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鹏  刘维 《隧道建设》2012,32(3):323-327
为解决重叠隧道在富水地层中施工时,开挖应力释放引起地层变形和渗流引起工后变形对隧道结构及周边建筑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深圳地铁某区段重叠隧道矿山法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对重叠隧道富水地层施工中隧道结构及周边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下洞施工沉降和工后沉降均较大,下洞变形稳定后施工上洞有利于上洞结构的稳定性,并验证了重叠隧道采用“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有利于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重叠隧道中段出现了地表沉降大于拱顶沉降的现象,同时造成下线隧道工后沉降极大,渗流和开挖应力释放是地层变形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同类地层条件下的重叠隧道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变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建波  焦苍  范鹏 《隧道建设》2006,26(1):18-20,24
 地铁隧道施工扰动地层,必然造成相应的地层变形。通过对天津地铁1期工程营口道车站中软岩、富水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并对地表位移的现场监测和分析,得到了浅埋暗挖法修建隧道地表运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地层变形的技术措施,在天津地铁1期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地层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下工程中常遇到软弱围岩近接问题。深圳市丰盛町地下街D区就是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的典型工程,它在垂直下穿埋设有大量地下管线的深南大道的同时上跨两孔地铁区间隧道,其最小埋深仅3.9m,结构跨度13.7m,地下街底部与地铁隧道顶部的净距仅为0.33m,地层变形控制十分困难。针对丰盛町地下街D区的工程特点,根据设计和施工方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地下街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及地铁区间隧道变形以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总结出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地层变形分布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时,不可避免对邻近桥梁产生不利影响,过大的沉降变形或沉降差将对既有桥梁产生较大的安全使用风险。深圳地铁5号线深民区间隧道下穿梅龙立交桥,区间右线从桥台外下穿梅龙路,左线从桥台和平南铁路之间穿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结合工程实际,给出隧道施工穿越既有桥梁的变形控制方案,介绍了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开挖支护技术以及对桥台的加固措施,总结了控制地表变形和桥台沉降的主要对策,保证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桥梁安全和梅龙路正常通车运营。  相似文献   

5.
朱建峰 《隧道建设》2019,39(8):1326-1333
穿越深厚软土地层的地铁盾构隧道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面临不均匀沉降、结构变形超限及其引起的渗漏水、局部结构劣化等病害难题,影响隧道结构全寿命使用功能。以佛山地铁3号线工程为背景,从施工风险、环境影响、投资及运营期结构安全角度出发,对国内地铁工程常用的软土地层土体加固工法进行分析,提出采用格栅式三轴搅拌桩加固作为地层预处理措施。对2种三轴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布置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对比管片内力与变形差异,确定推荐方案,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 1)盾构隧道穿越深厚淤泥层时的加固宽度应不小于拱腰外侧3 m,深度应进入下部较好持力层0.5 m左右; 2)与未加固地层相比,地基加固处理后隧道变形可减小30%~40%,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6.
李红军 《隧道建设》2003,23(2):10-13
介绍了深圳地铁某区间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过大的情况,从地层特性、地下水的影响、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其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工程实践提出了在富水软土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隧道施工,采取控制适度排水、增加台阶长度、减小开挖进尺、及时施做二衬的控制地层过大沉降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7.
董兆昆 《路基工程》2018,(4):227-233
地铁车站建设是地铁路线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城市交通缓解和人们的出行,超深富水地铁站的逆作法施工正是国家战略性工程建设与规划背景下,复杂地质条件地铁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以杭州地铁4号线官河站工程为例,对富水软弱地层超深地铁车站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线路周围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以广州市某运营地铁隧道侧方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深基坑紧邻地铁隧道侧的支护设计、施工方案及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需严格控制紧邻地铁隧道侧深基坑的施工,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2)紧邻地铁隧道侧分段施工,部分区段采用双排桩加直撑的支护形式,在提高支护刚度的同时方便基坑开挖,且施工时预留土台,可有效控制双排桩的变形,降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通过变形监测分析,地铁隧道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确保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启森  吴雷 《隧道建设》2007,27(4):82-84
 地铁建设中隧道联络通道是重点之一,而在软弱地层中进行联络通道底部泵房开挖则是联络通道施工的关键。结合广州地铁三号线天—五区间二号联络通道泵房的施工,介绍了在富水软弱地层下的土体注浆加固法结合暗挖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煤系地层属隧道施工中的不良地质,施工过程中除面临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高风险外,其围岩大变形问题也极为突出。通过对晴兴高速公路工程典型煤系软弱地层隧道—四官寨隧道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进行现场测试,进而在实测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煤系地层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探讨了应对围岩大变形的措施,总结了典型煤系地层软弱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攀西地区昔格达组地层软弱易滑、隧道进洞易产生边仰坡开裂造成进洞困难的问题,以成昆铁路前家山隧道进口浅埋富水昔格达地层进洞施工为例,分别进行以锚固桩、旋喷桩及PBA法为主的3次进洞工法尝试,前2次方案均导致地表开裂、大尺度变形和开挖陡立面蠕动变形,第3次方案采用PBA进洞法施作桩(P)-梁(B)-拱(A)组成的明洞体系,再实施结构外回填,有效解决富水昔格达组软弱易滑地层的不稳定问题。通过实践及分析认为: 1)富水昔格达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进洞困难,原因不仅在于隧道双侧挖掘临空引起的横断面不稳定,而且也因为隧道进洞纵向单侧临空导致的纵向不稳定十分显著。2)PBA法处置隧道进洞纵向不稳定性有明确的力学基础,是颇具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昊 《隧道建设》2016,36(8):988-996
青岛地铁2号线五四广场站-浮山所站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因线路埋深受限,区间隧道需以1.68~1.86 m的净距要求下穿一处两柱三跨11.8 m×4.5 m矩形框架结构的地下商业街。为确保工程安全,克服上半断面富水砂层、下半断面坚硬岩层这一差异性较大的上软下硬复杂地层,以及在近距离下穿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支护参数和技术措施成为工程的关键。实际施工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深孔注浆地层预加固、一次性打设90 m超长管棚预支护、减震爆破和自动化实时监测等综合技术手段,辅以数值计算模拟分析,在控制地下商业街及其周边软弱地层沉降、保障地下商业街的日常运营和降低隧道施工风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红霞 《隧道建设》2016,36(6):748-755
以武汉地铁3号线王家墩北站-范湖站盾构区间为背景,研究在未进行加固承压水粉细砂层中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施工和量测技术,提出对既有线路隧道进行补充加固体系及相应的参数,同时提出土压平衡盾构在下穿位于软弱地层中的既有地铁线隧道的掘进参数体系和控制难点,采用既有线内沉降监测及隧道结构收敛监测技术对既有隧道进行变形和沉降监测,确保既有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昝永奇 《隧道建设》2017,37(Z1):99-106
深圳求水山隧道下穿机荷高速公路收费站,地面车流量大,隧道超浅埋并穿越回填土富水地层,结构松软,施工沉降难以控制,施工不当会引起隧道变形坍塌和路面沉陷,危及地面行车安全。为找出控制沉降的关键步序,运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沉降分析,先确定超浅埋隧道在下穿富水软土地层条件下产生变形的原因,再对隧道施工各工序的时间和步距数据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优化后隧道施工工法(双侧壁导坑微台阶工法)及拱脚加固、掌子面封闭、地下水处治、开挖及支护工序卡控、监控量测等控制变形技术措施,成功解决变形沉降难题,将拱顶下沉控制在45.6 mm左右,地面沉降控制在184 mm左右,化解了工程安全风险,确保了隧道施工和地面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是青岛市的首条地铁线路,地铁隧道沿线下穿众多的房屋建筑。青岛市的地层上部多为软弱层,下部为基岩,表现为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的现场施工多采用钻爆法施工,爆破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的变形有着重大的影响,施工中对爆破震动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青岛地铁某区间下穿建筑物洞段,爆破设计中采用微差毫秒爆破技术有效地的控制了爆破震动,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断面富水砂卵石地层基本结构松散、胶结程度差,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土舱内很难形成流塑性较好的土体,给盾构施工带来诸多困难.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南延段盾构隧道工程,总结了在全断面富水砂卵石地层中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采用膨润土在该地层中进行土体改良的技术措施.盾构在富水地层施工时防水是重点,盾尾间隙控制和油脂注入量控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州洛溪大桥拓宽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对旋挖钻孔时临近隧道结构的变形进行分析,以研究旋挖钻孔成桩技术对临近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该工程中,当桥梁桩基距离地铁盾构边线超过7 m时,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施工方法;当桩基与地铁盾构边线的距离减小至约3.0 m时,采用旋挖钻机与全套管全回转钻机联合成孔施工方法。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桩基施工过程中,地铁隧道监测点平行于隧道中轴线方向的累计位移最大值为2.41 mm,垂直于隧道中轴线方向的累计位移最大值为1.94 mm,垂直于地面方向的累计位移最大值为2.02 mm,均在合理范围内。地铁左、右轨道差异沉降值存在超过2 mm但小于3 mm的现象,道床平顺度也存在个别监测值超过2 mm/10 m但小于3 mm/10 m的现象。本工程旋挖钻孔施工方法对地铁隧道变形影响较小,但左右轨道差异沉降与道床平顺度应该受到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8.
以某沿海城市软土地区邻近营运地铁深基坑工程为实例,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基坑施工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侧移、沉降、收敛等变形,基坑施工采取分块开挖、土体加固、抢筑底板等措施处治后隧道变形发展得到较好控制;隧道变形与基坑开挖卸荷、深层淤泥质土体流塑变形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深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周围土体沉降变形问题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比奥固结理论,以邻近长沙地铁5号线区间隧道的某在建基坑为工程实例,采用修正摩尔库伦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进行基坑降水速度对邻近地铁区间隧道影响的敏感性分析、不同工况的施工阶段分析、应力渗流单向耦合分析、完全应力渗流耦合分析与实际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降水速度增加引起基坑支护结构内力非线性增长;完全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基坑开挖引起周边地层的位移比应力渗流单向耦合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监测结果,该地铁隧道最大变形控制结果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红博  周传波  蒋楠  高坛 《隧道建设》2019,39(2):219-226
为分析圆砾地层双线地铁隧道分别采用泥水和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的地层变形特征,以南宁地铁3号线东葛路站-滨湖路站区间盾构施工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2种盾构施工时的地表横向沉降特征和监测点纵向沉降历程特征。利用FLAC3D软件对2种盾构工法进行简化模拟,验证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设计双线地铁隧道分别采用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平衡盾构、全部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全部采用土压平衡盾构3种工况的模拟方案,研究3种工况下的地层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双线地铁隧道采用2种类型盾构施工时,地层沉降曲线偏向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隧道一侧; 采用同种类型盾构施工时,地层距离隧道越近,沉降曲线呈“W”特征越明显; 2)双线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各地层沉降较大,地表横向沉降影响范围约50 m; 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时各地层沉降相对较小,地表横向沉降影响范围约30 m; 3)3种工况下,双线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引起的地表水平位移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