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临时支架结构对桥梁安全施工极为关键,结合大跨多连拱水利渡槽施工实践,研究山谷风区多连拱高支架设计与施工技术。拱圈支架采用钢管支架+贝雷梁结构,这样支架的迎风面积小,受风荷载影响相对小,节省材料。支架顺桥向一共6组,每组2排,横向1排设置5根钢管立柱,钢管立柱间距为3.8 m+5.0 m+5.0 m+3.8 m,中间3根立柱为主要受力立柱,两侧的立柱主要增加稳定效果。拱圈浇筑时的水平推力较大,为了确保支架的稳定性,采用钢管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上部主梁采用贝雷梁形成的支撑架,在拱圈腹板位置进行加密,并且采用槽钢进行横向连接形成整体。按方案实施,支架稳定性得到充分保证,确保了拱圈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钢管支架体系由于通用性强、承载力高、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等原因在桥梁结构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支架高度的增加和跨度的增大,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外因此而导致支架系统坍塌事故也屡见不鲜,给工程各方带来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如何提高钢管支架的安全稳定性,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构造设计、施工因素、材料选用及质量控制、施工荷载、施工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干海子特大桥为交通部西部山区科技示范项目依托工程,是一种新型的钢管混凝土桁架连续梁桥。墩柱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格构墩结构形式,高墩之间的各跨不仅墩位较高,且跨度较大,因此高墩的墩顶设置了斜撑以加强本桥结构的稳定性。由于该桥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斜撑安装施工须在主梁安装到位后且混凝土灌筑之前完成,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尤为重要。在格构墩斜撑安装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一座双线特大桥采用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钢桁梁从两侧边墩至主墩悬臂架设在距边墩81 m处,设置高度分别为110.9 m(左侧),133.5 m(右侧)的格构式超高支墩以缩短151.5 m悬臂架设长度。提出一种有效力学分析方法模拟墩梁支撑钢桁梁悬臂架设过程的非线性接触情况,将理论分析模型结合到有限元软件中,运用迭代试算、反馈调节运算方法对钢桁梁架设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施工阶段不同环境温度工况下格构式超高支墩支反力与应力。基于钢桁梁与格构式超高支墩结构整体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钢桁梁下落格构式超高支墩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支架是现浇梁施工过程中的支承结构,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结构质量及安全性。当支架高度超过15 m时,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将很不经济,且支架的稳定性将难以保证,这时较优的方案是选用钢管柱支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连续梁悬臂施工边跨现浇段支架进行了设计,确定了荷载分布,建立了受力分析模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以后同类桥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青连铁路跨胶州湾特大桥海中50 m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支架法现浇施工为研究背景,介绍了海中淤泥质、粉细砂地层中箱梁现浇支架的设计布置、受力及稳定性检算方法、支架搭设的施工工艺及控制重点。通过采取增加钢管桩的壁厚,优化钢管的间距布置,使每根钢管基本均匀受力,加大钢管桩的激振力和入土深度,钢管间设置纵横向剪刀撑,加大预压荷载重量,进行试桩静载试验等措施,克服了软弱地层中支架不均匀沉降易引起局部失稳和梁体混凝土开裂、大风及波浪冲击力影响支架横向稳定性等不利因素,实现了支架法现浇箱梁的安全、优质、快速施工。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对以后类似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整体箱梁横向翻转失稳甚至垮塌等倾覆事故发生的原因,依托郑州市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中某联变高变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具体分析该连续箱梁桥的抗倾覆稳定性能,建立有限元整体模型,并结合规范中横向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方法对该整体箱梁桥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支承间距下桥梁的横向抗倾覆稳定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桥所有单向受压支座在各种基本组合作用下均处于受压状态;结构恒载、汽车荷载以及支座间距是整体箱梁横向抗倾覆稳定性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桥在支座间距不小于4. 5 m的情况下横向抗倾覆稳定性系数大于3。建议不要为了拓展桥下空间而过度减小支座间距。  相似文献   

8.
广州南站V构连续梁桥采用站房结构与桥梁合建的形式,结构荷载与结构体积大,进而使施工荷载增大,由此带来施工困难。在施工中成功应用几项关键施工技术:应用碗口式支架来分布由于桥梁施工支架传递到下部地铁施工顶板上的巨大集中荷载,在V构连续梁斜腿施工中引入临时拉索施工技术来防止其开裂,这些技术成功解决了施工难题,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主拱圈在施工阶段的非线性稳定性能,运用LSB软件建立主拱圈有限元模型,基于荷载增量法计算了施工全过程的结构非线性稳定系数,考察其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趋势,并探讨横向风荷载对稳定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钢管骨架拼装阶段主拱圈非线性稳定系数值为3.4~35.1,最小值3.4发生在拼装与拱顶合龙段相邻的20号吊装节段,钢管骨架合龙时非线性稳定系数为4.5;(2)灌注钢管内混凝土阶段主拱圈非线性稳定系数值为2.6~3.4,最小值2.6发生在灌注下弦外侧钢管内混凝土;(3)浇筑外包混凝土阶段非线性稳定系数值为2.1~4.4,最小值2.1发生在浇筑全断面以外腹板外包混凝土6个工作面的第5段,也是施工全过程主拱圈非线性稳定系数的最小值;(4)非线性稳定系数对横向风荷载的作用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桥主墩连续箱梁0#块采用钢管混凝土临时固结支墩和钢管支架组合结构法施工方案,解决了悬臂施工中不平衡荷载的不利影响,保证了结构稳定和安全。同时通过MIDAS程序建立模型进行钢管支架设计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检算,并对支架预压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桥主墩连续箱梁0#块采用钢管混凝土临时固结支墩和钢管支架组合结构法施工方案,解决了悬臂施工中不平衡荷载的不利影响,保证了结构稳定和安全。同时通过MIDAS程序建立模型进行钢管支架设计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检算,并对支架预压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黑石大桥第三联为66/60m+100m+66/60m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最高墩高38.5 m。为保证高墩大跨度桥梁现浇梁的施工安全与质量,支架采用螺旋钢管+贝雷桁架+碗扣式脚手架组合支架设计,通过对组合支架结构进行优化组合,确定了一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支架方案。实践证明,该支架设计可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深埋引水隧洞突泥突水洞段注浆固结圈与初期支护结构作为协同承载结构,其荷载分担与变形控制对结构和施工安全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深埋引水隧洞突涌洞段围岩与支护体系稳定性,以滇中引水狮子山隧洞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对围岩-支护监控量测与第二层型钢拱架受力监测,结合施工工况动态分析围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研究总结突涌段施工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结论:(1)深埋隧洞突涌洞段拱顶累计沉降17.4 mm,达预留值的17%左右;拱肩、拱腰累计收敛106.6 mm、98.1 mm,达预留值100%左右。(2)突涌洞段理论预测极限位移150 mm;现场监测评价设定阈值uo=100 mm,当达到2/3时,应采取加强措施。(3)最佳开挖方法为微台阶法。各级台阶长度控制在3 m左右,按“快挖、快支、快封闭”原则组织施工。(4)超前预支护管棚结构起到提高固结体刚度作用,较固结体提高约13倍。(5)双层支护结构强度、刚度增加,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施工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管棚盾构用于地下桥涵暗挖、顶进工程的掘进支护与导向。根据施工工期、场地条件、相关工程效果,某工程原管棚盾构方案必须进行优化。优化设计后,盾构顶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伸出箱身前端3.8 m、在墙身位置设支撑墩,支撑墩为悬臂结构,其下净空便于出土,顶板梁前端预留顶部子盾构箱位置,盾构钢结构部分主要采用工字钢、槽钢和钢板制作。根据顶部盾构梁、支撑墩和顶部盾构的荷载计算、结构受力计算、配筋计算等计算结果,优化设计满足有关规范的受力和配筋要求,增加了安全储备,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成本,确保了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Ansys建立128 m新型大跨铁路应急钢桁梁的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不同工况和非线性因素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探讨列车荷载、风荷载、温度、初始缺陷、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荷载组合形式和分布形式下,结构稳定系数和失稳模态不同,主力作用下最低线弹性稳定系数为8.093,失稳形式为局部...  相似文献   

16.
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主桥为(1480.0+453.6)m的双塔公路悬索桥,加劲梁采用钢桁梁结构,2片主桁横向间距35.4 m;主桁采用带竖杆的华伦式桁架,桁高9.0 m,节间长度8.4 m。钢桁梁上层桥面与主桁上弦杆结合(板桁结合),桥面采用超高韧性混凝土(Super Toughness Concrete,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对主桥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中央扣对悬索桥结构体系的影响以及桁高对悬索桥加劲梁刚度的影响,并在设计中提出了轻型组合桥面板桁结合型加劲梁结构体系,在施工中提出了悬索桥钢桁加劲梁多节段窗口刚接法架设技术。  相似文献   

17.
小间距叠交盾构隧道施工主要面临后建隧道对先建隧道结构的影响和因地表沉降叠加引发沉降过大两大问题。文章结合工程特点,采用了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相结合,从新增管片注浆孔内注浆加固,先建隧道内增加纵向连接槽钢或米字型钢支撑和信息化监测等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从施工效果来看,这些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管片的变形和地表沉降,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