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空冷式中冷器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冷器气室的内腔和内部加强筋做参数几何建模,运用CFD技术对几何模型进行内部流场的三维仿真模拟,计算中冷器内部的流动阻力损失和中冷器芯体里每一根扁管的流量,进而得到了整个中冷器的压力损失和流动平衡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冷器气室内部加强筋无论如何布置都会对流体的流动起到阻碍作用,进而提高流动阻...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商用车中冷器塑料管路的开发研制过程。通过对中冷器出气管路塑料化的研究,将尼龙弹性体和聚酯弹性体等新材料首次应用到商用车上,以经吹塑成型的大口径三维形状管路类承压耐高温零件代替金属和硅橡胶复合管路,达到了降重和降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中冷技术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介绍了中冷技术的作用、分类以及核心部件中冷器的结构,简单分析了中冷器性能设计要求和影响中冷器性能的相关因素,对整车中冷技术的应用和性能匹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GT-Cool软件建立了某增压中冷柴油机冷却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核.对不同中冷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级中冷方案的优势在于以中冷器体积增大为代价来换取散热器体积的减少,从而减小辅助系统功耗.在此基础上针对两级中冷串联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两级中冷性能随冷却液流量、增压器压比等参...  相似文献   

5.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以某车用增压柴油机的空—空中冷器为研究对象,应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快速获取中冷器最优化芯体结构的方法。通过样品的风洞试验发现,优化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使用该方法设计的中冷器,其传热系数最大可提高19.3%。在中冷器的设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同类中冷器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荣 《重发科技》1997,(2):7-12
本文通过总结了冷器性能试验数据,分析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影响中冷器效率的主要因素,对大凸轮Ⅲ中冷器蕊与发动机的配合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初步找出了中冷器效率较低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增大中冷器冷却水流量来提高中冷器效率的几个改进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水冷中冷技术,能改善发动机瞬态响应,在发动机小型化趋势下,瞬态响应对于驾驶体验尤为重要。根据某传统风冷中冷发动机改制成水冷中冷器发动机,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与传统风冷中冷器进行对比,得出水冷中冷方案的优势与劣势。中冷器能力提升,有助于发动机功率扭矩能力提升,同时也对中冷后的温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商用车提升中冷器冷却性能进行发动机舱内流场改善研究,应用FLUENT 软件对发动机舱进行温度场和流场分析,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同时在试验室进行方案的整车热管理验证试验。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增加中冷器前端导流板,可有效提升格栅出口冷却流量的利用效率,在在爬坡工况下提升流经中冷器风量90%,中冷器温升下降8. 2 ℃,进气中冷后温度降低至71 ℃。  相似文献   

10.
中冷器的布置优化是提升增压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手段。结合某SUV匹配汽油增压发动机的动力不足问题,分析进气阻力及中冷后进气温度的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台架试验对比2种中冷器布置方案引起的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置式中冷器相对顶置式在全速全负荷工况下中冷后进气温度降低17.4℃,发动机功率提升3%,扭矩提升5.2%。文章通过优化中冷器的布置为发动机性能提升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