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岛式车站列车折返过程的分析和折返时间的计算,初步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的一般特点和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城轨交通车站列车折返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车站的折返能力和车站渡线的设置方式。文章对城轨车站不同折返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地铁为背景,探讨了车站不同列车折返形式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勾城轨车站渡线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列车折返过程是影响列车折返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基于车地通信的传统列车控制系统为比较对象,阐述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显著优点。结合实际车站情况,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模式下,仿真计算了采用不同列车控制系统时的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时列车折返能力明显更优。  相似文献   

4.
站前折返虽不是目前地铁终点站常用的折返站型,但在场地受限等情况下,亦是解决列车折返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单股道的侧进直出、直进侧出折返作业以及双股道折返作业的技术过程分析,总结上述作业的折返能力计算公式,认为折返能力大小均与进路办理时间和进出站时间有关,单股道折返能力还与列车的停站时间有关,同时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取值、计算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种折返站采用不同道岔号码的折返能力进行计算比较,对如何提升折返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折返站的折返间隔,提高车站折返间隔可采用合理配置车站配线、优化信号系统控制、优化车辆性能、压缩停站时间等措施。文章从分析典型站折返的作业项目和作业时间入手,提出影响折返间隔的因素和优化措施;并重点从优化信号系统控制的角度,根据联锁进路控制原理、列车控制原理,提出通过联锁设计、ATP设计、ATO设计以及设备选型来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组织特点,结合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工程上冲站(起点站)的设计实例,对车站折返能力的计算要点进行了分析。从车站的折返配线型式入手,在分析影响有轨电车车站折返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有轨电车折返作业过程及详细的折返作业时间计算要点,并将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列车折返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能力已逐渐成为束缚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车站折返能力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和运营越来越重要。对各种折返形式和站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如何提高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运输组织和工程设备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建议措施,并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车站设置渡线的主要功能是办理列车的折返转线。不同的渡线设置方式带来的折返形式也不同,从而直接影响车站的折返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对城轨车站不同折返形式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以南京地铁为背景,定量探讨了渡线设置对城轨车站折返能力的影响,为城轨车站设置渡线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典型地铁折返车站的运营方式、折返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结合北京地铁9号线先期开通运营的特点,对终点折返站郭公庄站和站北京西站的临时折返方案布置图以及作业流程、折返进路、时间参数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折返能力,为北京地铁9号线先期开通区段的正常运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京广 《铁道货运》2006,(10):33-35
针对商丘北站通过能力出现阶段性紧张的情况,对商丘北站列车运行时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因货物列车的不均衡到发,直接影响了机车折返接续,并由此对车站通过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制高质量的列车运行图和机车周转图、协调车站技术作业、扩大机务段折返能力等5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车站技术设备及作业组织方法不改变的条件下,列车结构变动是影响车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对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差。当时间差较大,客货列车占线时间比较小,则增开旅客列车对货物列车的影响较小。在固定作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无调列车比提高对技术站通过能力产生正面影响。通过分析增加旅客列车和提高无调列车比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子,推导出车站通过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公式。以内江车站通过能力为例计算表明,如果车站固定作业时间保持不变,无调列车比由11%提高到30%,则到发线能力较原来提高8.2%,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确定高速动车组列车在折返站的折返时间(简称站折时间),对进出站客流的集散过程和主要影响站折时间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实际调查统计数据和旅客进出站组织的合理作业流程以及作业时间序列图,提出高速动车组列车站折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研究表明:站折时间主要受列车编组辆数、旅客人数、旅客在站台上的走行时间、车站客运通道和站台阶梯的通行能力等控制;当列车按8辆编组时,站折时间可取11min,占用到发线时间可取17min;当列车按双列重联16辆编组时,站折时间可取20min,占用到发线时间可取26min。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客运站工作组织及客运站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折返站是限制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能力的关键点,因此折返站的设置在地铁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建设过程中车站尾部常常受到建设规模的制约,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就站前折返安全距离长度对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根据IEEE制定的CBTC系统安全制动模型,推导安全距离计算模型,根据计算模型得出安全距离缩短后对信号系统ATO控制列车运行的影响。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列车站前折返全过程,绘制折返时间图解,研究站前折返能力的受制因素,分析列车安全距离缩短后对折返时间间隔的影响。最后,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在安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站后折返过程中,如何将设备运行与人员操作的各环节紧密衔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列车站后折返流程的梳理分析可知,同一列车在站后折返的接车、折返和发车3个部分的作业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相邻列车陆续实施站后折返时,在时序和作业流程上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列车折返过程中各客观因素作业环节和主观因素作业环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找出主观因素作业时间的弹性范围,可提升站后折返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两端多为曲线,受曲线控制,折返线距离站台较远导致折返能力较低,不能满足行车组织要求。为解决站前直线段长度不足以设置折返渡线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站前区间线间距设置单渡线或交叉渡线进行折返的方案。通过对不同线路偏角、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的站前单渡线计算,结合单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单渡线折返能力可达13~20对/h;通过对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不同车站区段线间距的站前交叉渡线线路计算,结合双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交叉渡线折返能力可以达到19~25对/h;对于直线电机地铁及其他采用短编组的中低运量系统,折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要求,需实现设计折返能力.以现状技术条件下双司机作业、单线折返为基本方案,提出基于CTCS2+ATO(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二级结合列车自动运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折返间隔计算方法.研究增加折返线、优化折返作业组织对提高折返能力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采用两线交替折返方案及单线折返方案来实现设计折返能力的技术条件和相关数值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折返线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64 s,可作为自动折返技术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优化目标值;在双折返线交替折返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244 s,可按此制定自动折返技术调试期折返作业规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可采用的模式之一,供电系统是中低速磁悬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并掌握其技术特点对中低速磁悬浮工程的建设有极大的帮助。研究结论:(1)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列车能耗大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能耗;(2)中低速磁悬浮工程的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与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相同,但基本不存在杂散电流防护问题;(3)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依靠车下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制动列车,其采用的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理论上与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相同,但中低速磁悬浮工程多接引10 kV电源,为避免对电源系统的冲击,宜采用电阻能耗型;(4)牵引网的供电和回流均宜采用接触轨,由于列车存在起落,接触轨宜采用侧部授流;(5)在安全防护方面要做好列车停站时的接地以及高架区段的防雷;(6)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工程的研究和建设,并对单轨交通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能够检验牵引特性、线路条件和停站时间等因素对列车折返能力的影响,对研究提高折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结合列车牵引计算、设备选型、线路条件等因素,该系统实现了对列车折返过程中速度曲线与折返时间的计算与仿真。以郑州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对该系统的功能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该系统能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相关工作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现有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将车站虚拟为一个区间,从而将计算车站通过能力转化为计算虚拟区间通过能力,实现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车站区间一体化。在车站虚拟化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列车组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法计算虚拟区间通过能力。通过比较各大型客运站所对应虚拟区间的通过能力,选其中最小者为该区段的通过能力。新方法可以更方便地处理跨线列车和车站各项作业对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也可以使运行图结构更加简单,从而简化计算过程。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车站作业和运输组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计算和评估高速铁路车站的通过能力和能力利用率。UIC能力手册提出了线路能力的加密和压缩方法,但未对理论能力、实际能力、有效能力等提出具体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也未对车站的通过能力计算和能力利用率评估提出具体的建议。本文首先对车站通过能力划分层次,并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层次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能力的利用率法、实际和有效能力的仿真方法等。特别地,提出列车路径的压缩优化模型和加密方法,以评估和计算给定车站作业计划和列车路径排列方案条件下的车站通过能力利用率和可用能力。依托自行开发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优化与仿真系统,基于案例研究,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利用率法和压缩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