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轿车白车身动态特征灵敏度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了该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车身质量得到了更好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公司某车型空调压缩机支架在道路试验中发生开裂失效的问题,通过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压缩机支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运用CAE手段对压缩机支架总成结构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以期找出断裂失效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支架固有频率与发动机激励频率接近,风险位置与整车道路试验开裂位置基本吻合.针对危险位置提出优化方案,提高支架结构固有频率.通过提高支架的固有频率,能够有效改善支架结构的应力分布.跟踪路试耐久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利用CAE分析技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有效找到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5.
汽车制动盘防护罩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将对汽车行车安全构成隐患。利用HyperWorks软件建立某汽车制动盘防尘罩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根据模态分析结果,以提高制动盘防尘罩的结构固有频率为优化目标,在OptiStruct模块中对防尘罩外壳进行形貌优化,结合冲压制造工艺,设计加强筋的最佳布置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防尘罩第1阶固有频率提高,优化效果明显,满足设计要求。最后通过算例对加强筋高度、宽度、起筋角进行参数化运算,得出加强筋参数对于薄壁钣金件结构强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建立变速器箱体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和动态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应力、位移、体积比和第1阶固有频率为约束,以组合应变能指标为目标,对结构进行静动态联合拓扑优化.根据结构优化后的材料密度分布云图对箱体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结构减轻质量5.9%,同时,改进后结构的静动态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箱体结构的振动也减弱了.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赵甲荐  魏德敏 《公路》2011,(11):46-51
比较箱梁不同桥型的抗扭刚度差异,优化箱梁桥型,对于国内大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尤为重要.通过对五种轻轨箱形桥梁的有限元建模,归纳总结了五种箱形桥梁前10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特征,并对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横向、纵向的对比,同时还研究了固有频率和结构刚度的关系,最后对轻轨箱形桥梁的桥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带端隔墙和横隔板箱梁的抗...  相似文献   

10.
CJ6121GCHK型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建模及结果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常州长江客车厂的CJ6121GCHK型客车为例,研究了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建模、不同工况下 强度和刚度分析方法及动态固有频率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可作为车身骨架结构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分布式驱动车辆转向工况在低速下期望提高转向机动性能,高速下期望保证行驶稳定性的需求,充分考虑转向行驶内外侧车轮的转向关系以及车辆动力学,制定了适应车速变化的四轮转矩分配策略,建立了四轮轮毂电机驱动模型以及二自由度参考模型。为了改善分布式驱动转向机动性能,建立自抗扰控制器调整内外侧车轮转矩,形成合理的转速差,减小转向半径,以提高转向机动性;对于高速转向行驶稳定性的需求,通过二次规划方法优化分配各车轮驱动力矩,分析轮胎纵横向附着裕度建立目标函数,并加入附加横摆力矩和路面附着力的限制,进行车轮驱动转矩的在线优化分配,提高车辆转向行驶的稳定性;另外为避免2种控制模式转换时驱动转矩突变,根据车速和稳定性参数制定模糊规则决策2种模式的协调系数,保证2种控制模式的平滑过渡。基于CarSim和MATLAB/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并搭建硬件在环平台进行试验,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速转向工况下,提出的分配策略能够调节内外侧车轮产生差速效果,与转矩平均分配的策略相比,转向半径有所减小,提高车辆机动性;高速转向工况下,分配策略能够保证车辆稳定转向,与未考虑稳定性控制的分配策略相比,能更好地跟踪目标轨迹,且横摆角速度控制在参考横摆角速度附近,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提出一种新型具备转矩定向分配功能差速器的集中式电驱动桥系统。该集中驱动系统可以在不改变总驱动转矩的条件下,类似分布式驱动方式实现驱动转矩在左右轮间的任意分配,从而产生改变车辆横摆动力学的直接横摆力偶矩。首先,分析了转矩定向分配差速器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其次,利用键合图理论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并仿真分析了其动态响应特性;然后,设计了转矩响应控制系统以改善该差速器的动态性能;最后,嵌入整车模型进行了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装备该差速器的车辆可任意分配左右轮驱动转矩,并有效改善车辆操控特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W305液力变矩器的系列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305液力变矩器为基型,通过试验研究和统计资料,确定了液力变矩器的系列化型谱;利用CFD数值分析软件对W305变矩器内部流场进行分析计算,基于计算结果进行W305液力变矩器的系列化设计;对于有效直径不同的液力变矩器,介绍了与基型变矩器相似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明守政  田浩 《汽车工程》2007,29(2):109-111,100
采用自然坐标系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模拟变速或转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四电动轮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仿真。仿真试验表明,在变速或转向的过程中,各轮的输出转矩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此类电动汽车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对变速或转向时各轮的转矩加以控制,以提高操控性能。  相似文献   

15.
樊印峰 《天津汽车》2012,(10):47-49
电动轮驱动的汽车取消了机械式差速器后,在转向行驶、路面不平及车轮半径不等3种工况下,会出现差速问题。文章进行了实车转向行驶试验和车轮半径不等时的差速试验,验证了对电动轮电机控制按转矩模式控制而转速随动以实现自适应差速的控制策略。电动轮控制器可以实现很好的差速性能,说明采用转矩控制和转速随动的策略是解决汽车电子差速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前后车轮制动器力矩分配对轮式机械制动性能的影响,就如何确定合理的前后轮制动器的分配比值进行了分析,最后确定出了合理的前后轮制动力距.  相似文献   

17.
《JSAE Review》1999,20(2):281-287
A new belt-driv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nstalled in a 2-liter class vehic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is high torque capacity transmission, the need for a torque converter,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onic control and the driving modes achieved. This new CVT provides better driving performance and fuel economy than current CVTs and 4-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相似文献   

18.
车用液力变矩器的变形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扬  吴荣仁  洪伟荣  陆君毅 《汽车工程》2002,24(3):266-268,244
为确保液力变矩器的使用安全,对液力变矩器(空壳)在同一离心力场下的不同油压作用进行了实际工况仿真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实际车用液力变矩器空壳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液力变矩器颈端(Hub)和柄端(Pilot)的轴向变形与油压呈线性关系,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曲轴样机的工程设计能力,利用AMESim软件搭建发动机性能测试模型,得到发动机主动转矩周期变化曲线,在ADINA有限元软件中将周期性主动转矩动态加载到各个曲柄销,得到曲轴的应力云图和最大应力,计算六阶自由模态,最低固有频率在激励频率之外,满足避开共振设计要求。在发动机台架上完成整机1000小时混合负荷试验和300小时冷热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各轴颈的磨损量均小于1mm,未出现明显形变和裂纹、轴颈表面无胶合和塑性变形等失效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台架试验,采用拟合的方法得到发动机及变矩器模型,建立了用变矩器作起步装置的双状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串联式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策略和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闭锁解锁控制规律,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