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顾志康  李旭宏  杭文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3):108-110,118
进行城市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前需要开展停车场调查,以得到停车场的基本特征参数、机动车进出记录和停车者的停车行为等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中的一些方法可以在数据库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根据机动车进出停车场的记录计算一系列的停车指标,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中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停车指标与停车场基本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联规则挖掘停车问询调查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分析停车者的行为特征,以掌握更多的停车信息。  相似文献   

2.
不对等信息显示的城市停车预调度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驾驶员出行过程中停车诱导效率最优化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停车不对等信息预调度模型。分析了停车调度研究的适用条件,以车辆到达停车场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交通流量、停车信息显示间隔、停车场选择概率、停车场饱和度等影响因素的量化方法,提出停车场不对等信息显示状态的阈值规定和自由组合寻优表达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方法研究;最后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同信息显示法和不对等信息显示法的停车诱导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自由组合寻优法可减少约28%的驾驶员车辆停放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3.
城市停车日益困难,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为了解决城市静态交通中存在的停车需求问题,基于传统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公共停车场的停车需求模型。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共停车场中的大润发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标地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建立了基于停车特性因素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并将计算需求量和现有实际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目标地点现有泊位可基本满足近期停车需求,但从长远考虑,该公共停车场的修建十分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现有停车场设计大多依据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在满足消防、通行等功能前提下,对车库品质和效率方面思考较少,盲目设定设计标准,导致停车场停车效率、品质与开发功能不能完美协调.针对以上问题以地下停车库为研究对象,从基础参数和条件出发,探讨停车库平面布局设计中的关键指标设计.深入探讨建筑空间和停车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各关键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不同设计要素条件对停车场空间使用效率的影响,对地下停车库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路外停车场停车效率,同时保障停车过程的交通安全,研究了路外停车场内部车行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利用有向加权图表征停车场出入口和车行通道布局及内部车行交通组织,将车行交通组织优化问题转化为邻接矩阵优化问题;以停车过程中的安全与效率为优化目标,构建潜在冲突风险、泊车行程时间和节点均衡系数3个评价指标,考虑停车场内部泊位数量和通道通行能力的约束,建立停车场内部车行交通组织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为比较优化前后交通组织效果,基于实际案例数据进行VISSIM仿真,选取出入口排队长度、单车泊车时间、冲突点分布及车位利用率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模型参数和交通流量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模型能够弥补定性研究的不足和主观经验判断的缺陷,实现路外停车场内部车行交通组织定量优化。(2)优化后出入口排队长度平均降低了25.8%,车位利用率在[0, 1.8]范围内的停车单元数下降了5.89%;冲突点核密度降低。(3)模型结果对潜在冲突风险参数在±0.1~±0.3范围内的变化不敏感,模型较为稳定;在-20%~+20%的流量变化范围内,优化方案单车泊车时间及平均排队长度变化范围均维持在10%以内,能够适...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是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和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系统建设为目标,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确定了2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邀请10位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计算并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建模方法,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计算模型,确定了综合隶属度和综合评分的计算方法。以我国某段高速公路为例,对其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文中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值的有效性。这一指标体系及其权值客观反映了该高速公路的实际救援能力水平,为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城市机动车停车绩效,为城市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引入模糊矩阵的概念,构建了城市机动车停车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和AHP法以及优化理论建立了机动车停车数学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绩效综合评价。采用平均加权法对评价因素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得到机动车停车绩效的综合评价结果。最后,通过对宁波市机动车停车绩效进行实际验证,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停车绩效状况,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路内外停车设施合理分布,减小停车成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保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整体效率,从路内外停车设施的关系出发,比较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特性及泊车者的停车行为特性,得出路内停车行为发生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建立了离散和连续的延误评价分析模型。假设停车需求与路外停车场已知,在综合考虑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绕行距离、步行距离及泊位供应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层次、多目标优化模型。用遗传算法求解,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路外停车场协调设置路内停车带,不仅能满足停车需求,而且能使平均绕行距离和平均步行距离分别减少80%和65.5%。  相似文献   

9.
停车设施规划方案的多指标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城市停车设施评价指标出发,深入研究各评价指标的内容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决策矩阵的标准化以及综合的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不仅可用于评价城市现状停车设施总体状况,而且为决策人员进行规划年停车方案的比选提供良好的辅助工具,算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停车场的规划与评价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出发,确定了模型中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对所有指标体系的重要度进行定量的指标判别,明确主要的准则层中所对应的不良指标情况。同时,以不良指标为主要着手点,分别以武汉市路网现状及停车设施2项指标的矢量大数据为支撑,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及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规范对地下停车场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规定不尽详细的问题,在国内设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工程取得的经验教训,从功能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停车场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原则,并对其设计内容包括车辆引导设施和行人设施进行了详细论述,可为停车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小城市小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城市停车设施供应总量增加速度远低于交通需求增长速度,导致停车难问题在小城市范围内也日益凸显。本研究对扬中市城市“停车难、停车乱”进行问题研判分析,结合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停车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调需、精供、优效”的城市停车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措施,缓解近期城市停车难题,促进远期停车系统健康发展,为小城市停车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动态交通设施研究分析,采取拓宽瓶颈路段、改善主要交叉口、修建地下车行系统分担地面交通流、科学组织单向交通等综合改造措施,增大路网通行能力,均衡交通量分布。通过对静态交通设施研究分析,采取有限度地增加停车位,借项目开发建设和人防工程改造的机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构建解放碑地下停车系统;繁华市区外围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停车场,倡导公交出行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诱导设施以及对停车收费进行差别化管理等措施,达到综合改善车行交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多维因素对出租车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影响机制与局部关联特征,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研究多维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首先,利用出租车GPS数据在分析夜间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夜间场景下的研究区域及时段划分;其次,从建成环境、人口分布、路网结构3个维度提出夜间出行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基于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和路网数据进行指标量化。在交通小区尺度下分时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局视角探讨不同时段下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效应;通过构造距离负指数衰减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量化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变动的过程。最后,借助M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直接效应大多在0.05水平下显著,而溢出效应差异明显;美食与停车设施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两者的溢出效应在不同时段分别表现为负向和正向影响,即美食设施呈现出虹吸现象,停车设施具有诱发作用;停车和美食设施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变化均具有非线性衰减特征,分别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形过程和负向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并在地理距离分别为1 500 m和1 000 m时,空间溢出效应达到最强;MGWR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经典GWR模型,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关键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空间作用的异质特征显著。研究结论从夜间设施影响范围及强度的空间差异等方面为夜间交通需求的科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夜间商业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绿色、低碳交通是国际发展趋势,是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共识。国内也正在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完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打造绿色交通示范工程。北京市修建了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工程,道路开通运营后,以其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便捷高效的通勤效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迅速成为一条“网红”道路,得到广大市民和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认可。在目前国内相关规范标准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工程实践,对设计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针对自行车专用路设计要点,详细说明了自行车专用路的交通需求分析、线型关键指标的选取、交叉口设计原则、标识指引系统的分级分类以及配套的助力系统、停车设施、休息驿站、监控、广播、计数、求助报警对讲系统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关键线型指标的选取,并对国内外相关规范进行了整理罗列。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价城市常规公交线路运行效率是优化公交线网、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构建以线路配车数、线路长度、平均站距、非直线系数、发车间隔、运行速度和票价收入比为投入指标,客流服务居民数量比和每公里收益为产出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公交线路运行效率进行评价。为了修正小样本情况下随机因素带来的偏差,采用Bootstrap抽样法扩大样本数量使之接近总体分布;为了降低效率受指标维数影响的风险性,引入基尼不纯度(Gini impurity)系数赋予各指标子集权重并求出综合效率值,以此联合提升传统DEA模型的区分能力。同时,针对DEA模型难以确定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的问题,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量化各评价指标对公交线路运行效率的影响程度。基于构建的Bootstrap-DEA-Gini模型来联合改进DEA模型,并以广东省佛山市457条公交线路为例对其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平均站距、线路长度和非直线系数对公交线路的运行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平均站距影响最大,影响程度高达0.98。平均发车间隔偏长、非直线系数偏大和线路配客座总数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停车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停车设施规划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先列举了停车设施的建造型式并分析其特点;然后从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和停车场建造型式的关系,得出了不同停车设施的适用范围;最后提出停车设施规划的要点是合理调整停车设施供应结构,即停车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路外公共停车场、路外配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三者泊位数的合理供应比例。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能力约束下的旅行选择和停车行为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出行者对旅行路径和停车设施的选择、道路路段和停车设施的能力约束以及道路网络的需求弹性。构造了数学规划模型,证明在非主动能力约束下,网络均衡条件与该数学规划模型等价;当能力约束为主动约束时,该数学规划模型的解不是网络均衡解,但当对路网的饱和路段和饱和停车设施征收某个附加费用之后,网络均衡解满足能力约束。设计了增广的Lagrangian对偶算法和部分线性化算法来求解该模型,并利用算例来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效率及评价交通政策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停车收费、新增停车设施、停车设施与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距离将显著影响出行者的旅行选择和停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矿用无人运输车辆作业环境恶劣,存在大曲率弯道、坡道等非结构化道路明显特征,对无人化运输控制要求高。为改善PID等传统控制算法适应性问题,提高无人驾驶轨迹跟踪的车辆横纵向控制精度,提出一种纯跟踪与PID结合的多点预瞄横向控制、考虑模糊控制表参数拟合的纵向控制方法,减少控制参数的同时提高算法效果。根据传统控制算法设计基础控制器,结合基础算法优势进行横向与纵向控制算法设计,通过硬件在环仿真和实车测试验证算法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横向控制算法与斯坦利算法相比,车辆路径跟踪精度有明显改善,纵向控制方面,速度跟随误差<1 km/h,保证了车辆驾驶时的平稳性与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