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国标 《时代汽车》2023,(11):190-192
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原因将由人类驾驶员操作失误逐渐向驾驶系统缺陷所致转变。根据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特性,产品责任框架的构设有助于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安全质量,也有助于受害者的索赔和分散风险,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责任面临如何认定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的产品责任和产品缺陷认定的法律困境,希望可以为产品缺陷责任法律框架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法规缺失、责任主体不明,导致汽车产品可回收利用性差、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不规范、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受制约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法规缺失、责任主体不明,导致汽车产品可回收利用性差、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不规范、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受制约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安全》2013,(10):116-119
第一条为了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简称三包)责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汽车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不够完善、消费投诉案件上升、消费维权难等各种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维权活动的不断推进,对存在系统性、同一性缺陷的产品实施召回便成为我国汽车消费者共同关注和期待的话题. 汽车召回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但我国直到2004年3月15日才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并自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实施几年来,虽然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令广大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召回”成效存在着很大差距,与《规定》的法律地位偏低、条款不完善、执法力度欠缺等问题又有着很大关系.于是提升召回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召回制度近年来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三包责任规定》)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后,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加深大家对《三包责任规定》的理解,2013年11月14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组织举办了一场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熊读与风险防控”为主题的讲座。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安全》2013,(10):120-121
第一条为落实《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规定”)中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备案和公开制度,规范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以下简称“专家”)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汽车回收中的实施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其实施手段的选取问题。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在汽车回收行业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手段可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其中,直接手段是直接从目的层面上规定汽车生产者的具体行为使之符合环保要求,如规定汽车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等;间接手段则是从手段的层面来规定生产者的责任,从而间接地引导汽车生产厂商做出对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国外使用较多的是通过规定汽车生产者对废旧汽车回收处理的责任,而促使其改善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按所使用的具体手段来看,还可分为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按所使用手段的强制程度,上述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还可以归为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其中法律手段属于强制手段,教育手段为非强制手段,而经济手段中有些属于强制手段,有些则是非强制手段。直接法律手段直接法律手段是指以法律形式直接规定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应作出的环保行为。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中零星规定了生产者的一些延伸责任,如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欧美,日及澳等地区和国家的认证制度概况,对我国建立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CCAP)。对汽车产品实行质量认证,不仅促进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而且有利于统一协调国这各部门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静怡 《时代汽车》2022,(7):183-184,187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更为极致,以前只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无人驾驶汽车现在也渐渐开始走向大众生活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主要是基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提高日常出行通勤效率.但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则要考虑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拥有大数据支持下的计算和深度学习能力.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对外承担连带的产品责任,对内再...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产品型式认定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以国家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作法,逐步与国际接轨;以科学评价产品的实物质量和企业生产必备条件为手段;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民族工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一项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汽车》2007,(9):65-65
与一季度相比,2007年二季度中国汽车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投诉呈现如下特点:;分析表明。有两个方面需要广大汽车用户注意:;汽车用户投诉构成;汽车产品质量投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时代汽车》2012,(2):66-68
2011年09月22日,国家质监总局全文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2011年10月26日下午,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立法听证会在北京召开,16位汽车厂商、协会及消费者代表在会上就汽车“三包”问题,各自表达观点,交流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兆才 《世界汽车》2010,(10):42-47
每年,全国会发生近24万起交通事故,会有超过6万人因车祸而丧生,数万个家庭会因为家人在车祸中的伤亡而变得支离破碎……一串串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一行行血泪让人心如刀割。如何打造安全的汽车生活成为全社会日渐关注的问题。于是,那些对生命充满无限敬意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本着"传播汽车安全知识、唤起汽车安全意识、推荐安全汽车产品、共创安全汽车社会"的宗旨和使命,承担起了有如泰山之重的社会责任,并将这份责任心手相传。  相似文献   

15.
陈斌 《汽车与安全》2013,(10):22-31
汽车三包即修理、更换、退货,是销售者按照《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对家用汽车产品在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汽车召回制度和产品强制认证的推行,不但使汽车企业必须保证投入市场的产品就应满足政府法律、法规要求,而且企业还应保证投入市场的产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汽车产品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几乎每一项都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相关.可以说,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汽车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第一次在汽车上采用电子点火装置以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由少数零部件扩大到许多总成及整车.如今,汽车电子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发动机、传动、悬架、制动、仪表等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汽车产品召回通告,对部分进口兰博基尼盖拉多汽车和部分普桑轿车实施召回。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1至9月共有约54起汽车召回事件,在实施召回的汽车产品中,既有奔驰等跨国汽车公司的产品,也有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还有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自2004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召回"两字便常见报端。奥拓的召回,曾是国产经济型汽车召回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近期,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又相继主动召回有缺陷汽车。可见,我国的汽车召回从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厂  相似文献   

19.
<正>《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新三包法")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该法规的出台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汽车后市场,对于消费者、销售者、生产厂家和执法部门来说,都是利大于弊,因此任何一方都应该持积极对待的态度,并严格按照该法规的规定执行。对于近期媒体、行业和消费者热议的关于"新三包法"的应对问题,更多的充满了敌对和消极抵抗情绪。笔者认为,国家法规的出台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应该站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汽车产品“三包”政策),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前一稿相比,此次意见稿进行了5个方面的重大修改,使消费者利益被更大化。这意味着历经7年之后,汽车产品“三包”政策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汽车产品“_一包”政策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史一个的大事,它将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护也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