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层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洞室大变形,为有效控制变形、保障安全的同时降低工程投资,很有必要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超前应力释放研究。从试验设计、区域地质素描入手,通过对超前洞室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变形规律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洞室大变形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主应力方向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地层岩性,对不同围岩条件下变形量的差异性做了定性分析。通过对不同支护形式下的变形试验研究,总结了不同支护形式的释放功效和变形特点,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合木寨岭隧道的实际施工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别对隧道的4种施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4种施工方法分别为全断面法、二台阶法、三台阶法和超前导洞扩挖法。选取适当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数值建模,从模拟结果中提取拱顶沉降、水平收敛、隧道应力、塑性区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最优的施工方法,即适用于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施工方法,以及相应的支护措施。并在讨论部分引用类似状况隧道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可以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铁路隧道的衬砌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角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开挖应力释放率模型,研究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衬砌压力.基于现场实测地应力和施工监测位移,根据台阶法开挖中存在的空间效应,推算未监测到的坑道周边位移和掌子面前方位移,再采用改进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隧道围岩的最终位移.利用开挖应力释放率模型获得隧道衬砌压力及应力释放规律.该规律与经典围岩特征曲线规律一致,且与工程经验和现场施工状态基本符合.采用FLAC3D软件对该段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验证了上述方法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均表明:由于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和初支效果不佳,使得关角隧道DyK307+ 900处衬砌压力较大,隧道结构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根据千丘榜隧道实际施工中围岩的力学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不同加载方式,不同应力场,对软弱围岩在隧道施工中隧道围岩位移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围岩在开挖后,整个围岩的初始应力被破坏,围岩的竖向位移及仰拱底围岩竖向位移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减小而增大,拱腰处围岩水平位移则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高地应力隧道施工技术是目前该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峡口复杂地质隧道高应力地段的施工实践,针对砂质粉砂质页岩、碳质页岩、砂质泥岩、炭泥岩等软岩地层,在高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采用综合超前预报技术、环向台阶法开挖、微振控制爆破技术以及多种支护技术组合,摸索出一套相对有效的应对复杂地质高应力隧道施工技术措施。根据现场监控量测试验结果验证了本工程高地应力隧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这对类似条件的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修建中的宜(昌)万(州)铁路堡镇隧道位于高地应力碳质页岩区,局部地段地下水发育,易产生软岩大变形.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加固圈厚度对围岩变形及围岩塑性区的分布影响规律,确定了合理加固圈厚度,为设计提供了依据,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刘喆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20,(6):29-32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是复杂地质环境下铁路隧道修建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探讨了现阶段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的主要型式,通过能量法理论,验证了分层支护和让压支护的设计合理性.依据\"先让再抗后刚\"等支护理念,重点研究了让压支护技术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前景,为同类地质条件下大变形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亮;陈寿根;杨家松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3,(4):87-91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为依托,对高地应力大断面软岩隧道的开挖技术进行探讨,认为开挖方法的选择、掌子面预支护的布置、弱爆破参数控制、相关监测技术的应用这4个方面是软岩隧道开挖必须重视的地方。锦屏引水隧洞软岩段的开挖,证明了在采用合理的掌子面预支护措施后,可以实现大断面(112 m2)开挖,其开挖进度比分块施工快,且施工组织方便灵活、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明垭子隧道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时,初期支护结构发生了严重变形。通过现场监控量测的方法对明垭子隧道采用的套拱法和双拱法两种支护形式的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层采用双拱支护结构形式可有效地控制隧道的变形,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目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岭脊区段为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围岩破碎软弱,挤压大,变形显著.迫切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变形控制技术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研究结果:通过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预留合理变形量、多重支护、适当提高衬砌刚度的柔性结构设计,短台阶或超短台阶快开挖、快支护、快封闭和衬砌适时施作的施工技术,成功控制了隧道大变形. 相似文献
11.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洞室断面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解决在建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针对其地质条件复杂和影响因素多变的特点,提出在隧道断面内设置超前小导洞的方案,利用小导洞的可变形性,将地层高地应力提前释放,使正洞开挖时处于可接受的相对低应力状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超前导洞位置、尺寸与断面形状。研究结论:以毛羽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程序对超前导洞不同位置、尺寸及断面形状等工况的释放率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施工组织、工程造价以及释放效果等综合因素,确定出了合理的断面形状与导洞位置,即导洞尺寸为:7.6 m(宽)×5.5 m(高),导洞拱顶距正洞拱顶距离为2.5 m。对应正洞A、BB’、CC’、DD’释放率分别为37%、54%、72%和59%。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正伟;高新利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1,(4):89-91
通过对某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现场实测,揭示岩体变形特征,掌握围岩压力释放规律,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并具有流变特性。支护结构应适应这种变形规律,持续提供足够的支护抗力,约束围岩变形不过快发展,因此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支护结构宜柔不宜刚,宜早不宜迟。施工方法选择上应达到对围岩压力逐步释放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关垭子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亢;杨其新;蒋雅君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5,59(10):114-118
关垭子隧道穿越极高地应力状态软岩,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变形。在工程地质勘查、现场调研、岩石力学试验及监控量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隧道变形特征,从隧道埋深、施工方法、围岩岩性、地应力及地下水等方面研究该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隧道大变形以围岩塑性变形为主,膨胀变形影响较小,并对类似隧道的设计施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高地应力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长度长,埋深大,地质情况复杂。针对隧道挤压大变形和岩爆事故频发的工程现状,对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对岩爆烈度进行预测,提出了坚持光面爆破、采用胀壳式锚杆加固、在喷射混凝土中外掺超细沸石粉和速凝剂、并辅以新型退火(柔性)钢丝网,增加钢拱架支护等有效的综合技术应对措施安全通过了烈度不同的岩爆地段。 相似文献
16.
在超大埋深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高地应力常导致大变形等灾害,平行导洞作为一种有效的卸压支护方案被广泛采用。以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平导支护失效前后正洞变形和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平导支护失效后,正洞变形显著加剧,拱顶沉降增幅达96.6%,上下台阶水平收敛增幅平均为16.2%。此外,围岩受力状态由受压转为受拉,导致正洞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出现明显偏压现象。随着平导塑性区显著扩大,最终与正洞的塑性区贯通,可能引发中岩墙失稳,进一步危及正洞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在高海拔山岭地区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长大深埋隧道不断涌现,多拌有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不良地质,对施工安全、进度及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通过超短台阶快速施工管理模式的工程实践,在确保防变形安全、防坍塌安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起到缩短建设工期,节约工程投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软弱围岩变形会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在横洞进入正洞施工交叉口段,应力分布不均情况下更易造成重大变形甚至坍塌,目前,对于该类隧道的施工技术还无现成的技术标准可遵循。通过林家屋基隧道横洞交叉口段软弱围岩的变形分析及处理,提出适合可行的施工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