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解读,进行交通发展分析、道路网分析、交通规模分析和片区交通分析,为大学城片区及类似地区道路建设、交通组织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CBD地区,地下道路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三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河东片区核心区市政工程"为工程背景,对地下道路设置、出入口考虑因素及布置形式、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此类项目的特点,为今后的地下道路及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对规划道路网方案进行多角度评价,提出了利用成熟商业软件的二次开发语言对软件基本功能进行拓展的思路。在总结EMME宏的功能和开发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EMME软件的特点和道路网评价指标的内涵,选择"路段平均服务出行距离"为开发对象。面对多路段和多方式的开发要求,详细介绍了开发思路、属性设计和宏文件的构架设计,最终将所需功能拆分成1个主宏文件和5个子宏文件组合实现。在实例部分,运用开发的宏文件对滁州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价,用数据说明规划方案中各等级道路路段服务的平均出行距离与道路等级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城市商务核心区在较小区域内集散巨量不同性质交通,交通矛盾突出,开发地下车行系统已成为缓解核心区拥堵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地下车行道路系统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整合停车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国内商务核心区的地下车行道路系统工程案例为基础,从设计原则、等级体系、布局与规模、设计标准及出入口布设等方面探讨了商务核心区地下车行道路系统设计,希望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哈尔滨市道路交通模式为例.通过对国内外大城市道路网结构型式及其对应条件的分析,探讨了大城市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基本概念,据此定义了城市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评价指标,并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适合哈尔滨市具体条件的由分区环形道路、区间联系道路、外围环路组成的分区式道路网结构型式.由此提示在大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与建设中应重视对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不合理,会造成拥挤、延误等问题,甚至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文中提出的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模型,以得到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最佳位置.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出入口匝道连接片区;利用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计算各片区重要度.计算所有片区重要度平均值,将重要度大于平均值的片区作为连接片区.按照道路等级选择连接片区内可连接的道路类型,根据饱和度确定可连接道路.根据高速公路出立交匝道间距为确定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布设位置.这一方法确保了高速公路主线、出入口匝道、连接道路三者车流的安全与通畅,以及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叉口指路标志版面设计体例虽在国家标准中有所规定,但各地指路标志的设计体例差异较大,道路使用者易引起歧义,需设计一种能被道路使用者快速、准确理解的交叉口指路标志体例.文中对太原市某片区道路网指路标志进行调研,按照版面体例将该区域指路标志进行分类,得到9组连续2块交叉口指路标志的组合体例及2组改进的组合体例,采用"填空题...  相似文献   

8.
谭先林 《国外公路》1996,16(2):12-17
该研究以日本地方城市道路网模式评价和环状道路必要性为目的进行多方分析。首先拟定不同的道路网模式,考虑交通出行的起、终点不同和道路网上运行状况的不同,对整个路网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探明了道路网模式与出行效率评价值之间的关系和环状道路的功效性;接着利用道路网的可达性评价值、出行效率评价值和道路网密度等指标,对日本和英国的地方城市道路网进行评价分析,据此明确了两国地方城市的道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天津滨海新区现状道路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滨海新区西部新城起步区内的道路路面结构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片区内各等级道路的不同路面结构,力求使路面结构形式适应滨海新区各功能型片区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拓展,特大、超大城市核心区交通需求旺盛,核心区路网结构性缺陷等导致交通需求与道路供给的客观矛盾.通过分析城市核心区内涵,研判城市核心区用地开发特征及典型交通问题,提出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策略.以成都市高新南区益州大道地下道路规划设计为案例,制定了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设计方案,可为特大、超大城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增加城市道路网有效供给,解决组团或片区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对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对策.从微循环系统的定义及功能出发,分析了目前道路微循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述.从4个方面提出了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指出城市中心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的关键是要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采取高效可行的综合措施,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最后,以北京市西城区微循环道路为例,应用交通仿真方法,论证了道路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改善后区域路网时间可达性指标由10 min22 s缩短为7 min41 s,提升了该区域道路微循环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路面养护活动中不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低等级公路,养护资金都面临着资金有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优化解决区域路网养护资金的分配问题,通过对佛山市县道路网路面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引用路面性能组合状态方法、动态规划法、重要性评估等,基于路面状况的基本需求,设定最大化路面优良路率目标,提出约束资金条件下县道路网路面养护修复资金的优化分配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路面养护修复资金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道路养护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养护修复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21,(8)
道路网密度的研究有助于区域交通规划的制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贵州省88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以总道路网密度和加权道路网密度为主要指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贵州省农村"组组通"背景下道路网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道路网密度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总道路网密度的平均值为0.702km/km~2,加权道路网密度的平均值为0.060km/km~2,省内各县(区)的道路密度差异较大,道路网空间分布不平衡;(2)贵州省各县(区)路网密度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特征;(3)贵州省道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GDP密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为例,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从道路交通供需、道路投资及国内外同类城市类比三个方面对道路网规划建设的总体建设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期保障道路网规划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大城市道路交通政策制订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布局相对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考虑不同城市特点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布局相对评价的意义,在分析城市条件和道路建设条件对城市道路网络综合效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道路网相对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假想道路网络和实际道路网规划方案为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现有穿山隧道已不能满足交通出行的需要,修建复线隧道是缓解现状隧道交通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如何修建复线隧道,并对相应的立交节点进行改造,以便接入城市核心区路网,以重庆市大学城复线隧道和红槽房立交为例,分析讨论城市复线隧道与片区路网的衔接,相关立交节点改造与周边道路、既有构筑物的关系,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网容量的数学模型与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既能体现道路网交通特性,又能综合考虑道路网服务水平、交通的环境影响等隐含因素的城市道路网容量数学模型。以平衡配流算法为基础,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该算法能快速求解大规模道路网络的容量计算问题,并给出提高道路网容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重点从气候片区、交通荷载等级、路基等级、结构安全等级等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系统地划分了广东省交通荷载等级、路基等级以及气候片区,提出适合广东省的公路路面典型结构分类标准,并将可靠度设计指标引入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中,明确量化了各级公路路面结构的安全性标准.其研究成果为研究广东...  相似文献   

19.
在路网条件较为理想的区域实施单向交通组织有助于挖掘支路网络潜能、激活微循环、均衡道路网交通流量和强化区域交通疏导能力.文中在对单向交通组织特点和基本要求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单向交通组织实施现状;以广州市西关片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区域交通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西关片区单向交通组织的规划原则、思路及具体扩展和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对山地城市的道路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从城市总体与道路专项视角,以城市风貌、土地利用、功能布局、路网规划、路网结构、建设投资等为要素,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并以忠县白公片区为例,结合规划设计要点,对白公片区的规划路网进行优化研究,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规划设计要点可为道路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