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共生理性的国际制度、基于多边主义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参与国际制度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战略传播已经成为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通过梳理战略传播的理论框架、历史脉络及实践路径,对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梳理和考察。文章将战略传播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的决策部署视角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供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实践,蕴含着中国特色治理观的变革逻辑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追求,契合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标和需求,具有在国际层面推广应用的潜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机制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对国际海洋规则的完善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治理观实践其核心价值的重要场域和契机。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国际规则的完善,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维护和谐海洋秩序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在此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普世性、可推广的海洋治理机制和规则,实现中国特色治理观在国际层面的制度性安排。为此,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的宏观层面、规则制定的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的实践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多个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新理念和新政策,理解这些理念和政策对读懂中国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以及阐明中国高速发展的国际政治内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身份、视野以及价值等几个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西方对中国成长的看法存在着误读和偏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表明:中国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不但如此,中国还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中国也看到了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因此用全球性的视野提出了解决方案;此外,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中国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实现和平发展,实现和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承诺。  相似文献   

6.
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命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筑牢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特别是讲好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故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8.
文化语用实践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与信度。第一,就文化语用实践逻辑而言,紧密围绕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助力国际传播规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文化语用实践路径来看,以文化指示和文化行为为主要抓手,有利于国际传播实现从“话里”到“化外”的整体超越。第三,就文化语用实践自觉来说,在语言使用维度对接文化大循环背景下的不同类型文化信息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完成从“脱敏”到“高敏”的转型升级,也有益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提升国际认同度。总而言之,以文化语用视角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展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研究的视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2009年岁末.“南美明珠”秘鲁迎来了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在中国贸促会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下,由13家知名企业参与的”中国汽车国际巡展”,在智利首站后,又在秘鲁境内上演了精彩的“中国秀”。秘鲁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主流媒体纷纷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市场激励的知识产权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张力。为了促进疫苗的公平可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从数据开放共享、公共资金投入合作研发,以及知识产权豁免几个方面进行了知识产权政策调适。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体现了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价值冲突和路径分歧。我国应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将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在国际组织中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话语权争夺,积极呼吁回归知识产权制度本源,推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积极构建的一种全球命运理念,它包含众多维度方向,其中重要的一个维度是生态维度。在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维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维度指明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垃圾分类是生态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解决工业革命的遗留问题。我国的垃圾分类历经30年发展历程,从自愿阶段走向现在的强制阶段,生态城市、美丽乡村、节约校园的垃圾分类要根据实情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垃圾分类运动可使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人类提供更为美好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自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语料库,借助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从模态表征类型、映射类型、分类占比、认知理据、运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识解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解构政治理念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的叙事逻辑和过程范式。定量定性研究发现:语料运用图像、文字、布局、颜色、几何5种模态主要通过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跨模态映射和图像单独构成隐喻、文字阐释目标域的同模态映射构建了8种多模态根转喻和6种多模态根隐喻,多种模态符号同频共振,隐转喻良性互动,邀约海内外受众共通叙事。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重叙事辅线,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叙事主题。语料历时演变趋势表明图像模态在叙事建构中地位提升、呈现高度自明性,类型占比契合事变时移,视像化建构理路深受器重,但仍存在叙事内容不均、视觉表征同质化、叙事表达累赘繁复、内隐外显叙事背道而驰、叙事主体单一独白等不足,今后需在多模态叙事内容、叙事符号、叙事表达、叙事主体和叙事方式等维度持续深度耕犁。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甫》生动描写了主人公为保卫百姓的生命财产同恶魔殊死搏斗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通篇折射出古代族群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从而为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开了先河。同时,这部令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史诗不仅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的结合机制、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深刻揭示了氏族社会的顽瘴痼疾,即部落族群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显然,作者对氏族社会的动荡与危机的表征构成了审美客体和认识论评价体系。本文旨在探讨《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并借鉴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视角对这两个核心主题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带着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观察与思考,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最早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今年第一次举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就形成这么强大的出席阵容,2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除了中国周边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日报》1980-1989年的对外援助报道内容为参考依据,本文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报道特点.在该时期内,《人民日报》的公开报道仍偏向于对外援助的政治意义,但经济意义隐含.报道中的顺向规律和逆向矛盾,体现出中国从政治上确立既为“援助国”也为“受援国”的双重角色时显现出的智慧与尴尬.在特殊时期里,怎样兼顾相对“高调”的“援助国”和相对“低调”的“受援国”的角色并配合特殊时期的国家发展需求,《人民日报》小心翼翼地探寻着一个恰当的宣传路径.但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都不能与当时的对外援助实际情况和政策直接画等号,其中为了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所显示的传播策略,对于今天的对外援助报道和国家形象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重点。《共同治理》一书借鉴现代制度经济学和公司治理等理论,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大学治理结构,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各种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化,提出“大学组织定位一大学权力结构一大学共同治理”的分析思路和改革逻辑,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论及其路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同根相系,密不可分。然而,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与对外翻译研究长期在传播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框架内各自行进,相互区隔,前者蕴含的民族—国家本位思维与后者蕴含的人类—全球本位思维之间更是存有内生性矛盾。这种情势严重削弱了相关学术成果的实践效能。将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视为两种各自独立的行为,并分别展开研究,是造成这一情势的根本原因。将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视为一个整体,并以国际传播为立足点,展开译传合一的中国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研究,将有益于拓展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实践效能,最终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突破了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迅速发展为传播快捷、报道及时、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的优势传媒,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格局和全新的传播理念,而且拓展沟通的空间,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崭新舞台。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系统性方案,对人类社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一方案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重大命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变革的前瞻性、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引领性、对教育个体功能的统摄性。教育在努力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深化、实现自身个体功能的整合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