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上海地区某高桩墩台工程采用大直径钢管桩桩基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采用优化桩尖结构设计提高桩基承载力,通过高应变动力试验分析及与现行规范的对比,证明该结构能有效提升桩基极限承载力和闭塞效应,可为上海地区类似工程的桩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国电蚌埠电厂大件码头结构型式、桩基结构特点.采用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对桩基工程进行检测.检验该码头工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工程实践,分析高桩码头锚杆嵌岩桩终孔措施,以确保桩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东非某离岸式码头采用桩基结构,地质表层为较厚的软黏土,底层为风化泥岩,沉桩过程中桩尖无法贯入中风化泥岩层,桩基抗拔承载力存在风险。通过分析沉桩记录以及静载和动测试验,调整停锤标准,保证了后续施工的桩基满足承载力要求,并以试验方法研究强风化泥岩层的承载力。本工程在沉桩终锤要求和桩基承载力分析的经验上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何军  武政 《水运工程》2022,(S1):75-79
针对当前复杂地质条件下PHC管桩沉桩困难问题,以三亚某公务船码头工程为依托,结合PHC管桩和钢管桩的优点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定了PHC钢管组合桩的结构形式。针对PHC钢管组合桩的特点,从穿透较厚砂层角度出发,通过结构计算软件以及相关规范公式给出码头结构极限承载力状态,对结构计算、受力特性与桩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桩基改进措施和沉桩控制条件,得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PHC钢管组合桩。结果表明:该种PHC钢管组合桩方法满足桩基承载力及应变要求;PHC钢管组合桩在穿透较厚砂层的条件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何军  武政 《水运工程》2002,(S1):75-79
针对当前复杂地质条件下PHC管桩沉桩困难问题,以三亚某公务船码头工程为依托,结合PHC管桩和钢管桩的优点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定了PHC钢管组合桩的结构形式。针对PHC钢管组合桩的特点,从穿透较厚砂层角度出发,通过结构计算软件以及相关规范公式给出码头结构极限承载力状态,对结构计算、受力特性与桩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桩基改进措施和沉桩控制条件,得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PHC钢管组合桩。结果表明:该种PHC钢管组合桩方法满足桩基承载力及应变要求;PHC钢管组合桩在穿透较厚砂层的条件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7.
嵌岩桩广义上的定义是指下部有相当一段长度浇筑于岩层中桩基.本文结合某5万总吨液化烃泊位工程,针对强风化岩层厚、岩层上部覆盖层薄的地质特点,从桩基承载力计算、桩基选型、桩基布置和沉桩钻孔过程中注意点等方面对嵌岩桩设计进行了总结,本地质条件下嵌岩桩嵌岩深度大,一般满足弹性长桩要求,但承载力水平不高,桩基排架布置可按斜桩或大直径全直桩布置,嵌岩桩沉桩和成孔应注意桩变形、卷边、强风化岩遇水软化和缩孔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章宇 《港工技术》2022,59(1):99-103
某在建散货码头,引桥采用桩基础,预制混凝土桩沉至设计标高,贯入度仍有100 mm,现场高应变检测发现桩基实测承载力远小于设计承载力.本文通过分析地质钻孔资料、桩基设计承载力计算、桩基终锤贯入度、高应变检测结果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对本项目桩基的承载力进行讨论.本文对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洋工程中,钢管桩是最广泛应用的桩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是桩基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基桩抗拔承载力设计主要参照美国石油协会API RP 2A-WSD规范和欧洲规范EN1997-1。系统阐述了这两个规范与中国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码头结构设计规范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异同,并结合实际工程计算钢管桩的抗拔承载力。对比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1)在以黏性土为主的地层中,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计算桩侧阻力值与实测值偏差最小。2)在以黏性土、砂土为主的地层中,建筑桩基技术规范、API规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最小。3)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参照EN规范的计算值最小。4)可参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ichael Tomlinson所述方法进行软岩侧阻取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液体化工码头施工后引桥墩桩基承载力,采用空间有限元Midas Civil分析软件进行桩力计算,得出部分桩基承载力不足。选用化学植筋方法将原有墩体和现有墩体牢固连接的加固措施,并介绍该方法的设计过程,运用Midas Civil软件进行计算复核,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引桥墩满足承载力要求,南北两侧扩增引桥墩加固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1.
港口工程类设计规范中未明确给出开口钢管桩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设计中常参考JGJ 94—2008。建立桩周全部土体与钢管桩蔽塞效应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工程试验加以验证,为开口钢管桩桩基承载力桩端部分计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解决了“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给出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中对桩端蔽塞效应系数的计算仅考虑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而忽略了持力层以上土体对桩端蔽塞的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依托某集装箱码头工程的后轨道梁桩基,针对开口钢管桩和半闭口钢管桩两种形式,详细对比国内外常用桩基承载力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并与现场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对于砂性土与黏性土成层交替分布的地基,国内外桩基承载力经验公式在侧摩阻力、端阻力、桩端闭塞效应、总承载力计算结果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静载试验结果相比也有所偏差。按国内规范计算的总承载力与静载试桩结果基本接近,国外经验公式的偏差较大。半闭口桩尖可显著提高砂质地基的桩端承载力,桩端闭塞系数可达0.8以上。相关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国际港口工程中最常用的英美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英美规范中桩基承载力计算的异同,为类似工程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提供选择规范和计算参数的依据。通过承载力计算以及与实际工程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美标计算结果略小于英标计算结果,英美标的计算结果均小于静载试验结果。通过对计算参数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当持力层为密实砂土或者持力层为粘性土但入土较深时,英标的计算端阻力将大于美标;2)英标的桩侧土压力系数调整更灵活,可根据静载试验结果调整;3)美标的安全系数比英标小,相同的桩基承载力时,美标允许的设计承载力将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高耸水工建筑物桩基设计的合理性和沉桩施工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桩基设计和施工技术改进方案。从桩基设计和沉桩工艺入手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桩基布置和二次沉桩施工工艺。在二次沉桩施工过程中,对桩基局部进行加强处理,在满足沉桩要求的同时保证桩身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港区高桩码头安全管理,对码头泊位进行靠泊试验,研究船舶撞击力下高桩码头的桩基承载力,同时对码头桩基承载力进行复核计算,结果表明:无损检测码头桩基基本完好;在船舶撞击力作用下,码头桩基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安全性较好;船舶靠泊平稳,码头能够承受所观测吨级减载船舶的荷载。  相似文献   

16.
桩基码头适宜建造在软土地基之上,在风化岩地基上建造时,由于岩基无覆盖层或覆盖层不足,致使桩基抗弯能力、垂直承载力和抗拔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此类问题,目前一般采用嵌岩桩技术来解决。由于码头工程一般设置斜桩来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因此也会遇到斜桩嵌岩的施工问题。本文通过某工程钢管桩斜桩嵌岩施工的成功实例,全面介绍该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为钢管桩斜桩嵌岩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丹东港大东港区317~#高桩码头工程中,为增加钢管桩在卵石层中的入土深度,满足桩基嵌固长度要求,通过采用增加外箍的开口桩尖,有效缩减了沉桩过程中卵石层的侧摩阻力,入土深度增加2 m以上,侧模阻力在沉桩后30d逐渐恢复,满足桩基承载力要求。结果表明,增加外箍桩尖能够有效缩减施工过程中卵石的侧摩阻力,增加桩入土深度,满足嵌固长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综合刚度下的双参数法对码头工程中的桩基水平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码头桩基不仅受静力荷载影响,还受到波浪、潮汐等水文动力因素影响,计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通过对中细砂地质条件中的水平承载模型桩的试验研究,计算得到该条件下改进的双参数法的指数n的值介于0.5到0.9之间。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后续中细砂地质条件下高桩码头中的桩基计算和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达到简化试桩要求的目的,而不用通过实测得到桩的最大弯矩及其位置,节约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盛波  殷进宏 《水运工程》2011,(11):146-150
JTJ 254—1998《港口工程桩基规范》与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单桩承载力计算的参数选取存在不同。从分析两个规范的桩基设计安全度出发,对比了黏土层采用该方法的参数差异和单桩垂直承载力的差异,介绍在工程实践中,解决该差异所采取的勘察工作方法和几种参数取值处理办法,最后对规范修订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综合刚度下的双参数法对码头工程中的桩基水平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码头桩基不仅受静力荷载影响,还受到波浪、潮汐等水文动力因素影响,计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通过对中细砂地质条件中的水平承载模型桩的试验研究,计算得到该条件下改进的双参数法的指数n的值介于0.5到0.9之间。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后续中细砂地质条件下高桩码头中的桩基计算和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达到简化试桩要求的目的,而不用通过实测得到桩的最大弯矩及其位置,节约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