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工工法在翔安海底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翔安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并结合数值方法,对CD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大跨度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施工工法对隧道结构的变形及受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拱顶下沉量比CRD和CD法小,而CRD法施工引起的该值又比CD法小;在控制隧道结构水平收敛方面,CRD法效果最好,它所引起的隧道水平收敛量值明显低于双侧壁导坑法和CD法.在支护结构安全性方面,应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结构受力较好,结构安全系数较大,而采用CD法施工时,隧道边墙安全系数小于1.因此,在翔安隧道施工期间,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为合理工法.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地铁9号线鹿丹村站后渡线隧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对大跨度地铁渡线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E断面分别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施工对衬砌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并对CRD法开挖顺序进行探讨,对隧道的施工方法和开挖顺序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隧道施工中如何在最大保护环境前提下条件下快速、安全、顺利地通过隧址不良地质地段进行施工是困扰将军沟隧道施工的技术难题。论文通过数值分析,对比了台阶法隧道施工和CRD法隧道施工围岩的变形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并结合将军沟隧道的施工现状,建议将军沟隧道穿越浅埋挤压变形段宜采用CRD法。论文介绍了将军沟隧道穿越挤压变形段的施工技术对同类隧道的施工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变形问题一直是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CRD(Center Cross Diaphragm)法是软岩隧道施工的常用工法之一。现以某地新建隧道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CRD法隧道典型断面进行变形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隧道变形以拱顶沉降和拱底隆起为主,施工中应注意对这两部分重点观察防护;拱腰和边墙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方向转变情况;观察断面的变形会受到前后断面施工的影响,变形多发生在观察断面的前后断面开挖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城市交通的愈发拥堵,连接各城区之间新建公路隧道工程多采用大跨暗挖方案,因此隧道浅埋段施工对围岩扰动控制影响分析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烟台五卒山隧道,采用FLAC3D选取两种适用的施工方法对该隧道浅埋段开展施工工序优化分析,分析不同施工方法对隧道围岩的扰动影响。分析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引起隧道的最大沉降位移比CRD工法增大约13.7%;双侧壁导坑法的最大水平收敛约为CRD工法的3.08倍;底部隆起值CRD工法略小;说明采用CRD工法对工程围岩扰动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地层条件下的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赵磊  王栋 《路基工程》2010,(6):88-90
针对目前国内采用CRD法修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临时中隔壁的安全性研究很少,结合武广客运专线浏阳河浅埋大跨度隧道对中隔壁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在CRD1,CRD3部超前的情况下,中隔壁上部的水平位移明显大于下部,但结构安全系数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7.
厦门东通道CRD法施工段中隔壁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国  王明年  俞尚宇 《公路》2008,(3):207-211
针对目前国内采用CRD法修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临时中隔壁的安全性研究很少的情况,结合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对中隔壁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做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在CRD1、CRD3部超前和CRD1、CRD2部超前的情况下,中隔壁上部的水平位移都明显大于下部,但结构安全系数相差不大。以上研究为隧道的信息化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的相关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针对偏压隧道问题,通过运用ANSYS软件对偏压隧道进行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隧道在CRD法不同施工顺序下的岩体与支护的应力应变情况,归纳出随着开挖的进行,围岩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支护结构的最大内力值及其位置。结果表明:偏压隧道在CRD施工方法中,先开挖埋深小的一侧对隧道的影响比先开挖埋深大的一侧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下穿滑坡隧道的开挖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及初次衬砌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采用中壁交叉法(CRD)进洞对控制开挖施工中围岩位移、应力变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受滑坡体的影响,隧道围岩纵向应力偏大,初期支护承受很大的纵向拉应力,拱顶和拱底处拉应力高度集中,而采用CRD法进洞能及时对开挖部...  相似文献   

10.
在大断面的浅埋型偏压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施工技术是CRD法,其应用范围较大,即使施工空间很小也不影响施工效果。基于此,文章选取了某省大断面的浅埋型偏压隧道为研究背景,介绍了CRD法的工作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主要探讨了CRD施工技术的施工流程、工艺要点及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最终提高了该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金宝 《隧道建设》2010,30(6):701-705
为解决地铁车站的施工通道与主隧道的施工转换,从转化工序、临时支护费用、安全、质量、综合效益等方面对CRD法和上挑洞法2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在地层较好时小断面转入大断面隧道交叉口可优先考虑上挑洞法,对于地质条件较差时可考虑CRD法。对与本工程类似的洞口转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武汉市重点工程东湖通道团山隧道项目小净距隧道的工程实际,进行施工工序的优化,改交叉中隔壁法(传统CRD法)为优化后的交叉中隔壁法,提出拆除临时抑拱和中隔壁以利于大型挖机掘进的施工;将摩尔-库仑等面积圆屈服准则代替传统摩尔-库仑准则,建立小净距隧道施工工序优化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情况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岩土体受力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施工工序满足应力应变要求。研究小净距隧道施工优化方案爆破开挖安全性,进行爆破动力响应的二维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分析爆破震动作用下初衬动力反应,通过现场实测波形结果,评价按施工下部导洞前拆除临时仰拱的CRD法条件下围岩抗震动的安全性。从而顺利完成了施工,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缩短了施工工期。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类似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安全施工,采用Midas GTS NX大型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结合某具体工程,对比分析了交叉中隔壁法和双侧壁导坑法两种开挖方法。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开挖对路面沉降影响范围主要在距隧道中线1倍洞径以内,其中CRD法对路面影响相对较小,且开挖施工时围岩能更早地达到稳定状态;采用加固圈模型模拟分析超前支护,加固圈内部以及与周围岩体交接处出现了一定的应力集中现象。对于超浅埋大跨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时应选择CRD法,同时应注意加强支护参数以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以V级围岩条件下石家庄某浅埋小净距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用不同施工方案的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单侧壁导坑法、CRD法、上下台阶法和CD法4种施工方案的隧道拱顶沉降、拱底隆起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控制围岩竖向变形和地表沉降方面,CRD法最有效,上下台阶法最差;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地表沉降槽由2个变成1个。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金梗 《隧道建设》2008,28(4):399-402
分析拱顶下沉、水平收敛以及内力量测对隧道结构安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跨度海底隧道采用CRD法施工时,以隧道拱顶下沉为主作为施工监测控制基准比较合理。结合在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和工程险情资料,对该隧道CRD法(导坑施工顺序1-3-2-4)施工位移判定基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拱顶下沉量以及拱顶下沉速率的控制基准。研究结果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信息化施工和现场控制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长湾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3种工法穿越岩层进行了模拟,得到了3种工法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规律。结果表明,CRD法对于隧道变形的控制明显好于双侧壁导坑法和CD法,开挖引起的全局最大应力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D法、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引起的塑性区范围最小,CRD法次之,CD法最大。从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范围可以看出,CRD法优于双侧壁导坑法优于CD法,故建议本工程中Ⅴ级围岩区选用CRD法,Ⅲ级围岩区选用CD法,Ⅳ级围岩区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取3种方法中任意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厦门东通道CRD法施工段中隔壁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内采用CRD法修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临时中隔壁的研究很少,结合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施工过程中中隔壁的变形及其规律进行了分析,这为实现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的相关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并为新建隧道选取更适合的施工方法,以某新建浅埋暗挖隧道为例,借助于NASYA和FLAC 3D,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由于覆土越大,对隧道支护的压力越大,新建隧道引起的土体的沉降值便越大,表现为路基下方围岩的沉降大于路肩下方的;第二,由于临时支撑能对土体的变形起到削弱作用,所以采取了更多临时支护的CRD法施工引起的道路沉降值明显小于台阶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值;第三,本工程中将三台阶施工方法替换为CRD法后,既有路面最大沉降值从14.7 mm减小为12.9mm,降低值为1.8 mm,但台阶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故推荐本工程采用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19.
为了量化研究施工扰动对隧道工程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与施工扰动影响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构建了最小施工扰动分析方法及其与隧道工程稳定性的关系。利用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指标建立了反映施工扰动影响的隧道位移评判指标,并依据规范给出了拱顶下沉指标和周边收敛指标取值范围。提出了考虑围岩对原岩应力力学状态的继承能力和围岩安全状态的围岩自承载能力评判方法与表达式,给出了围岩自承载能力评判区域。修正了既有隧道衬砌安全系数,提出了反映施工扰动影响的隧道衬砌安全度评判指标。构建了由隧道位移评判指标、围岩自承载能力评判指标和衬砌安全度评判指标确定的隧道施工最小扰动综合评判公式,并给出了隧道施工扰动程度与隧道稳定状态对应关系及等级划分标准。采用提出的最小扰动分析方法对福州机场二期高速公路工程中金鸡山隧道的两种施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施工,隧道稳定性均属于良好级别,双侧壁导坑法对隧道扰动程度小于CRD法,隧道施工采用双侧壁导坑比CRD法更有利于隧道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哈大客运专线重点隧道——台山隧道施工实例,主要介绍该隧道位于浅埋偏压地段,为哈大客运专线两座扩大断面隧道之一。该隧道最大开挖断面为209m2,是目前国内客运专线施工中最大的扩大断面隧道。设计Ⅳ、Ⅴ级围岩段采用CRD工法施工,但由于该隧道为石质围岩,爆破对中隔壁影响很大,因此在保证安全质量前提下,对原设计工法进行了创新,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