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强螺栓外伸端板拼接梁节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了节点在单调加载下的剪力—滑移曲线和弯矩—转角曲线,呈现出节点连接的半刚性;分析了端板厚度、螺栓直径、加劲肋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增加端板刚度及螺栓直径有利于节点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由于民用建筑外观及工业建筑生产工艺要求,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结构因错位、变梁变柱等会形成异型内节点.为研究该类异型内节点的抗剪性能,以柱两侧梁错位高度、单侧梁截面高度增大等为变量参数,按1∶2缩尺比例设计制作了1个常规内节点和3个异型内节点模型试件,并完成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内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耗能、承载能力、延性性能等指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件滞回曲线均呈现对称饱满的梭形;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598~0.618,位移延性系数在3.28~4.96,表现出良好的耗能性能及变形性能;因错位、变梁形成的异型内节点与常规内节点相比,承载力分别提升约6.1%、14.0%、15.0%;位移延性系数提升了约-26.6%、11.0%、-14.1%,延性性能规律不明显,耗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变化不大;对于左右梁截面尺寸相同且完全错开(即错位高度大于梁高)的Ⅰ类异型内节点,可按T形边节点进行设计;基于节点域传力机理,建立了Ⅱ类异型内节点抗剪计算模型,并提出了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将曲线肋梁桥比拟为曲线正交异性薄板,根据曲形正交异性薄板的挠曲方程和内力公式,推导了它们的差分形式,并利用边界条件修正了差分方程在15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推导了任意半径、任意刚度参数的曲线桥(特例为直线桥)的竖向荷载、扭矩荷载的横向影响系数和任一点的弯矩、扭矩、剪力的影响面,编制了程序,用图表列出了一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的隐格式格子Boltzmann模型,在模型中,隐格式可以显格式求解格子Boltzmann方程,计算简单,并且引入了参数θ与无量纲时间τ独立,增加了模型的灵活性,对二维伯肃流进行了模拟试验,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格式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榫卯连接方钢管组装框架结构。对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模型进行受力性能试验。介绍试验概况,给出框架模型的竖向荷载与挠度和水平荷载与水平侧移曲线,这些曲线介于刚节点框架和铰节点框架之间,属于半刚性节点框架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对嵌固式节点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嵌固式门式框架在不同的荷载工况条件下节点的M-θr曲线。通过对不同荷载组合情况下得到的M-θr曲线进行比较可知,节点刚度随着荷载组合的变化而变化,但两个方向框架中嵌固式节点刚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综合考虑门式框架嵌固式节点M-θr曲线的特性,对多种荷载组合情况下的M-θr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公式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透过相关指数可知提出的嵌固式节点M-θr曲线的拟合公式是可靠的,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嵌固式组装钢框架的力学性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缓和曲线作为一种空间过渡曲线,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旅客舒适性。介绍了利用缓和曲线边界条件确定其代数方程式的一种通用方法:根据边界条件列出曲率待定方程,并利用曲率边界条件确定出缓和曲线曲率方程,然后对曲率方程二次积分得到缓和曲线的方程。此方法适用于推导缓和曲线方程,可为公路缓和曲线线形设计提供参考。采用此方法设计出了一种连接直线与直线的新型缓和曲线,并建立5种不同工况,以横向加速度及其时变率为评价指标,对新型缓和曲线和回旋线进行了行驶动力学性能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这种新型缓和曲线在行驶动力学性能上明显优于回旋线,为高速公路缓和曲线的线形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组由无机锚固料植筋形成的框架节点和1组整体浇筑框架节点足尺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抗震性能,对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无机锚固料植筋连接形成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好、承载力较整浇节点有所提高、具有很好的延性,可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强度学理论对销钉连接各危险点两侧的应力作了分析计算,並引人了无因次等效应力的概念。通过分析绘制了销钉无因次等效应力最大值θ_(max)的诺模图。按照销钉连接的尺寸关系,利用此图查得的θ_(max)值,可以迅速而简便地进行销钉的强度计算。对一般工程中重要的销钉连接,计算结果已足够精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空间XK形节点圆管相贯节点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节点在荷载作用下应力的发展、变化过程及节点变形,并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