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使命与地方红色文化独特的教化功能具有高度契合性,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具有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数字技术手段,以及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等都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践,以及创设教学环境等方式来优化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弘扬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载体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二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所孕育的河南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构建讲好河南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传播河南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情况,高校思政课讲好河南故事迎来重大机遇和挑战,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河南特色、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思政价值和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典型故事,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互动等方式方法来构建讲好河南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工人,用坚定的革命意志、英勇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铸就的,将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有利于补足精神之“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思政课课程资源。通过深化“三教”改革,开展社会实践,创设红色社团,打造传播平台,多措并举,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思政课”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彰显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践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突出德技并修,应用信息技术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发现不足,研究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与作用。课程思政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了高职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创新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资源制作、促进了多元协同育人,应注意保护信息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措施,探索与高职院校特色相适应的思政教育途径,即: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寻求融合环节,促进思政、专业实践的结合;根据专业需求,设计科学的思政教学活动;优化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低压配电技术课程思政设计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在教学实施中采取项目驱动法、任务引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探索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入途径并建立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将思政元素承载的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探索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并拓展教学内容,能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遵循大学生思想转化机制,从大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手,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新理论、新成果时的新特点、新问题,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有效进行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学习宣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多种方式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全局思维有待提高、结构布局有待改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科学谋划总体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为内核,以构筑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条件,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保障,打造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列车智能运维)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聚焦技术和安全两条铁路运输生命线,树立学生追求技术精湛、安全至上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从专业课程体系提取核心价值知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素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三主线、两融合、一贯通”课程思政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13.
SACE作为澳大利亚的一所语言培训学校,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其语言能力,实现教学目标。高职恩政课若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和吸收SACE教学模式的优点,一定能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加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14.
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决策导向型评价,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维度构成,在教育评价中有着发展性优势。基于CIPP评价模型,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的特点和难点出发,构建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完整教学环节的“四维联动、三级递进”评价机制,是完善高职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大学思政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学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规范学生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需要从课程目的、教材编订、课程开设方式、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当代思政教育内容,将大学思政教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对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丰富居民出行选择、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与轨道交通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旨在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干扰,需要通过授课老师的理论知识教导、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思政理念培养,来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三观养成.因此,在新课改政策下,如何借助思政科目教学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倡导的职业精神之一,彰显了老一辈职业工匠身上所特有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蕴含着敬业、专注、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内涵.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高铁工匠精神对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书籍,以期在促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长足发展方面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丰富居民出行选择、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与轨道交通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旨在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干扰,需要通过授课老师的理论知识教导、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思政理念培养,来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三观养成.因此,在新课改政策下,如何借助思政科目教学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倡导的职业精神之一,彰显了老一辈职业工匠身上所特有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蕴含着敬业、专注、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内涵.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高铁工匠精神对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书籍,以期在促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长足发展方面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职业素养理念日益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中来,成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在职业素养视域下探索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明确思政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评价机制,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网上思政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育出能力与道德素质兼具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按照单独上“小课”的形式进行声乐教学授课,其集中力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显著特征,收到了极其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课改深入、学校扩招等新问题的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如果还是按照以往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课形式,势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一些艺术院校声乐课采用了上中课的教学形式。师范艺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开设声乐中课,不仅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中课的教学形式,学到声乐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