁忙既有线铁路施工,转体施工可谓一种较好方法选择,该方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减少上跨桥梁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降低风险,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转体连续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实例,为今后同类型桥,特别是上跨客运专线的桥梁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在上跨既有线时通常采用墩底转体法施工,墩底转体法存在对路基扰动增大,防护工程量与止水工程量大;转体重量大,转体结构加工、运输、安装难度大,转体的重心较高,转动过程中对既有铁路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呼客专怀安站特大桥采用(60+100+60)m悬臂现浇+墩顶转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上跨京包铁路,通过对墩顶转体工法中的球铰安装、称重配重、转体前、中、后期安全稳定、顶梁装支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阐述了施工技术细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结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东延伸)金海路站项目,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施工模型,从控制施工风险、进度、安全、质量和施工全过程5D虚拟建造等5个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实践表明,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在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