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流不均衡条件下的编组站运输组织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少鹤 《中国铁路》2006,(12):66-69
每逢春运、暑运、黄金周期间,铁路为满足旅客的出行而开行大量的临客。在现有客货共线运行的运输模式下,临客的开行占用了既有路网的运力资源,引起了列车运行结构的变化以及机车交路的调整,导致客货列车对数、货物列车到发、机车交路、车流不均衡,从而引起编组站车流接续困难、货车运用效率低、解编作业能力整体利用率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在车流不均衡条件下,加强编组站的运输组织,既要在编组站内部优化运输组织,强化生产管理,又要与相邻车站加强运输调整,减少车流不均衡程度,加快货车周转,完善机车交路,尽量减少临客开行给编组站作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列车提速对编组站运营工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提速导致的列车不均衡到发对编组站运营工作的影响问题,提出新的基于列流分析的编组站运营组织模拟分析模型,该模型准确描述了编组站车流接续、到发线占用与调机运用三部分间的协调条件,自然地揭示了变动车流条件(列车运行图、编组计划等)、编组站设备与不同运输组织措施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用于分析编组站运营组织效能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已开发的模拟仿真软件系统,以某干线为案例,对1993年、199  相似文献   

3.
车流不均衡现象的表现形式日渐明显且复杂程度加深,对阜阳枢纽的影响波及面越来越大,加上阜阳北站的客观运输条件,编组站阶段性堵塞现象越来越严重.为适应不均衡车流的运输环境,确保阜阳枢纽的畅通,需要在运输组织上采取综合措施,快速消除不均衡运输的影响,实现运能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路网、区域性编组站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15个路网性编组站和17个区域性编组站目前的主要设备及能力状况;指出了编组站在整体布局上、与区间能力及内部各系统的能力协调上、编组站的改扩建及自动化改造中、编组站的设计观念必设备的维护维修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车流不均衡性加剧的原因,并指出车流不均衡性的加剧是目前编组站面临的新挑战。研究了运输新产品的开行对编组站的影响,收集了全路受影响较大的八个编组站的有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着重对到达注进行了研究,并引入参数ф、ψ来描述车流的不均衡程度。研究结果比较表明,目前车流的不均衡程度已十分严重。文章从编组站的布局及编组站自身两方面,提出了消除不均衡影响的对策;分析研究了编组站为适应我国铁路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路网车流径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车流径路选择理论为基础,分析现有车流的径路及路网车流平行径路的选择,利用车流径路优化数学模型,通过合理的车流径路选择和编组站的合理分工,使得运输费用最小,运能最大,并提出了快捷性、均衡度、最大化等因素对平行车流径路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秦飞 《铁道运营技术》2010,16(3):14-15,19
以典型的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为对象,从运输组织和编组站线路场别的合理设置两方面着手,提出了减少折角车流的有效措施,其中重点是提出创新的菱形交换场,以达到减少折角车流,编组站车流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点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应用在含有双向编组站的铁路网上时无法细化到各直达去向在编组站的到发场,将双向编组站的到发场也视为路网中的节点站,并考虑双向编组站内不同改编路径车小时消耗的差异性,以车流的集结车小时和改编车小时消耗之和最小为目标,以编组站上下行调车系统的股道数和改编能力为约束,构建多点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多点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的优化结果不但能够确定车流在双向编组站内的改编路径及其车流构成,也能够确定直达去向的到达场和出发场.当双向编组站内不同改编路径的单位车小时消耗均相等时,多点模型与单点模型等价;当路网中双向编组站某个调车系统改编能力发生变化时,得到的优化方案也会随之变化,因此对编组站上下行系统的改编能力分别考虑,建立多点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使得到的优化方案更符合运输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8.
曾明毅 《中国铁路》2009,(12):29-31
面对铁路大面积提速调图、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大规模新线建设等新形势,分析列车到发不均衡、施工维修作业增多、设备能力紧张等情况对编组站运输组织产生的影响,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解编能力、科学组织折角车流等方面提出优化编组站运输组织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确定车流径路是铁路行车组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区域铁路网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以车流径路选择理论为基础,分析了"4.18"调图后西安铁路局重点区段的车流现状,对车流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探讨可能造成的影响,依照快捷性、均衡度、最大化等原则,提出科学选择车流径路,合理分工编组站作业的应对策略,实现运输费用最小、运能最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计划协同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算法,对编组站的生产过程、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准确的计划管理信息并传递至作业控制子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来源于编组站计划管理子系统中信息的充分共享,以及与作业过程控制子系统的信息实时交互。通过研究编组站作业过程,对局-站计划协同优化、阶段计划自动调整、调车计划辅助自动编制方案、站区作业计划一体化管理进行调整优化,提出搭建局-站运输调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计划协同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编组站阶段计划需要频繁人工调整的问题,借鉴博弈思想,对站内调机和分配车流进行协同优化,建立编组站调机运用与配流协同优化模型。在南昌铁路局向塘西编组站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运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编组站阶段计划自动编制、调整的系统方案,并用软件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需要人工调整的阶段计划进行自动优化调整,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编组站是车流调整的主要节点,编组站的组织水平直接影响路网车流分布。通过对徐州北站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当前编组站运输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编组站运输分析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功能、总体结构的基础上,以阜阳北编组站为例,介绍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其实现过程.编组站运输分析自动生成系统的应用,可减轻人员劳动强度,为车站行车和调度人员提供准确的车流信息,从而提高运输组织水平.  相似文献   

14.
铁路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产生原因,以及对编组站能力和运输组织的影响,总结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6种设计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对于双向编组站,在折角车流大、衔接方向多且处理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设计,以灵活解决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问题,提高双向编组站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我国铁路从本世纪初,开始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目标是将编组站已有的溜放速度控制、进路控制、车辆管理、信息管理、决策管理等集成为一体,通过在编组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控制平台,完成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计划自动执行与集中控制、作业过程自动控制,实现作业管理和控制一体化、路局调度与车站调度一体化、运输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化,以提高编组站作业能力与效率,保证运输安全生产,使编组站信息管理和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CIPS系统集信息集成、技术集成、功能集成、管控集成、系统集成优势,是目前全路编组站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应用系统。苏家屯站以CIPS系统为基础,全面开展CIPS系统在既有编组站改造的探索,从计划指挥入手,实现阶段计划自动编制、调车计划自动生成、车流自动推算、作业图表自动铺画,进而实现行车自控、调车自控、本务机车自控,大幅减轻工作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编组站的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局站一体的铁路网动态车流组织问题,基于基本运行图和编组计划,综合考虑运输企业效益和服务质量,构建基于连续型时空网络的重空车流协同优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适应车流波动,引入备选改编方案增加车流的可行时空路径,从而灵活调整开行列车的车流内容,以期实现动态车流在运行线上的合理分配。为解决大规模时空网络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在协同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阶段优化方法。基于路局级规模路网的案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加速车流输送,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但分阶段优化方法的求解效率显著高于协同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铁路枢纽折角车流数值变化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解编车流作业规则和系统资源限制为约束,构造不同目标函数下铁路枢纽编组站作业分工数学模型,给出折角车流理论最大值和最小值及相应编组站作业分工方式及车流条件。基于折角车流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外部车流环境视为一个动态的随机输入,以特定铁路枢纽为背景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遗传算法计算不同条件下折角车流数值解。通过对模拟数据趋势变化比较分析,提出铁路枢纽运输组织不应过分追求折角车流最小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运输量上升,编组站解体、编组能力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探讨改进、优化运输组织方式,运用管理运筹学的“运输问题”理论,研究到发车流的合理配流,阶段计划合理安排解编顺序,压缩货车中时,提高运输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武汉北编组站主要技术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北编组站衔接京广、汉丹、麻武线,是目前既有和在建的亚洲规模最大编组站。结合车流特征,通过对编组站正线位置、车场轴线设置、直通车增减轴方式、折角车流处理等主要方案作了深入探讨,在吸取传统编组站站型优点和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不断优化的运输组织,同时达到降低工程造价、节省用地等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