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贯彻"严检慎修"理念为主线,从高速铁路工务维护管理模式及管理体制、安全风险管理、设备检查监控、维修作业管理、设备质量管理、灾害监测、信息化管理、提前介入、职工队伍建设和高铁文化创建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做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以实现高铁工务设备"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  相似文献   

2.
高效管理高速铁路工务设备数据对提高运营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介绍高速铁路工务设备数据的管理现状,对建立工务设备大数据应用进行需求分析,提出基于数据服务平台的工务设备大数据总体框架及相关功能。以京沪高速铁路工务专业为例,搭建京沪高速铁路数据资产汇集平台,并开展大数据应用。结果表明,基于该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工务设备维修管理和提供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现状出发,结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提出工务、电务、供电“三位一体”的综合养护维修管理模式.在沪宁、沪杭城际高速铁路的实践表明:实行“三位一体”综合养护维修,安全得到了保证,质量得到提升,效率得到提高,专业管理没有弱化.在列车高速高密度运行、全面实施夜间天窗集中检修、人力资源更趋紧张等情况下,推行综合维修管理模式是提升高铁维修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开设综合维修“天窗”对行、车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是高速铁路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高速铁路区间设置渡线对工务维修作业效率的影响,结合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经常保养、临时补修的作业内容和作业过程.对有、无区间渡线情况下维修作业情况进行比较,量化分析了区间渡线对高速铁路工务维修作业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工务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提出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工务设备的检测与监控、标准体系及现行推进的工务信息化等工作要点,为今后我国高速铁路建立与之适应的基础设施维修管理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铁工务基础设施健康服役,是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高铁开通运营十余年来,工务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整体良好。受初期建设质量、养护维修、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高铁工务基础设施发生设备故障。重点分析我国高铁工务基础设施安全服役状态分布规律,研讨导致工务设备故障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建议,为设备维管单位开展运营期高铁工务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我国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维修特点,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经验,探讨我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的几种模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认为基础设施的管检修主要体现在各系统的部门化和专业化,并对各种轨道结构维修管理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测算,为我国高速铁路工务综合维修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铁路部门坚持以工程质量为首要目标,开展工程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紧紧依靠管理和技术创新,强化高铁工程质量控制。结合国情、路情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适应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质量体系和过程控制等管理要素,构建确保高铁质量可控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针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涵盖工务工程、动车组、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安全风险防控、系统集成等7个方面的我国高速铁路产品的技术标准、工程建设标准、运营维修技术标准,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9.
康高亮 《中国铁路》2011,(2):16-21,33
2010年工务系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绩。2011年工务系统的主要工作和目标是以京沪高速铁路开通为标志,推进高速铁路维护管理迈上新台阶;以施工防洪安全为重点,努力实现工务安全管理平稳有序;以质量均衡稳定为目标,全面做好线桥设备维修工作;以实现结构等强为原则,全面完成工务大修各项任务;以强化专业管理为手段,努力使工务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以提高质量效率为方向,大力提高养路机械运用管理水平;以促进全面发展为重点,统筹完成2011年工务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关于工务工作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快张桥设备现代化进展,改善维修手段,加快工务设备维修管理进程,加强工务部门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巩固与发展工务安全基础标准线建设等方面阐述“九五”期间工务工作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场调研,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3种主要维修管理模式:分专业站段管理模式、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梳理目前高铁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结合部维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比分析结合部不同维修模式。从成立结合部设备维修小组消灭结合部、融合规章标准、统一生产组织、实行联合考核、强化综合培训、推进科技创新6个方面,提出工电供融合背景下专业结合部一体化维修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及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检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面向高铁工务、电务、供电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需求,按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综合应用"原则,融合发展综合巡检和搭载式检测设备、统型固定监测装置和小型专业检测仪器,构建铁路基础设施综合一体化检测监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铁路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处理、融合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前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掌握基础设施状态演变规律和预测其变化趋势,并依据设备技术状态进行预防式维修养护。最后,针对我国现有检测监测体系,从综合检测技术、综合维修管理技术和检测数据分析应用方面提出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达8 000余公里,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高速铁路的工务维修模式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按照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结构形式,通过研究北京、济南、上海、郑州、武汉、南昌等铁路局和广铁集团公司已开通运营的250 km/h和350 km/h高速铁路线路工务检修、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技术体系的雏形,为我国高速铁路工务综合维修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车载设备维修案例知识结构性差、重用率低、维修经验缺少有效存储与检索三大问题,结合高铁设备维修案例多样性,案例知识组成及结构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高速铁路车载设备维修案例知识管理框架;其次,构建一个由五要素组成的高铁车载设备维修案例本体;然后,提出一种本体与CBR相结合的案例检索模型。结果表明:由五要素组成的高铁车载设备维修案例本体可实现一个表示结构化,管理精细化的维修案例库,本体与CBR相结合的案例检索模型提高了案例检索的准确率与案例知识的重用率。最后,通过高铁维修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高铁车载设备维修案例知识管理模型可较好实现案例知识的有效存储及检索,提升了维修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相对其他高速铁路发达国家,我国高铁维护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归纳我国高速铁路固定设备的维护体制模式,分析现存4种维护模式的优缺点。从加强工务、电务和供电等方面协调配合的角度,对我国高铁设备维护的创新模式进行前瞻研究。高速铁路设备维护的专业化、一体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我国高铁维护业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相关的客运专线工务养护维修系统主要基于工务设备基本信息的查询及统计,缺乏对工务基础设施深度信息挖掘与诊断,并不能有效指导路局及所管辖各工务生产单位开展日常管理及生产任务;如何对检测数据、维修信息的统一管理及维护以及建立维修知识库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结论:(1)基于SOA的客运专线工务维修辅助平台主要将身份(角色)认证、作业、设备、人员、知识信息管理等不同业务服务集成;(2)该平台可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判断轨道、路基等高铁基础设施的损伤;(3)可利用该平台完成现场消息的双向推送;(4)平台提出了面向维修知识的设计理念,可辅助工务维修人员生产。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已成为我国铁路运输服务的第一品牌,如何确保高速铁路运行安全性、乘坐舒适性和正点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高铁运行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工务设备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置是不断提升高铁运行品质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工务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继续深化维修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源头治理、严控高铁维护关键环节,加强桥隧、机械车专业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措施,并提出2016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保持工务安全稳定,均衡提升线桥设备质量,实现维修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9.
广州铁路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维修基地信息系统覆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工务、电务、供电专业和大型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检修(设备的状态修、大修、高级修、抢修)。简要介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的功能、层级结构及子系统间的互联方式。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是按设备的状态进行必要的“状态修”。建立综合信息传输网,及时制定检修对策,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线路设备数据,指导养护维修,使设备始终处于可靠受控状态,提高高速铁路线路养护维修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