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共生理性的国际制度、基于多边主义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参与国际制度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3.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实践,蕴含着中国特色治理观的变革逻辑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追求,契合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标和需求,具有在国际层面推广应用的潜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机制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对国际海洋规则的完善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治理观实践其核心价值的重要场域和契机。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的变革和国际规则的完善,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维护和谐海洋秩序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在此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普世性、可推广的海洋治理机制和规则,实现中国特色治理观在国际层面的制度性安排。为此,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的宏观层面、规则制定的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的实践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多个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新理念和新政策,理解这些理念和政策对读懂中国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以及阐明中国高速发展的国际政治内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身份、视野以及价值等几个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西方对中国成长的看法存在着误读和偏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表明:中国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不但如此,中国还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中国也看到了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因此用全球性的视野提出了解决方案;此外,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中国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实现和平发展,实现和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承诺。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系统性方案,对人类社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一方案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重大命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变革的前瞻性、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引领性、对教育个体功能的统摄性。教育在努力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深化、实现自身个体功能的整合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战略传播已经成为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通过梳理战略传播的理论框架、历史脉络及实践路径,对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梳理和考察。文章将战略传播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的决策部署视角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供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积极构建的一种全球命运理念,它包含众多维度方向,其中重要的一个维度是生态维度。在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维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维度指明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垃圾分类是生态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解决工业革命的遗留问题。我国的垃圾分类历经30年发展历程,从自愿阶段走向现在的强制阶段,生态城市、美丽乡村、节约校园的垃圾分类要根据实情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垃圾分类运动可使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人类提供更为美好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富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主流媒体如何对其有效呈现和传递,推进世界民众理解和接受,面临实践的困境。学界相关研究侧重于“政治传播即说服”的研究路径,较多局限于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是人工操作的归纳或分类。本文延续政治传播的主流研究路径,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并借用奥兰·扬基于机制诊断学提出的治理理论,结合无监督机器学习模型,以中国日报网的相关报道为分析蓝本,考察国内主流媒体在国内和国际两个环境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如何呈现和传达这一理念,分析其现状与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相关新闻报道可以按照“将理论阐释转化为叙事性和情感性呼吁”“加强对其他支持者的主体形象塑造”“对政策进行多维度伞式呈现”的三条路径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9.
科技负载价值,实施“以德治国”,就是要对科学技术行为的适当与不适当做出合乎人类的价值判断,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和道德考量,“以德治国”是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辩证统一,要从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向注重公共制度理性的约束转变,科技共同体,政府和企业是科技领域实施“以德治国”的共同主体。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甫》生动描写了主人公为保卫百姓的生命财产同恶魔殊死搏斗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通篇折射出古代族群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从而为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开了先河。同时,这部令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史诗不仅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的结合机制、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深刻揭示了氏族社会的顽瘴痼疾,即部落族群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显然,作者对氏族社会的动荡与危机的表征构成了审美客体和认识论评价体系。本文旨在探讨《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并借鉴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视角对这两个核心主题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责任。公共采购的市场开放,既拉长和延展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也扩大和隐匿了经济链条上的各种经济和法律风险。公共采购的国际监管由此成为可能和必要。公共采购的国际监管,已经形成了以世界贸易组织下的《政府采购协定》为代表的硬法模式和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公共采购示范法》为代表的软法模式。二者在共同提升公共采购透明度、非歧视性、廉洁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规制模式之间的竞争。硬法模式背后隐含的谈判成本与法律约束力,限制和制约了硬法模式的接受范围。软法模式蕴含的非约束性,具备降低谈判成本、适宜规范敏感事项、适宜应对不确定事务、促进广泛参与等独特价值,使得软法规制不仅是一种替代选择,甚至成为更优选择。新近十年公共采购的国际监管出现了软硬互动和共治的图景,为通过软法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责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作为本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指谓:继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20世纪,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讯、虚拟技术及人类丰富的想像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化、日常生活缩合为一,构建的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天地。它是对塞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它反映了自然和人进化的合力。它将宇宙推到一个新层次,展现了新世界的特征、趋势和价值。它代表着人类认知的组成规律,凸现出人类能动的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具体社会历史任务: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以阶级性为主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阶段,阶级性与人类性并存;在共产主义历史阶段,以人类性为主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过去主要集中在其阶级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上,这毫无疑问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且在思想观念的内在层面,其所倡导的价值立场具有人类性、文明性和最大限度的共享性。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良善发展和有效治理的思想价值体系,具有开放性、进步性和包容性。它正确处理了导致西方社会文明困境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与市场主义,在思想价值领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方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根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人、说服人的过程中才充满力量和底气。  相似文献   

15.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市场激励的知识产权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张力。为了促进疫苗的公平可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从数据开放共享、公共资金投入合作研发,以及知识产权豁免几个方面进行了知识产权政策调适。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体现了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价值冲突和路径分歧。我国应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将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在国际组织中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话语权争夺,积极呼吁回归知识产权制度本源,推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对以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得出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理念。"两山"理念深入到人与自然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维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僵化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和扬弃,是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双重实现的时代表征,彰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蕴,蕴含着化解现代生态危机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是我们民族的精萃。他们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愿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开拓了未知世界,为全人类造福。在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18.
正以"新时代、新理念,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近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救捞行业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就重大海难事故应急救援、救助打捞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体,大学教育应当担负应然和实然的价值追求。在全球变革加速的历史时期,大学及大学教育应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压力进行全面审视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弘扬大学精神与理想,提升大学品味与质量。同时,应能够对当下的社会和人类发展做出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保障社会和人类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保持其“求真、致善、创美”的基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自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语料库,借助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从模态表征类型、映射类型、分类占比、认知理据、运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识解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解构政治理念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的叙事逻辑和过程范式。定量定性研究发现:语料运用图像、文字、布局、颜色、几何5种模态主要通过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跨模态映射和图像单独构成隐喻、文字阐释目标域的同模态映射构建了8种多模态根转喻和6种多模态根隐喻,多种模态符号同频共振,隐转喻良性互动,邀约海内外受众共通叙事。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重叙事辅线,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叙事主题。语料历时演变趋势表明图像模态在叙事建构中地位提升、呈现高度自明性,类型占比契合事变时移,视像化建构理路深受器重,但仍存在叙事内容不均、视觉表征同质化、叙事表达累赘繁复、内隐外显叙事背道而驰、叙事主体单一独白等不足,今后需在多模态叙事内容、叙事符号、叙事表达、叙事主体和叙事方式等维度持续深度耕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