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照CMVDR 294中试验规定,制定模拟工况,建立某跑车整车碰撞仿真的滑车模型。应用碰撞模拟软件ESI/PAM-CRASH进行仿真计算,获得满足法规要求的跑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将优化后的乘员约束系统和整车进行组合,进行“整车 乘员 乘员约束系统”碰撞过程仿真,证明用滑车模型进行假人伤害值分析、乘员约束系统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整车碰撞仿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对乘员约束系统仿真优化而言浪费较长。利用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动画结果,用子系统方法进行侧面碰撞仿真模拟,优化侧面气囊参数,可以有效地模拟侧碰工况,并极大地节省计算资源。  相似文献   

3.
汽车安全气囊起爆车速与乘员伤害关系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碰撞受害者模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客车乘员约束系统前碰撞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对不同碰撞车速下乘员伤害值的仿真计算,研究了保证乘员伤害指标达到一定要求的汽车安全气囊起爆车速。使用生物力学灰度区的概念描述和确定气体发生器的点火阈值,也就是从乘员保护的观点出发,确定不同结构汽车的气囊点火车速,从而为整车匹配安全气囊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依据,并能够大大降低匹配时间和周期。  相似文献   

4.
汽车虚拟试验场(VPG)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LS-DYNA求解器VPG软件作为世界领先的整车系统非线性分析一体化软件。具有强大的整车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整车系统非线性在真实路面条件下疲劳寿命评价及NVH评价、汽车碰撞时乘员约束对乘员保护、碰撞历程仿真-车身安全性等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汽车在高速碰撞时,乘员将承受很大的惯性加速度,常规的乘员约束系统不能达到对乘员的有效保护。这里利用多剐体动力学软件MADYMO建立了整车、假人及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对后座乘员的安全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其约束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台车实验对仿真分析进行了部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静、动摩擦阻尼结合的座椅吸能方案配合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的方案可以达到较好的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汽车碰撞安全模拟软件MADYMO,建立某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的正面碰撞模型,结合实车碰撞数据,进行约束系统仿真分析,对前排乘员安全气囊形状、泄气孔等优化;通过优化后对比分析,经试验验证优化方案有效,并对仿真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相差最大为6.9%;运用仿真优化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的提升方案有效,为后续同类型车型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新版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NCAP)使用10岁Q系列儿童假人来评价约束系统对儿童乘员的保护效果。针对某国内量产车型,分别采用MADYMO和Hypermesh软件建立了该车的后排6岁儿童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和整车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将Q10儿童假人放入已验证的儿童约束系统中,根据E-NCAP规定的正面40%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要求进行仿真。在对两种工况下乘员约束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对儿童损伤影响显著的参数为优化变量,以综合评价损伤指标WIC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Kriging算法创建响应面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约束系统参数能有效提高对10岁儿童乘员的保护效果,正面偏置碰撞中得分提高了24.6%,侧面碰撞中得分提高了36.5%。  相似文献   

8.
DYNA-MADYMO耦合计算方法在车辆侧面碰撞模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YNA-MADYMO耦合计算方法可以将一个LS-DYNA格式的整车结构模型和一个MADYMO格式的乘员约束系统合并在一个系统里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两个软件的优点,从而增强模拟计算的鲁棒性。文章针对某车型建立了带假人的整车侧面碰撞耦合计算模型,通过在ECER95侧面碰撞条件下试验值和模拟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某华晨汽车自主开发车型进行正面碰撞仿真分析,考察乘员在佩带三点式安全带条件下的运动响应和伤害情况。为减少车体变形对约束系统的影响,在车身结构试验与仿真对标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乘员约束系统对标。从车身的变形形态、乘员的运动响应、假人伤害值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乘员保护的碰撞安全性能,通过约束系统良好的对标表现,分析出对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影响因素。经过验证表明,采用有限元的乘员约束系统碰撞仿真分析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出试验碰撞的状况和结果,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可用于后期的优化工作。  相似文献   

10.
应用MADYMO软件建立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安全带系统和座垫刚度特性对汽车乘员碰撞响应的影响,仿真结果经试验得到验证.最后通过对约束系统进行参数相关性分析和仿真研究,得到了对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开发有指导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