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地评价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对方便居民公交出行的科学评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选取了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网密度等8个方便性评价指标和平均运送速度、乘客平均出行时耗等6个快捷性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便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Vague物元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模型,选取了2013年重庆主城区公共交通便捷性的主要指标对其进行了评价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基于Vague理想解的城市公共交通便捷性评价模型能够科学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2.
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战略背景下,针对公共交通绩效评价指标局限于系统视角、运营服务质量视角等现状,研究了面向公交优先考核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绩效评价,提出了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指标体系的评价、规划与导向性功能设置要求,根据国家优先发展公交政策文件要求,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行业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建立了旨在反映城市层面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侧重反映政府公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在城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为不同级别政府考核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不断扩张及社会的发展,公共交通面临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的考验。为评价近期武汉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分析两者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从公共交通投入、运营服务、环境效益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武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判断矩阵,结合MATLAB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糊评价关系矩阵得到适应性评价向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和适应性评价等级确定武汉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适应程度为基本适应;最后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改进给出相关建议,为未来武汉公共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DEA方法在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进行分类和定位分析,指出换乘枢纽服务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客运换乘枢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DEA模型,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的服务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对换乘枢纽在规划、布局、换乘衔接、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DEA方法在评价客运换乘枢纽效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在挖掘适应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具体表现在公交线网结构及规模、公交旅客运输能力、公交服务水平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方面,基于此构建了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TOPSIS模型,建立了基于TOP-SIS模型的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以西安、咸阳和宝鸡3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为例,采用所提模型对3个城市常规公共交通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公共交通适应度值为0.62,为基本适应.   相似文献   

6.
从政府、公交企业、出行者三方评价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三方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AHP)法的集成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公交决策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市现有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乘客观点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选择公共交通线网资源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乘客完整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公共交通出行影响因素及出行决策过程的基础上,从公共交通的可用性、便捷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5个方面建立了人性化的公路交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与分级界...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公交线网为要素的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造出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由面到线再到点分为三大类,并对每个指标的内涵进行了说明;以淮安市公交线网为例,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计算评价。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可达性是出行者、公交系统和土地利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在特定城市空间下公交需求量的大小.为科学有效评价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提出了2种可达性评价方法,分别是定量的可达性组合评价模型和定性的基于土地利用的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可达性,促进公共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机制的形成,为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形成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与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为研究内容,对其运输效率评价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基于数据包络模型基本原理,构建了C~2R模型和C~2GS~2模型组合模型;其次,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城市为例,对其公共交通运输效率进行评价,其整体水平评价结果:北京上海广州天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类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设施的适老化建设程度远低于城市的发展扩张速度,尤其是在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老年人出行面临更多的潜在困难。为明确老年人在山地城市中出行的痛点、难点,进一步量化评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适老化程度,以重庆市中心城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模型,对交通设施老年友好性进行计算,构建人行道、交叉口等交通设施适老性评估体系。结合重庆市龙山大道更新改造项目,应用评估工具对其进行改造前后的评估。结果表明:为山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老性构建的含19项指标的定量评估工具可以对交通设施适老性进行有效评估。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划和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指导交通设施的改善和适老化建设,提高老年人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交线网等级评定的物元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公交线网等级评定问题,利用可拓学中的物元分析理论进行了研究。在考虑城市公交系统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公交线网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定义评价等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公交线网等级评定的物元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给出定量的数值来表示评定结果,将公交网络的多层次评价转化为单级评价,评价值能够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城市公交发展现状。应用结果表明该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为多层次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时信息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作用,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道路交通状态的含义进行界定.以实时采集到的各类交通信息为基础,针对交通指挥、交通引导和交通控制等系统的需求,建立了一套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水平的评价系统进行了探讨研究,以迅速、方便、舒适、协调为评价目标,构建了换乘水平评价系统。并对各目标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取值方法。最后,结合上海轨道2号线西段和周边常规公交的实际调查,对换乘水平评价系统进行方式演算。  相似文献   

15.
为了精准有效地进行交通事故预防预警,基于车辆OBD驾驶行为数据及信息熵理论,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估方法。首先,分析异常驾驶行为高发位置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位置的关联性;其次,构建以道路交通安全熵为一级指标,急加速率、急减速率、急转弯率、超速率、高速空挡滑行率为二级指标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改进熵权法的道路交通安全熵计算方法;然后,基于密度聚类、K-means聚类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等级数确定方法,并基于K-means聚类建立了风险等级阈值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异常驾驶行为高发位置与交通事故发生位置具有一致性;通过对log对数底数选择优化、二级指标零值处理、指标权重分段计算3个步骤改进的熵权法,可弥补log对数函数无法计算零值指标熵值的缺陷,避免指标权重为负、指标熵值与权重反映信息不一致的现象;两步聚类避免了孤立数据点对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影响。以重庆市4条城市道路(总长约38 km)进行实例验证后得出,道路交通安全熵与交通事故表征的道路交通安全状态趋势一致;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等级可划分为高、低风险2级,道路交通安全熵优化阈值为0.042,最后,风险等级划分准确率为87.88%。研究成果可为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点辨识、交通事故预防预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对象,对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生态城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生态城区评价指标表明,青浦区目前的生态化程度一般,处于Ⅲ级水平,城市结构、功能及协调指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给出了青浦建设生态城区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公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推行科学合理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是提高公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模糊集合理论所提供的隶属函数、语言变量和模糊算子,建立一个基于模糊逻辑的宏观评价模型。采用二级评价方法,以西安市和昆明市为例进行城市公交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得出结论与实际调查基本相符,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进而明确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和不同出行方式的公众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差异性,对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调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首先,基于自主编制的公众交通安全意识问卷对5 029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其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了交通安全行为、交通安全态度和交通管理认知3个因子;最后,选取上述因子作为3个一级评价指标,因子所含条目作为17个二级评价指标,对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得分,并应用熵值法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灰色关联度,最终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公众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公众中,18~40岁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79),41~65岁(b=0.44)和65岁以上(b=0.45)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公众中,专科学历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1),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b=0.33);不同职业的公众中,事业单位人员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93),农民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b=0.33);不同出行方式的公众中,以公交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91),而以三轮车(b=0.35)和自行车(b=0.36)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研究结果可用于不同公众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度量,并为不同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升方法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输枢纽无缝衔接评价有利于加强枢纽衔接系统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提高衔接效率,促进城市一体化交通的发展。在分析评价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无缝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通过构建ISM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建立基于运能和效率并体现运输枢纽无缝衔接“安全、低碳、经济、畅通”4大目标和枢纽衔接5大能力(集散能力、协同能力、服务能力、组织能力、发展能力)的无缝衔接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从2个方面(运能和效率)、3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拓展层次)、3个维度(目标维、方式维、功能维)、目标划归(安全、低碳、经济、畅通)进行全面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