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采用惯性测量、射频定位同步、网络数据交换、视频图像实时分辨及数据综合处理等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高铁线路基础设施装备的检测效率,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介绍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组成、系统总体框架等,并详细阐述各子系统的系统组成、基本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铁路基础设施是铁路运输的基础,加强检测监测工作,以全面掌握基础设施运用状态和变化规律,可为高铁预防性状态修和精准维修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工电供融合、修程修制改革和铁路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研究提出从国内外调研、需求分析、工电供专业系统优化、大数据平台设计、工电供专业融合、检测监测体系结构等6个环节开展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工务设备及施工作业的安全,应构建能够及时发现并早期预警线路设备故障及沿线环境影响的高速铁路工务基础设施状态检测与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对轨道、钢轨、路基和重点桥隧的状态进行检测与监测,对道口、环境灾害、工务机械车运行和施工作业安全加以监控,并利用数据集成平台对数据集中管理、共享和综合分析,为工务设备安全监测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论述了该系统的内容、功能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和多列综合检测列车的投入运行,为保障高速铁路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并达到基础设施经济有效的养护维修目标,需要准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检测数据,建立了地面检测数据分析处理中心。检测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简称中心)是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全方位检查监控动态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研究高速铁路运营期的监测技术,针对监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运营监测内涵和外延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智能化有待提高等问题,从工程测量专业角度定义了高速铁路运营监测的基本概念,系统阐述了运营监测的分类方式,分析其与综合检测、变形监测、结构健康监测的关系,总结了运营监测的特点,认为高速铁路运营监测包括控制网复测与维护、线路复测、基础变形监测、结构健康监测、轨道几何状态测量、外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测等主要内容,并较系统综述了各类常用的监测技术方法,从控制测量基准动态维护,监测技术手段多样化,监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结合信号维修模式对当前高铁的维修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维修分级法分析综合维修的可行性,对综合维修的实施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状态关系到列车运行安全,传感器网络技术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状态的实时、全天候检测提供了可能。根据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需求,建立由检测节点(ED)、信息转发节点(RP)、网络接入节点(AP)构成的3层网络通信模型。在确定检测区域所需ED节点类型和个数的基础上,建立网络通信节点带宽利用率最大的整数规划模型,将传感器网络物理拓扑优化问题转化为多次整数规划问题;针对研究区域无传感器网络资源和已有若干传感器网络资源的2种实际应用情况,给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求解步骤。对包含60个ED节点的检测应用实例,利用给出的算法通过50次迭代得到了这2种情况下的最优网络节点个数及各通信节点的ED节点组合策略。对实例求解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型、物理拓扑优化方法及算法能够解决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传感器网络物理拓扑的优化问题,可有效降低传感器网络的成本及确定最优的网络通信链路。  相似文献   

8.
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现状出发,结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提出工务、电务、供电“三位一体”的综合养护维修管理模式.在沪宁、沪杭城际高速铁路的实践表明:实行“三位一体”综合养护维修,安全得到了保证,质量得到提升,效率得到提高,专业管理没有弱化.在列车高速高密度运行、全面实施夜间天窗集中检修、人力资源更趋紧张等情况下,推行综合维修管理模式是提升高铁维修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对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状态监测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监测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JN5148 ZigBee模块和GPRS模块沿铁路沿线组建一个链状的无线监测网络完成数据采集、汇聚和远程传输的功能.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节点硬件结构;然后根据节点能量有限的条件,设计了时间同步休眠的ZigBee网络节能策略和基于阈值的传感器采集节能策略,提高设备的生存周期;最后测试了该网络的传输性能,结果表明该无线监测网络可以对传感器信息进行准确采集、数据汇集和远程通信.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维现状及需求,深入调研各类智能系统体系架构设计思路以及各类前沿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阐明智能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及特征.给出智能基础设施总体构架及关键技术,对智能感知体系、智能分析处理平台、智能运维系统三大核心模块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方法进行阐述;结合各技术在各时间节点的成熟度预期,提出2020—...  相似文献   

11.
介绍轨道交通领域综合监控系统数据的存储、提取及运算的过程,并以北京、南京等为例分析当前存在的效率问题,提出采用map-reduce分布式运算以及窗口算法,解决中心大数据量信息处理的效率问题。介绍map-reduce算法原理以及窗口算法,对采用传统方式解决大数据同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简化map-reduce任务分发解决轨道交通数据的处理效率问题,最后其对应用领域进行扩展,可推广到轨道交通领域任何的分布式应用中。  相似文献   

12.
无砟轨道在役服役状态的劣化现象突显,对服役性能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提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基于Oracle数据库开发平台,建立相应的轨道板服役性能关键参数数据库系统;以C/S方法对轨道板监测数据库的管理和使用,并利用华东地区某高速铁路作为实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云端服务器和Oracle数据库可以实现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OLE-DB数据库可以有效地实现轨道板监测数据库的功能;且该系统可以实现监测数据查询、可视化和服役状态实时预警等功能;建议可以采用此系统对轨道在役服役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保障高速列车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一种通信、监控一体化的通信管理装置实施方案,该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集成了通信转发和所内监控功能,弥补了现有管理装置硬件容量、性能及后台监控运营维护过程中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从京沪高速铁路旅服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路局集中方案,包括系统架构、设备配置及系统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轨道交通网指挥中心对路网协调指挥、各线路运营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等系统需求的分析,构建路网综合监控系统。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网络通信平台、数据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等核心部分,以及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等支撑部分。根据系统涉及的业务基础信息、动态监控信息、业务管理信息和空间数据,设计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进而按照数据获取、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3个功能层次进行系统功能设计。运用时空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等核心技术,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分别封装成面向相对独立业务的软件包,形成信息共享平台、营运管理、应急指挥管理、辅助决策支持库和对外服务等子系统。针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的实际业务需求,运用上述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原型系统,其功能实现验证了此系统设计和技术方案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视频监控云平台、视频监控网络、视频监控网络安全和视频监控智能化运维建设方案及各系统之间实现融合的方式.通过视频监控体系化建设解决了各系统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弊端,实现各系统之间统一管理、智能运维和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岔尖部位密贴状态监测的难点,研发基于图像的道岔岔尖密贴监测系统.在分析现有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在传统机器视觉技术中引入学习算法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设计基于岔尖边缘识别的密贴度监测算法,研究提出监测系统架构,并通过现场测试检验监测算法的准确性.测试结果表明,与现有监测方法相比,该系统大幅提高了道岔岔...  相似文献   

18.
牛道安 《铁道建筑》2020,(4):5-8,16
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是铁路安全运行的保障和科学指导线路养护维修的重要依据,对我国铁路发展和长期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铁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内联调联试阶段和运营阶段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对海量检测监测数据的分析运用。提出了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如检测装备统型融合和智能化发展、检测数据管理和分析共享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多源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等,对完善我国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体系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型检测与维修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维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如线路、桥梁、隧道等)维护的重要设备,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总结大型检测与维修车辆的作业能力指标,归纳出配置标准,结合苏州市域S1线的设计实际,基于网轨检测车、打磨车、铣磨车、探伤车、隧道清洗车、桥梁检查车、轨道车组等大型车辆资源共享的考虑,给出苏州市域S1线的资源共享方案,为中国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资源共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