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描述测量装备领先水平的目标自动识别型测量机器人(徕卡TCA或TCRA型全站仪)技术组成和变形监测主要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测量机器人用于监测开挖沉陷区的监测方案,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和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从而提高开挖沉陷区变形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对保护环境和各种设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对营运中地铁隧道变形[1]进行实时监测,可为复杂地质环境下邻近地铁的基坑施工提供指导依据,但对于整体沉降较大的地铁隧道,自动化设备所测得的沉降变形不能反映地铁实际沉降量。以某沿海城市软土地区邻近运营地铁的深基坑工程为实例,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和人工水准测量方法对地铁隧道沉降变形进行动态监测,实测分析发现自动化监测的地铁隧道沉降变形比人工水准测量方法得到的沉降变形普遍偏小。利用人工水准测量结果对自动化监测地铁隧道沉降变形进行修正,能较好的反映隧道的实际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3.
全自动变形监测系统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固定全自动极坐标和固定全自动极坐标差分变形,提出了监测中的2种技术方案,推导了2种监测方案的精度估算公式,并对精度估算公式进行简化,用模拟数据进行了精度估算。研究了差分测量的原理和提高精度的方法,分析了2种监测方案的优缺点。分析表明: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固定全自动极坐标差分变形监测技术方案是高精度自动变形监测中的最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4.
隧道漏水对地铁的运营、养护及维修危害较大。在堵漏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轨道、管片进行监控量测,传统的人工监测无法实时掌握隧道结构的动态变化并满足信息化施工要求。因此,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既有线的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哈尔滨地铁1号线”为案例,分析介绍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隧道运营堵漏施工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基坑施工的变形监测问题,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与传统测量相比有一定优势,对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在基坑监测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采用近景摄影后处理软件作为内业处理平台,通过模拟实验,选定镜头焦距以及控制点的标志和个数等。基于石家庄地铁三号线西三庄站基坑现场进行实测,归纳总结适应于基坑监测的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步骤并与实测数据进行综合比对。通过验证可知摄影测量误差在1mm左右,达到较高精度。在基坑监测中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时,准确的工作基点坐标是获得真实监测结果的保障,基准网中是否存在动点关系到能否获取准确的工作基点坐标。论述基准点稳定在变形监测中的重要性,详述组合后验方差检验法在稳定性检验中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它对南京市某地铁隧道区间内变形监测平面的基准网进行稳定性分析,准确找出不稳定点,对实际工程监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合利用测量机器人及自动化安全监测设备,对大直径盾构下穿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路面、周边地表、地表建(构)筑物等外部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相应的处理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设计控制指标,动态调整施工参数,到达指导盾构施工的目的。实践证明,雅万高铁1号隧道所采用的监测技术稳定性好、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8.
地铁车辆地面试验是地铁调试的关键步骤,为了提高试验效率和可靠性,必须对其进行在线运行状态监测。文章针对地铁车辆分布式采集系统在数据传输上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数据采集技术的地铁车辆地面试验在线监测方案,该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分析、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的功能,可实现大范围内的地铁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9.
因城市交通规划需求,地铁建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下穿江、河、湖或海等情况,给地铁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带来了挑战。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无人船测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越江隧道江底变形的监测中,然而,目前对无人船测量江底变形数据的研究较少。以杭州地铁5 号线南星桥站—江南大道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盾构穿越钱塘江时,无人船测量得到的江底变形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盾构开挖引起的江底纵向变形规律,并统计分析江底最大变形值分布规律和基本特征,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对地铁在运营期间进行地下隧道结构和车站的位移进行变形观测是一项长期而必要的工作。结合哈尔滨地铁1号线结构稳定性监测工程,研究地铁变形监测方法,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变形结论,向地铁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完整的决策依据,为地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监测技术是下一代互联网安全防御体系的关键技术.目前存在的网络流量监测技术大多没有动态预警和控制功能,且不支持IPv6.本文给出了一个可扩展的网络流量动态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基于“流”的监测方式,形成以流量分析、入侵检测和统计报表联动预警控制的动态安全防御体系,能够以串联或者并联方式部署,灵活性高.实验表明,该体系数据获取率高,通过各个模块的联动,有效提高了网络监控实效.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变形监测技术的不足,论述了采用GPS技术进行大跨度桥梁几何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变形监测过程中GPS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布置、监测网的组建与优化、观测精度与观测周期的技术要求,以及变形观测完成后数据的粗差剔除和精度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统计模型进行桥梁关键点变形分析与预报,从而为大跨度桥梁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械手系统的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补偿的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机械手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PD(proportional-integral)控制器获得机械手的控制策略,将其输出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并学习得到系统模型;然后运用模糊逻辑补偿器对系统扰动和建模误差进行补偿;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针对两关节机械臂,进行了有模糊补偿和无模糊补偿系统跟踪的均方根误差测量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关节机械臂的控制精度分别提高了60.8%和71.4%,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解决机械手实际模型很难精确建立的问题,并能对系统未建模部分和扰动部分进行自适应补偿.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企业原有生产圆盘类连接轴的工艺,设计了基于Cognex视觉的机器人自动搬运系统,将S7-300 PLC、Cognex视觉系统和FANUC机器人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了1台机器人同时为铣床和车床2个加工系统自动上下料;通过Profibus总线和Ethernet通讯将PLC技术、视觉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结合起来,发挥了工业以太网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的优势,提高了机器人的柔性取料能力;目前已应用在企业当中,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及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支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桥梁-轨道结构服役安全性能,保证复杂环境条件下高速铁路结构适应性和行车安全舒适性,研究了高速铁路桥梁-轨道体系检测监测装备的改进与优化,分析了桥梁-轨道结构服役性能动态演变规律,总结了复杂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评价与预测方法,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在桥梁-轨道体系检测监测技术方面,现有研究聚焦于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平面两自由度五杆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适应PID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案利用RBF神经网络自适应学习辨识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动态,可以在线调整PID控制参数以实现高精度控制.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可以精确实现对于并联五杆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该方法的自适应性和跟踪性能均优于传统的PID控制.  相似文献   

17.
将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CO的体积分数监测系统,以满足恶劣环境下长时间、无人值守、多点监测、多级报警的需求。运用ZigBee技术构建自组织网络,搭建以拓扑结构为网状网的无线传感网络。采用VB编写用户界面,实现用户操作、数据信息显示等功能。详细阐述系统的总体架构、硬件设计、工作流程及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靠性好、测量精度高、功耗低,可实现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多点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GPS技术的大跨桥梁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度桥梁,特别是主梁为钢结构的跨江大桥,其变形受台风、地震、车辆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变形监测,能够获取桥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数据,了解其工作状况,进一步掌握其变化规律。以江阴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GPS桥形在线监测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GPS监测系统的组成和数据分析,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精确地记录大桥在车辆、风荷载以及温度变化情况下结构主梁和主塔的位移特征,从而为验证结构抗风、抗震设计和大桥的日常安全维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OPC自动化接口规范和客户端程序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能实现OPC DA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的ActiveX控件,并对控件的可视界面、基本的属性、方法、事件、属性页及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设计.该控件在武汉航道工程局铺排船自动化监控系统中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PLC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克服了过去根据PLC通信协议开发的驱动程序通用性不强的缺点,并且简化了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使代码得到了最大化的重用,通信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际领先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检测原理,针对结构物局部点的应变变化建立的4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结构物的局部变形预测。该预测方法经隧道实测数据的验证,所得结果令人满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