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勇 《轨道交通》2013,(2):58-59
在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噪音污染,能源紧缺,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城市交通用地紧张,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严峻,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的“畅通、高效、安全、绿色”发展。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巨大挑战,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读书     
《城市交通》2010,8(2):100-100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 作者:李伟 出版单位: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交通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城市一直没有明确步行和白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政策。受小汽车交通迅猛发展的冲击,步行和白行车交通空间不断受到排挤,路权受到侵害,步行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从本书各个章节中,  相似文献   

3.
一、深圳交通拥堵的成因 城市交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包括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交通拥堵是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失衡所引起的。城市交通供给和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阶段特性,现仅以深圳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就北京而言.截止到2002年十月份.机动车总量已经突破180万辆。较大的机动车基数面对相对滞后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措施,使得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道路拥堵、城市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同时.道路使用者也对交通的要求不断提高,给现代的交通组织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许多城市,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与有限的停车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停车难、难停车”已成为城市交通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仅是静态交通问题,作为动态交通的起点和延续,也影响着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使本已十分突出的城市交通矛盾,愈加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交通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影响日益明显,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面对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客观上势必对城市道路交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杨涛 《城市交通》2006,4(1):28-29
在北京、武汉和南京交通发展战略纲要或交通白皮书中都明确提出了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或政策。在天津、南京、常州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交通规划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回顾20多年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交通滞后城市发展。到交通适应城市发展,到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再到今天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充分说明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城市交通规划行业的三大趋向表现为:  相似文献   

8.
李海瑛 《轨道交通》2009,(2):102-103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我国政府已将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增强城际轨道交通运载能力作为应对国内经济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工作,这使得轨道交通行业一直以来期许和讨论的“智能交通”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作为“智能交通”的承载体,现代化的网络平台给予的支撑能够管理并确保每一列“信息列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闵行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繁荣的经济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促使了交通需求量逐年增加,闵行区的城市道路及公路系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的考验。因此,准确分析道路交通现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一五”发展设想,无疑对闵行区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济南市于今年9月22日开展以“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根据《济南市2013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实施方案》,全市4400多辆公交车全部出动,通过加密班次、大站快车、区间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本期继续围绕城市交通管理这一主题,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分别介绍国外部分城市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以及国内城市交通管理、智能交通、交通设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便于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学习和借鉴国外城市交通管理的经验、方法和理念,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交通科学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汽车的迅猛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仍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等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步行、自行车交通日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了多项步行、自行车交通研究、实践工作。本文结合北京市实践对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金 《城市交通》2010,8(6):61-69
苏南地区区域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内外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苏南地区现状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方式、设施现状,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苏南地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态势及设施规划,进而提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战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序衔接、注重客货交通时空分离、加强区域复合型通道的规划建设、采用多样化的衔接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以至于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先进城市的经验已经证明,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决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硬件”建设上,而应同时给予交通“软件”足够重视,只有“软硬”兼施,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畅通工程”的历史作用 自从2000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以来,“畅通工程”的实施已有十个年头。“畅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对我国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历史作用可总结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畅通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城市交通机动化作了准备,缓解了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而造成对城市交通的重大冲击,避免了全国性大中城市整体性交通瘫痪状况的出现;对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而言,“畅通工程”的实施初步实现了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有利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交通管理部门而言,“畅通工程”的实施初步实现了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由以前的经验型向科学化管理的过渡,使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交通7+1论坛”第八次理事会会议围绕“交通需求管理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主题,探讨了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交通需求管理的认识,结合北京交通需求管理的实践,研究了实现交通需求管理的长效措施,同时分析了国外相关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对北京的借鉴作用,提出要在系统框架指导下,综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地铁的士”是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种创新模式,该模式对传统的地铁运行模式进行了大幅改良,融合了地铁的大运能优势与”的士车“舒适、直达功能,使未来城市交通能够实现:随到随走,一站直达,舒适高效。 该创新思路发端于2011年的一次地铁旅行中,于2014年3月基本成型并首次提出。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三大创新”与“顶轨”设计: 1、分包快运(相对于集运模式) 2、轨道动能(相对于车体动能) 3、虫穴系统(相对于传统车站) 而独特的顶轨设计,创造性的解决了“大型公共交通网络”中“快速变轨”的世界性交通问题,从而让快捷舒适的“分包快运”模式也具备了大规模运输能力。从而将“地铁的士”推向了未来城市交通的主角,而不仅仅是一种补充。“地铁的士”的意义:真正的“即时交通”(指公共交通范围内)。以人为本,节省旅行时间,充分尊重每个旅行者的通行体念,大幅改善城市交通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党政决定2005年在全行业推进“‘三个代表’在交通”工作,进一步让市民和职工有实实在在的感受。5月24日上午,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召开了“‘三个代表’在交通”工作暨行风建设推进大会,上海市建设交通党委书记甘忠泽,上海市城市交通局党政领导卞百平、韩强、王秀宝和韩培德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交通角度剖析武汉"麻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汉“麻木”产生和取缔时期的城市交通背景,研究“麻木”与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南宁市友爱路立交桥位于城市交通咽喉,车辆拥挤,主桥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现浇支架施工难以解决交通需求的矛盾,采用了贝雷桁架与万能杆件组合拼装箱梁现浇支架,该支架跨度大、刚度大、变形少,不仅解决了交通需要,而且支架拼装速度快,同时也解决了支架高、稳定性差的缺点。这一施工技术可在日益发展的城市立交桥施工中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