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种带波浪补偿功能的小艇收放装置能在4级海况下安全收放小艇.为了对该小艇收放装置进行全面性能试验,设计了一套小艇收放装置的综合试验系统.系统由基于并联机构的三自由度液压试验台、波浪模拟装置等组成,能在工厂内模拟母船和小艇在各级海况下的运动,从而可以在仿真环境下对小艇收放装置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进行全面的试验,准确获得小艇在真实海况下性能数据,检验小艇收放装置的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文章详细介绍了仿真试验系统方案设计、液压试验台和波浪模拟装置设计.  相似文献   

2.
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载荷与加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营豪  肖海松  罗凯 《船舶》2016,27(2):36-42
某型海警船采用的滑道式收放小艇装置,可以使工作艇快速冲上母船或脱离母船,实现小艇安全快捷地收放。文中采用动力学方法,对小艇上滑道过程的载荷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尾滑道加强结构的强度计算分析。模型计算与实船试验表明,该船的结构加强设计满足相关要求,为相似的滑道式收放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提出了母船搭载多艘小艇在超过4级以上海况安全收放小艇作业的需求,因传统小艇收放模式的应用局限性,已难以满足新的要求。本文对传统收放模式特点进行分解研究,结合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吊篮式新型小艇收放模式,并简要介绍了其构成、特点及新型装置研制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小艇安全快捷地收放,以执行水面作业、海上人命救生和遇难船舶施救等任务,设计了一种艉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液压系统,并对艉门负载特性以及手动释放液压回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所设计的系统具有以船电为动力的正常收放和母船失电后的手动释放两种功能,能够满足2009年9月新版《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的规定,具有功能齐全、放艇快捷及安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虎虎  肖海松 《船舶工程》2018,40(10):47-51
作为一种新型的尾滑道式船载小艇收放系统,在回收小艇时,小艇需要以一定的航速冲上尾滑道。回收能否成功除了受制于驾驶员操作水平等主观因素,还与滑道的涉水深度、小艇与母船尾滑道的运动响应等客观条件有关。本文利用切片理论计算了小艇与母船尾滑道的运动响应,并对3级及4级海况下回收小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虎虎  王志斌  高珅 《船舶》2019,30(2):121-126
作为一种新型的尾滑道式船载小艇收放系统,除了兼顾国内其他滑道系统的优点之外,其独创性地采用自动捕捉挂钩的操作形式。在回收小艇时,小艇以一定的航速冲上尾滑道后,捕捉横杆自动捕捉小艇艇钩,并由牵引装置将其牵引至存放位置。实船证明,该收放系统减少了回收时间,提高了高海况回收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对高海况下小艇收放装置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高海况下小艇收放装置的技术与发展情况,分析了高海况下小艇吊点布置情况及相对应的小艇收放装置的技术要求,提出了高海况下小艇收放装置的技术指标和参数。通过分析小艇收放装置的性能指标,开发出适合高海况救助艇收放装置及产业化,对提高我国造船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对国内舰船用小艇收放装置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设计、软件、试验和制造等环节应关注的工作重点,并对进一步提升舰船用小艇收放装置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尾滑道式船载小艇收放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尾滑道式小艇收放是国内的一种新型船载小艇收放技术,与传统小艇收放方式相比,具有收放艇快速、安全、可在较高海情下操作等明显优势.文章介绍了国内首创的尾滑道式船载小艇收放系统的设计、试验、使用特点和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无人水面艇(USV)是当前无人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由于USV收放技术涉及到回收引导、对接、挂脱钩等难点而成为目前的前沿研究课题。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现有及在研USV的收放技术要点,归纳出USV收放操作过程通常采用吊放式、艉滑道式、坞舱式3种收放装置。在此基础上,从设备配置、空间需求、波浪影响、母船航速、适应海况、操作情况和收放耗时等方面,分别对上述3种USV收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艉滑道式收放技术更适合于USV收放需要的结论。同时,指出当前USV及其收放装置在实现自主收放时需要开展的实用化研究方向,期望能对USV及其收放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舰船上的小艇是舰船作战的重要补充,可以执行巡逻、救援、逃生等功能。小艇具有灵活性高、适用环境广、速度快等优点。但是由于小艇的燃料不足,因而必须要将舰船和小艇有效结合起来。小艇的自动收放装置是一种快速将小艇投放和回收的装置,收放速度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舰船的作战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TC单片机的大型舰船尾滑道式小艇自动收放系统,分析舰船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风浪影响小,工作稳定,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小艇回收过程是典型的多体相互干扰的动力学问题,纵向滑道回收是常用的回收方式,小艇在大船尾流中快速运动冲向艉部捕捉装置时,受到大船的尾流影响,可能会出现倾覆的危险。[方法]采用粘性流数值波浪水池、重叠网格和六自由度运动等技术,以DTMB 5415为母船,模拟Fridsma型无人滑行艇(以下简称无人艇)快速接近母船过程中的干扰运动。计算分析无人艇在波浪中的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波浪中小艇在大船尾流中的运动仿真。[结果]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计算方法可靠。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小艇受大船尾流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当小艇运动方向不在大船尾流正中心时,小艇的纵倾和横摇会受到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倾覆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艇挂钩是海上工作艇、救生艇以及深潜器等靠离母船进行吊放的连接装置。它是船舶小艇吊放操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航运船队的扩大,特别是海洋开发用的工程船舶日益增多,而且在海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母船经常同小艇或深潜器等联合作业,吊放频繁。因此,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运》2015,(1):76
大型公务船一般要配备1-2条高速小艇作为工作艇,用于弥补大船船体较大无法在浅水区域执行任务的不足。传统的小艇收放装置一般用吊机收放作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安全性也不够,因此艉滑道技术应运而生。艉滑道技术最早出现于国外,目前国内仅少量公司拥有此技术,主要用在功能性要求较高的军事船和公务船上。艉滑道式小艇收放是利用布置在船艉部的滑道,通过收放设备使小艇在滑道上移动,完成收放的一种新型的收  相似文献   

15.
王东涛 《船舶》2014,(3):85-89
由于传统的小艇收放装置性能不能满足高海况下安全收放的需要,使得安全事故频发,所以国际救生设备规则修正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些最新要求,采用船舶运动补偿等技术,设计相应的辅助机构,使某型单臂回转型小艇收放装置具有减摆、波浪补偿、减震缓冲等功能,可以保证在四级海况下安全、可靠、快速进行小艇的释放和回收操作。  相似文献   

16.
陈敦奎  何玉芳  张驰  陈茹  陈迎春 《船舶工程》2021,43(4):82-87,101
基于艉滑道式小艇收放技术的全球专利,运用检索、标引、统计和对比等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布局区域、主要申请人和专利技术分布等方面分析全球艉滑道式小艇收放技术的发展态势.通过专利申请趋势和布局区域分析,总结国内外艉滑道式小艇收放技术发展现状;通过主要申请人的分析,识别出艉滑道式小艇收放领域的技术竞争对手及优势方向;通过专利的技术分布及法律状态分析,研究艉滑道式小艇收放领域技术的分布现状,识别出该领域核心技术,从而为中国艉滑道式小艇收放技术前瞻性布局与创新引导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收放式全航速减摇鳍已经逐渐成为收放式减摇鳍中的主流产品,全航速功能将作为其标准功能而存在。然而,部分零部件复杂的受力情况或复杂的构造外形,使得设计计算及验证就成为了其主要技术难点之一。文章主要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收放式全航速减摇鳍装置上的典型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作为其可靠性验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水下拖曳系统在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调查以及国防建设中有着特殊的用途,在实际工作时,由于不同的需求需调整拖体的定深。调整拖曳深度的方法主要有调整航速、调整动端力和收放拖缆3种方式。本文在建立缆索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在不同航速下对调整动端力、收放拖缆2种方法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情况下拖体定深调整的方法。结论认为在低航速下收放拖缆方法对拖体深度影响较为明显,高航速下调整动端力对拖体深度调整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尾滑道式小艇收放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船载小艇收放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套双滑道的尾滑道式小艇收放系统,并装备于新建海关缉私艇上。为扩大其应用范围,结合工程项目,开展了该项技术的系列化改进研究,如建立了关键部件的3D模型、开展了有限元计算、进行了优化设计及一系列缩比模型和实船试验等。改进研究取得成功,其产品已配置在海监船、消防船、水警指挥船、渔政船等6型船舶上。介绍了尾滑道式船载小艇收放系统运用优化设计概念,采用新技术的改进过程。最终实现该装置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目标,并且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20.
孙云 《船舶》2015,(2):30-36
深V型艇与传统圆舭型小艇相比,在耐波性能上有较大改善。文章通过8.5 m小艇模型试验和实艇耐波性试验,系统研究了艇型V度对阻力的影响和横剖面形状对耐波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载荷较重和航速较低的排水型船,若采用极深V型艇,可以同时获得更好的推进性能和耐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