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长明 《路基工程》2018,(5):202-207
针对横琴地区最大深度逾40 m的深厚软基,根据低填土路堤的特点,结合工程地质、岩土层特点,对路基的填土高度、软基处理深度、验收标准进行分析,分别对一般路段、既有路基衔接路段、结构物衔接路段、净空受限路段等,提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双向水泥搅拌桩、长短桩复合地基和高压旋喷桩综合处理方案。工程验证,软基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水泥搅拌桩在高填方软基路段的应用难题,以高恩高速公路K20+076~K20+513段软基处理为例,通过施工方案比选与工艺优化,对推荐方案进行了稳定性验算,对成桩后的水泥搅拌桩进行了承载力试验,对软基路段进行了应力和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在填土高度8 m^14 m的软基路段,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综合处理方案可行,质量可控,造价合理,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桥梁台后高填土路段软土地基处理比较分析,采用水泥搅拌桩做为软基处理方案,并提出设计要求及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指标,便于指导搅拌桩施工。  相似文献   

4.
姜海青 《路基工程》2012,(5):97-101
在加宽路基处理问题的研究中,根据新旧路基在含水量、压缩性、承载力等工程性质的特点,普遍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加宽路基做加固处理。近年来地基处理采用新型的双向水泥搅拌桩。从两种搅拌桩加固路基的试验入手,对比分析了两者对已有结构的影响程度、新旧结构的差异沉降以及工期影响。通过工程监测验证了双向水泥搅拌桩各方面都优于普通水泥搅拌桩。  相似文献   

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高等级公路软弱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按一级公路设计的深圳某工业城七号路,沿线大部分路段为松散的人工填土和淤泥、淤泥质土路基,为了提出合理的地基加固方案,结合当地的实际土质条件在K3 277-K3 307段30m长内进行水泥-土搅拌法设计加固试验,处理后的复合地基试验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桩型、桩间距及填土高度对拼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采用二维比奥固结理论,利用FLAC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控制PTC管桩处理效果优于水泥搅拌桩,桩间距1.2~1.5 m变化对水泥搅拌桩处理效果影响不明显,而桩间距2.0~3.5 m变化对PTC管桩处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设计首先应合理选择处理方案,在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取桩间距,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漳州港尾铁路复合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探讨了桩间距和桩长对路基路堤边坡稳定和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了桩间距不变、长短桩结合设置工况下路基稳定系数、复合地基承载力、工后沉降的变化情况,以寻求最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国铁Ⅱ级铁路采用长短桩结合设置的多向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案合理、可行,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柔性桩对高铁路基的加固效果,结合沈丹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地质条件,选择深层搅拌桩、水泥粉喷桩进行加固处理,成桩后对地面沉降、测斜、土压力及土工格栅变形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深层搅拌桩、水泥粉喷桩形成柔性桩在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中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国道GZ40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K34~K76段部分路段工程实例,简单介绍了一种利用干拌水泥混凝土夯扩桩进行路基加固的技术特点、施工工艺、受力机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工程采用C20干拌水泥混凝土夯扩桩对该路段路基进行了加固,加固后的路段路基未出现新的沉陷,这说明加固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高填土路堤地基处理施工中常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素土回填加堆载预压的处理方法.但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不但施工周期长,而且回填土强度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后期沉降较大.该文以位于黄浦江边上的前滩大道工程为实例,对于填筑高度大于1.5 m的路段,地基处理采取水泥搅拌桩加固、二灰回填的复合地基处理,克服了施工周期短、后期沉降控制要求高、梅雨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软土地基的特点,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对路段进行处理,以减少工后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以莆田市涵江区火车站站前道路建设项目为依托,分析水泥搅拌桩布置间距、桩径、桩长、水泥土强度等因素对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路基沉降的影响,以达到合理优化设计参数、在实际工程中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王学刚 《路基工程》2012,(2):151-154
针对吹填土路基处理技术决策中是否需要进行处理,是深层处理还是浅层处理的问题,基于BP神经网络构造了软土厚度、软土压缩模量、地表硬壳层厚度和吹填土路堤高4个参数的吹填土路基处理方式决策模型。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以及回判和预测,实现预测结果和实际处理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依托浙江某县吹填场地软基处理工程,对吹填场地内常用道路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外部环境、管线开挖等多方面比选与分析,最终确定一般路段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处理,桥头路段软基采用钉型双向水泥搅拌桩处理,研究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托某高速公路软地基土处理工程,对工程现场路基软土性能指标进行检测,提出了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加固方案,并与传统水泥搅拌桩加固方案的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两种软基土加固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明确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设计方案的重点参数和关键工艺;对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试验段进行承载力检验和沉降变化监测,明确其软基土加...  相似文献   

15.
以某地道路工程为背景,对比分析了原始雨林区沼泽路段水泥搅拌桩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软基处理方案的适用性及可靠性。研究认为,水泥搅拌桩方案受软土有机质含量及含水量的影响,成桩难度大,而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方案在承载力、稳定性及沉降方面均可满足工程需要。该成果既可为原始雨林区沼泽路段公路的建设与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又可为前期的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内桩土应力的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期期内,随着上部荷载的桩体、桩间土应力不断增大,桩土应力比的总趋势为增大。路基固结稳定期内,桩土应力比值变化不大。在填土高度5 m以内的柔性路基作用下,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范围为2.18~2.71,远小于单桩承载力测定的3.0~10.0。  相似文献   

17.
水泥搅拌桩是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措施,而目前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往往依靠经验法。为了明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承载特性及沉降特性,进而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应用,基于D-P本构模型,建立桥头过渡段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桩长、桩身模量、桩间距、桩间土模量等计算参数对于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特性,并对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某高速桥头过渡段路基优化方案,最后以验证精度后的GM(1,1)模型对试验路填筑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1.8 m≤桩间距≤2.0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显著,桩间距≤1.6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平缓,推荐桩间距选取范围为1.6 m~1.8 m;桩身模量和桩间土模量对承载力影响次之,随着桩身模量的增加,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逐渐减小,当桩的模量为60~120 MPa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相对较小;路基顶面沉降量随桩间土压缩模量增加而趋于减小;以优化后的方案铺筑试验路并进行沉降预估,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对控制差异沉降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以为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广东省怀集至三水公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四搅四喷"施工方法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中与常规"两搅一喷"施工方法的软基处理效果的对比,通过轻型静力触探、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贯入、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等试验,阐明施工方法、土质等对水泥搅拌桩施工成桩质量的影响。在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成后,根据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对本工程水泥搅拌桩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省文昌市文东路二期B标段工程为例,按照现行设计规范提供的不良路基处理方法及相关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投资,对CFG桩与碎石桩两种针对较厚软土层的路基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CFG桩处理效果优于碎石桩;CFG桩单价较高,但对于较厚的软基,经济效果更优。该工程经处理后,路基压实度及弯沉值均达到规范设计要求,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软土地基处理成为施工企业必须掌握的技术,水泥深层搅拌桩技术是较为常见的软基处理方式,能令路基软基得到强化。从施工前、中、后三方面具体分析了深层搅拌桩在施工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令施工人员更为熟悉该技术,也令该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更为普遍,从而保证道路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