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黎明 《运输车辆》2011,(16):86-86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2011年8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起伏,更不会出现所谓的“二次探底”。“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顾列铭 《经济导报》2010,(21):32-33
最近,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扩大。不少人担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会再度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相似文献   

3.
潘颖 《经济导报》2009,(34):4-4
宏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从要数量转向要质量。随着“保增长”战果的初步告捷,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看到,在一系列积极的增长数据背後,正潜伏着产能过剩带来的结构失衡问题的巨大风险。下半年,宏观调控将重点出手优化经济结构’以避免经济二次探底。  相似文献   

4.
顾列铭 《经济导报》2010,(35):38-39
没有一落千丈式的下跌,也不用密布的恐慌情绪.在潜移默化中.欧美经济的二次探底目前在形式上或许已经形成,即经济增速在前期复苏後逐步放缓或下滑,甚至某些经济指标出现恶化等。  相似文献   

5.
路宽行 《经济导报》2007,(37):32-33
次按风暴正转化为美联储不得不正视的复杂经济问题。一段时期以来,美联储一直小心谨慎地把美国经济用二分法切成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辩称只要金融市场的脏水不波及实体经济,美联储就为自己暂时按兵不动找到理据,以免匆忙出手救了那些“麻烦制造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上周四联合国发表的“2009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将全球经济收缩的幅度从0.9%调高到2.6%,证明经济增长的指标仍然在大幅下调。但主要国家的某些单项指标已开始向好,显示经济开始探底,局部甚至有反弹的迹象。表面矛盾的现象说明,不仅整个经济周期是波动的,而且谷底也不是平滑的。纯经济的分析固然重要,但近期一些非经济因素对复苏进程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时代汽车》2010,(1):36-40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探底回升,进入复苏初期的大环境。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基础设施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都为2010年汽车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信贷保障。12月7日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日子,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交工人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财经纵横     
IMF(国际货币基金)发表每半年一次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警告经济仍有下跌危机,前景“极之不明朗”,全球经济将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今次已经是IMF第三次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今年1月的预测是增长0.5%,到了3月是收缩0.5-1%.今次是收缩1.3%.根据IMF的经济师预测,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打击最大,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跌3.8%。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29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在阐述她领导的内阁一年来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取得的成绩时,说尽管乌克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一年相比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预计今年(2010年)将实现增长。  相似文献   

10.
顾利保 《经济导报》2009,(33):29-30
在亚洲地区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以及后来又一次在2001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之后,不少人都预测会有一个长期探底的过程.然而亚洲各新兴经济体却以猛虎般地迅速跃起粉碎了这种预言。今年年初,很多人认为过于依赖出口的亚洲经济体在西方消费者肯花钱之前不可能复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金融业界高速发展,世界各大金融机构为求牟取暴利,藉着所谓“金融创新”,推出大量经过精巧包装,但又缺乏存款保障的衍生工具,透过“杠杆原理”,以极少数资本控制极大量资产,导致全球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结果,一场前所未见的金融海啸肆虐全球,“去杠杆化”的过程令各地的经济体系饱受冲击,再一次印证“物盛则衰,事极必反”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块块经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三次“汽车热”的出现,同扩大地方经济权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块块经济”的“篱笆墙”,迫使中国汽车工业走分散发展的道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分割了全国统一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再走“条条”的路子,也不能走“块块”的路子,或者在“条块”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而应该打破行政区域、行政权力的限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导报》2007,(45):1-1
次按债券已造成美林、花旗银行亏损,接下来的可能还有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大行。上周四,伯南克承认次按问题恶化,将使美经济显着放缓。令外界揣测72月减息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本刊77月5日社论已经对所谓减息已在“通胀与经济放缓之间取得平衡”的看法提出质疑)。言论使得美股带动全球股市显着向下。次按所引发的消费疲弱和美元贬值也使欧洲经济面临困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报》2009,(38):53-53
沪深股市9月份的反弹行情,进入中下旬之後出现更多的波折,上证指数在3000点破位之后,呈现直线下落状,连续击破10日。30日以及P20日等一批中短期移动平均线,8月份暴跌阴影再度笼罩在市场上空。技术面上,大有二次探底态势,前期低点2639似有再度考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张锐 《经济导报》2009,(49):32-33
与世界各国将防止通货膨胀作为未来宏观政策关注和提防的重点完全不同,日本国内所发布的系列经济数据却再一次拉响了通货紧缩的警报,日本官方也明确表示,如果通缩状况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改善,日本经济很可能陷入“双底型”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16.
锺焰 《经济导报》2007,(32):25-27
台湾股市七年来一直低迷不振,而今年仅四个月就飙涨2500点,民进党当局自夸是经济治理有方。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除台股已远远落后亚太地区各股市外,台当局通过行政手段制造“选举行情”,大搞“一周一利多”等政策拉抬,是台股飙升的主因。然而,台当局以政策干预股市将背离台经济的发展规律,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陈水扁挑动“入联公投”也会引发两岸关系紧张,给台湾经济蒙上阴影。当局政策拉抬股市带来的风险将会转嫁到百姓头上,近日台股的几次暴跌已为验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朱保卫  邹会斌 《公路》1999,(12):37-40
50mT梁预制采用先进的变频震动器振捣工艺,节约能源,改善施工环境:在制梁台座上预设拱值,有效地解决了T梁反拱值过大,桥面铺装不需要二次调坡的问题;安装采用二次提升及复全“S”形曲线的方法解决了受地形所限的“长”、“大”构件的吊装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市场,日本的技术,双方合作共赢发展,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在整个世界经济与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之际,中日汽车界正在酝酿“第二次握手”。  相似文献   

19.
杨载遽 《经济导报》2010,(27):28-29
对大宗商品市场来说,2010年似已注定是大起大落的一年。由于欧债危机蔓延,经济探底忧虑加大以及政策因素等影响,大宗商品上半年走势相当反复。  相似文献   

20.
规模经济理论是一个经验理论,其规律只有在满足了大量的前提条件下才是准确和有意义的。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前提条件不同,各自的社会经济规律是不相同的。阐述了规模经济理论成立的众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特点、复杂性及重要性。指出中国轿车工业的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套用外国的规模经济结论、产品自制率低、以贷款为主建厂、生产以进口设备为主及管理技术的“国产化”等,总结了本企业的市场规模为实际生产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