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故障检测机器人技术在动车组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以机器人技术代替人工进行动车组车底故障检测,解决检修压力过大,检修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采用动车组故障检测机器人减少人为不可控因素对动车组车底故障检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降低对人工检测的依赖,提高动车组检修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检测故障准确率,为动车组车底故障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对动车组故障检测机器人的组成及功能、具体设计及柔性结构的实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叙述。  相似文献   

2.
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智能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的实质是确定新运行图中所需客车车底的来源与旧运行图中所运用车底的去向,以实现新旧列车运行图的顺利交替。探讨交替期客车车底周转图的约束满足优化问题模型及其智能求解算法。模型以减少停运列车数量为目标,以车底技术作业时间、车底上下线地点为车底配属站等作为约束条件。利用启发式知识设计智能求解算法,得出新旧交替列车运行图客车车底周转图的满意解。  相似文献   

3.
我国铁路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与苏联、蒙古、越南、朝鲜、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旅客联运。在分析旅客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铁路国际旅客联运存在车底老旧、列车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铁路其他客运产品冲击大、法规框架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通关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认为国际旅客联运产品具有系统复杂性、国家主导性、公益性、与国内客运产品的同质性等本质特征,从为国际旅客联运争取公益性运输的相关政策、在铁路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多边协调、铁路政府部门与运输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国际旅客联运规章、铁路运输企业应加强国际旅客联运营销策划、创造便利的通关条件等方面,提出铁路国际旅客联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接触网腕臂支持结构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有限元方法并结合ANSYS软件编制了平腕臂结构参数化分析程序,实现了对腕臂结构的分析与模拟,为制定零部件荷载标准、校核腕臂结构的可靠性和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对大秦线2亿吨扩能电气化配套工程中既有腕臂结构利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确定利旧原则提供了参考;对京沪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基础与声屏障合建方案中所采用的腕臂结构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为合建方案的取舍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列控系统未来可能在青藏铁路应用,针对该系统与其他信号安全控制系统的适配性问题,立足于改造需求,提出2种可行的既有联锁系统适配新型列控系统的改造方案,即既有联锁系统利旧并对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或整体升级为列控联锁一体化系统,分别提出适配功能改造的设计思路。通过对2种改造方案对比分析发现,既有联锁系统利旧改造适配新型列控系统的方案更适用于工程应用实施。  相似文献   

6.
以旧列车运行图中1列列车最多与新列车运行图中1列列车存在接续关系、新列车运行图中1列列车最多与旧列车运行图中1列列车存在接续关系、新列车运行图中所有列车必须有客车车底担当为约束条件,以新旧列车运行图交替期列车接续代价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新旧列车运行图交替期客车车底运用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基于蚁群算法的模型求解算法.以成都站执行新运行图时的数据(成都站为客车车底配属站)为例,采用本方法编制新旧列车运行图交替期客车车底运用方案,并与人工基于车底固定运用模式编制的方案对比,结果表明本方法编制的车底运用方案更优,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桩-土作用在大型旅客站房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大型旅客站房基础与地下出站通道重叠时,由于地下出站通道刚度大、结构超长,且属半露天地下结构,对温度作用变化明显,利用传统的刚性固结模型对站房基础进行设计时较难得到合理的结果或造成巨大的浪费。论述桩-土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并对桩-土作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分布弹簧模型对旅客站房在温度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进行分析,并与刚性固结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旅客站房基础设计考虑桩-土作用的合理化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研究既有25B型客车车底电气装置改造方案并实施,实现了AC380V集中供电需求,使其具备在电气化铁路区段运营的电力系统条件。  相似文献   

9.
根据目前铁路开行的提速客车,着重对客车技术整备所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客车技术整备所按等级划分,将整备线细分为整备线和车底停放线的新概念,并对客车技术整备所的主要设施、检修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随地铁钢轨电位限制装置技术的不断进步,需对老旧的电路控制设备进行相应改造。基于对钢轨电位限制装置二次控制电路由继电器控制改进为PLC控制的技术问题、难点、新需求等进行分析,对地铁钢轨电位限制装置的控制技术进行改造,主要包括控制电路由继电器控制改造为PLC编程控制的程序编程、图纸设计、施工、测试验证、增加远方闭锁/解锁功能等方面。技术改造后提高了设备控制精度、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节省设备的保养维修费用,为地铁行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据《人民铁道》报道,2014年开年,昆明铁路局细化分解了72项具体措施,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增收节支,确保实现全年经营目标。他们充分发挥互联网、POS机、TVM机的售票作用,拓展售票渠道,方便旅客购票;提高12306客服座席服务质量,探索开通旅游、酒店咨询及预订等业务;更新昆明至北京西间T62/61次列车车底,进一步压缩旅行时间,提高旅客乘车舒适度,并在部分城际列  相似文献   

12.
在工程设计中,既有站计算机联锁设备改造采取新设或利旧的方式,但两者之间到底如何选择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设计方案不合理将导致工程实施困难甚至无法实施。因此,有必要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出对改造站联锁设备新设还是利旧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柳州铁路局管内路网结构和部分主干、支线的现状分析,从发展要求出发,结合新线规划建设和部分旧线扩能改造出现的点线能力不匹配,新改造线与旧线、国铁与地铁能力等衔接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针对新时期规划和建设铁路旅客站房的"五性"(即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要求,铁路旅客站房应在建设理念、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通过对主体结构的地基基础、结构选型、结构材料的选用、工期、投资控制等方面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提出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为今后的较为复杂的结构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结论:武威铁路旅客站房作为武威市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换乘枢纽,应从功能上、舒适度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需求。应对武威站房主体结构大空间、大跨度结构形式和特殊地层条件下主体结构的基础形式、结构选型及跨线天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CRH2型时速350km高速动车组由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在该型动车组的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以大量理论研究、仿真计算、工程化设计和试验数据为支撑,进行多层面的创新研究,在转向架、车体、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减振降噪、旅客界面等方面实现技术升级,其综合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CRH2型时速350km高速动车组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的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时间段的发车间隔、车底折返及车底出入库方式等问题。介绍了计算机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系统的设计思路、总体结构。研究了城轨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过程中的行车间隔、车底数量、运行周期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列车出入库运行线的自动编制,高峰与非高峰时间段过渡运行线的编制,大小交路列车运行图的铺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徐泾东站,其地下为既有地铁终点站和区间隧道,地上为新建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工程(简称为“国展”).国展施工建设前,需先调整徐泾东站旅客进出站流程,改造地铁出入口等设施,为国展施工腾出场地和空间;建成后,部分地铁出入口、逃生通道和通风井位于国展建筑内,形成一个整体.在对地铁出入口改造时,需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和车站客流组织工作的正常进行.按照投资和实施界面,对位于国展内的地铁车站进行新建和改建时,地下部分属地铁运营单位,地上部分属国展,因此对施工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对施工特点及难点的分析,确立关键施工线路,较好地配合了国展建设.此项工作对同类地铁车站改造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津霸线上的意大利ANSALDO计算机联锁系统更换为北方交通大学的JD-IA型计算机联锁系统.室外设备不动,室内组合架设备利旧改造,计算机及其I/O接口部分由旧设备更换为新设备.对于这种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我们采取了如下作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国内外交通行业尤其是民航电子客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结合我国铁路客票发展历程,阐述我国铁路电子客票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旅客行程服务记录(PSR)概念,设计了作为我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铁路电子客票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铁路旅客智能出行服务场景的研究与设计,面向旅客出行全过程提供智能化服务,并对铁路电子客票和智能出行服务场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对比自动轨道衡和超偏载检测装置的基础结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安装使用要求,分析不同基础结构对设备计量准确度和稳定性的影响,为自动轨道衡和超偏载检测装置的广泛有效应用、维修、设计和改造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